这部电影拍出抗美援朝影片的历史空白,史上最详细完整的中美谈判过程
1842年,中国与英国停火谈判,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95年,中国与日本停火谈判,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向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并放弃了朝鲜宗主国地位。
1901年,中国与八国联军停火谈判,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要向各国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当时中国总人口正好是四亿五千万人,也就是说,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赔一两银子,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此外,中国要拆毁北京到天津之间的所有炮台,外国军队可以在北京周边随意驻扎军队。这也是七七卢沟桥事变时,北京郊区为什么会有日本军队的原因。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当时的中国距离亡国只有一步之遥。
这是一张载入历史的1901年《辛丑条约》签字现场照片,中国人坐在一众外国人对面,低声下气,委曲求全。50年后的1951年,新中国已经成立,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坐在一起停火谈判,我们会给50年后的中国人留下一张什么样的照片?
上面是“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三部《志愿军:浴血和平》中的一段对话,作为《志愿军》系列最后一部,本片将镜头对准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长期被大众忽略、却至关重要的阶段——“边打边谈”时期。
这个角度在以往的抗美援朝电影极少见的,但这段历史偏偏是抗美援朝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整场抗美援朝战争历时近三年,前五次战役只打了一年;真正漫长而煎熬的,是其后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可以说,不了解这段历史,就难以理解抗美援朝的全貌。
这两年,是战场上最惨烈、牺牲最巨大的阶段。双方伤亡数量急剧攀升,战局烈度持续升级——中国志愿军中超过半数的战斗英雄与功臣,都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可见战斗惨烈程度之高。
此期间,双方动用了手中各种最先进的武器,发生了中美第一次坦克对决、夜视仪和防弹衣、“范弗利特弹药量”、“礼拜攻势”、毒气战和细菌战等等。
▲战争后期,志愿军已经有坦克部队和大量火箭炮
而在谈判桌上,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步进行。唇枪舌剑,寸步不让;谈不拢就打,打完了再谈。这场拉锯持续了整整747天,创下世界军事史上停战谈判时间最长的纪录。
所以这段历史中,埋藏着太多未被讲述的故事,《志愿军:浴血和平》所做的,就是让今天的我们,听见那些在战火与谈判桌上共同捍卫国家尊严的声音。
第一章:没有硝烟的战场
1951年6月,在经过一年的战争后,中朝军队已经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反推到了三八线之后,随后双方各有胜败,最终僵持在三八线附近陷入阵地战,谁也打不动谁,谁主动进攻谁就会损失惨重,双方都很难受。
所以当苏联提出停战谈判的建议时,美国当天立刻发言同意谈判,随后中国也表示支持这个建议。
不过,这场停战谈判的难度超过了双方所有人的预想。双方不想在任何地方落了下风,动不动就是一场舌战,导致谈判在执行时异常繁琐,比如,谈判会议室和人员居所房屋由哪一方来搭建?中立区如何划分如何警戒?在会议室谁坐在南方谁坐在北方?美方代表可是听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坐北朝南为尊”......
▲电影中关于座位的安排就发生过交锋
历史上,这种小细节发生过大量争吵,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双方讨论到停火谈判车队需要悬挂什么明显识别标志以免被误击时。
据乔冠华回忆,我方联络官首先提议:双方车队挂红旗为标志,因为红色最显眼。
美军提议:双方挂蓝旗,这是联合国的颜色。
我方联络官:蓝色不醒目,而且你们很多军队的旗帜都是蓝色,我们的士兵已经养成看见蓝旗就打的习惯。
美军:如果选醒目颜色的话,除了红色,只有白色最醒目,我建议双方车队挂白旗。
你既然说了红色最醒目,为什么还要选白色?按我的提议挂红旗不就行了?
不行!红色是你们的专属颜色,你们不能强加于人。
我方坚持挂红旗。
我方坚持挂白旗。
好吧,为了不强加于人,我们折中方案,我方挂红旗,你方挂白旗,这是双方自愿选择的颜色,也符合科学道理,如果你们再纠缠这类枝节问题,只能说明你们蓄意破坏停战谈判。
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联军”代表团乘坐插着白旗的汽车来谈判的画面。不明所以的人看到当天报纸头条时,还以为美军投降了。
▲“联军”代表团乘坐插着白旗的汽车来开城谈判,车上坐的是首席代表美国海军中将乔埃。
从国际公约上来看,白旗确实是国际公认的标志,它代表停战、要求协商或投降的意思。白旗在战场上能让敌方知道正在前来的军人没有武器,有强烈要求和谈的意识。手持白旗的人不应被攻击,同样也不可攻击别人。但是在普通人眼中,率先打出白旗的一方代表就想要投降的意思。
▲美军代表团挂白旗的历史录像
在谈判代表中,表面上志愿军方面由邓华、解方两位将军作为谈判代表,实际上中朝方的全盘工作均由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主持,乔冠华协助。出于保密需要和安全考虑,中方谈判代表团对外称为“学习队”,李克农、乔冠华的代号分别为“队长”与“指导员”。
由于几位代表都是将军出身,为了能第一时间了解谈判情况,李克农专门在距离会场仅100米左右的小房子里设立了“前指”(前线指挥部),谈判开始后,李克农和乔冠华就坐在前指关注情况,一旦出现状况,联络官第一时间会向两人报告,然后做出指示,与在前线打仗的套路一样。
对于两军之间的谈判,并不是想象中大家互相交流意见,然后微笑握手言和那么简单,实际在停火谈判时,双方的对话非常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四目相对的干坐着,第一次谈判时双方分歧很大,谈判一时陷入了僵局,双方很尴尬的沉默瞪眼,李克农马上给邓华传去一张字条,写有三个字“坐下去!”。
于是,谈判桌上的双方就这么静静地坐着一言不发,一直坐了132分钟,最后美国首席代表忍不住提出休会。但第二天会谈时双方又是互相沉默不言。
谈判陷入僵局,美方就开始各种小动作,当时开城被设为停战中立区,或者叫共同警备区,里面不仅住着双方谈判代表,还有大量各国记者和当地村民,中立区一边由中朝警察管理,一边由“联军”管理。
8月19日凌晨,美军与南朝鲜军为了破坏谈判,派出30多名武装特务潜入中立区潜伏试图捕杀中国代表,被志愿军警察排长姚庆祥带队巡逻时发现,特务向志愿军警察开枪射击,姚庆祥被击中后,为了不被美方抓住中方破坏谈判的借口,严守中立区不准开枪的规定,指挥战士去通知其他巡逻队赶来支援,自己却在与对方搏斗时被近距离开枪打中头部牺牲,年仅22岁。
▲姚庆祥牺牲后被授予一等功臣与“和平战士”称号
第一次停火谈判不欢而散,美国为了迫使中朝接受他们的停火要求,李奇微指挥美军在此期间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试图用美军的火力优势压倒中朝军队,“范弗利特弹药量”就是在这时候亮相的。
▲范弗利特弹药量,是美军将火炮弹药消耗标准提高五倍,密集轰炸目标区域的战术,美军曾在1951年8月18日983高地战中,9天发射36万发炮弹,每门火炮平均每天发射320发。
但是,“联合国军”发动的几次战役均无功而返,司令官李奇微换成了克拉克将军接替,停战代表则换成了哈里逊,这一次,美方狂傲态度有所收敛,不再炫耀他们的海空优势。
新一轮的谈判中,在停火方面终于取得一致的协定,只剩下战俘问题,这个问题上双方发生分歧而陷入僵局,“联军”发动上甘岭战役试图逼迫中朝同意......
整个两年谈判中,双方一直就是谈不拢就打,打不动继续谈,《志愿军:浴血和平》电影在谈判的过程和细节上有非常精细的还原。
伟人曾经说过: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一定不讲理,要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电影中,美国在谈判桌上的态度,从傲慢,到错愕,到妥协,再到主动提出停战,并敦促韩国也马上接受停战。
事实告诉我们,和平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第二章:伤亡最惨烈的阶段
我们在观看抗美援朝历史时,往往都聚焦在前五次战役,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边打边谈”阶段双方的伤亡数量,超过了前面5次战役的伤亡总和。
由于进入了阵地战,而且谈判前期基本都是联合国军主动发起进攻,更加擅长运动战的志愿军只能被动防御,“联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对志愿军造成巨大伤亡,而作为进攻方,“联军”地面部队同样伤亡惨重。
例如电影中还原的上甘岭战役,在美国那边叫“摊牌行动”,行动原因是1952年10月8日“联军”提出的苛刻条件被中国和朝鲜拒绝,于是范弗利特就向总司令克拉克提议,不谈了,我们跟中国摊牌吧!
在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美军出动3000架次飞机和170余辆坦克,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岭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志愿军与6万多敌人激战43天,打退900多次进攻,双方在阵地上进行拉锯战,反复争夺数十次,双方伤亡上万人。结果上甘岭还是在志愿军手中,于是美国人又回到谈判桌前。
▲电影中黄继光牺牲的画面
在这“边打边谈”阶段,志愿军涌现了很多战斗英雄,比如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杨连第、牛保才、杨阿如等,抗美援朝中的一级英雄特等功臣,有一大半都是在此阶段涌现和牺牲的。
▲在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案例有30多个
时间来到1953年,这已经是战争的最后一年,既然敌人不愿停战,那么就让敌人尝一尝拳头的滋味。志愿军发动唯一一次战役规模的阵地进攻战-夏季反击战和金城战役,同时也是一次志愿军拥有火炮优势的战役。
电影中,志愿军在此阶段已经拥有了大量榴弹炮和T-34/85坦克,甚至是喀秋莎火箭炮,火力完全不逊于美军,也正是这两场战役让美国意识到,志愿军的装备与美军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必须尽快签订停战条约。
第三章:还原真实历史
先说历史故事细节。“边打边谈”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段极为特殊且关键的时期。然而,在近年来的相关题材电影中,这段历史细节却几近空白,未曾被深入呈现。而《志愿军:浴血和平》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将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搬上银幕。
比如在中立区牺牲的警卫排长姚庆祥,过去,我只知道中立区确实发生过战斗冲突,但对其中的具体英雄人物与事迹却知之甚少。这部电影,让这个曾经模糊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片中还有一幕:谈判中立区旁的山头上,敌我双方近距离交战,士兵甚至能短时间内冲入中立区——这一情节引发了一些人的质疑,认为过于戏剧化。然而历史现实是,此类“表演式战斗”确实频频发生,目的之一正是向谈判桌旁的对手施加压力。
我曾读到一位老兵的回忆,他当年就驻扎在板门店附近的山头阵地,部队时常遭受美军小队的夜间骚扰。后来,他们派出一个班在敌方必经之路上设伏,一举歼灭二十多名美军,并俘虏两人。自此,美军再未敢前来夜袭。
而最令我内心受到冲击的,是铁道兵抢修铁路的段落:当两段异型铁轨因缺少一枚特种螺丝而无法连接,而满载物资的火车即将驶过之际,铁道兵史光明情急之下,毅然举起一根钢钎插入螺丝孔,徒手固定,俯身以血肉之躯充当“人体螺丝”。火车疾驰而过,密集的高频震动将他双手震得血肉模糊。
我当时看到这一幕,心想这剧情也太离谱了,火车经过铁轨所产生的震动何等剧烈,人体如何能够承受?。实际上我回去查阅史料,这不仅确有其事,而且现实远比电影更加震撼:历史上的史阜民,不仅以这样的方式坚持了一个半小时,更让整整十八辆军列安全通过。
那一刻,我无言以对,唯有深深的敬意与震撼。
▲“人体螺丝钉”史阜民,获得一等功,二级英雄称号
在武器装备的呈现上,《志愿军:浴血和平》延续了该系列一贯的考究与专业。为精准还原历史,剧组筹备了超过三万套、两百多种款式的军服,并1:1仿制了数十架飞机、坦克及火炮。可以说,在军事装备的历史还原度上,这部电影处于一流水平。
▲电影中出现的美军M3夜视仪卡宾枪,志愿军确实遇到过并且还缴获了
影片对细节的执着,可见于许多容易被忽略之处。例如,为应对志愿军擅长的夜袭,美军首次在战场上投入了配备夜视仪的枪械——那便是加装了T120红外夜视瞄准镜的M3卡宾枪。这种早期夜视装备性能有限,有效观测距离仅约百米,在电影中被志愿军使用照明弹战术,闪伤美军士兵眼睛,让夜视仪瞬间失效,现代夜视仪一般配备有断路系统,在受到强光时会自动切断电源,避免佩戴者的眼睛受伤,不过T120作为美军初代夜视仪,并不具备这项功能,因此使用强光照明弹就能克制。且在实战中曾被志愿军缴获。
▲我军缴获的夜视仪
▲电影中还有志愿军的A-3野战火箭炮,以往电影中非常少见,许多人不知道名字
▲A-3火箭炮是抗美援朝最早过江参战的国产炮兵装备
不止于武器,电影更复刻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场景。当谈判会场的布景与历史照片在银幕上重合的一刻,不了解历史的观众得以看到“立国之战”的现场样貌,而熟悉历史的军迷则会发出惊叹:好家伙!这真是把历史画面搬上了大银幕了,还原度是真的顶。
▲签署停战协议时,双方代表从头到尾没有扭头看对方一眼,电影中完全复刻了这张历史照片
正如我过去在军武电影系列文章中所强调的:军事电影,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取决于导演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对还原真实的坚持,志愿军冬装和夏装的材质有什么不同、50年志愿军与53年志愿军的武器有何改变、“联合国军”中其他国家的士兵样貌如何......想要钻研这些东西非常复杂,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与成本。
相较于通常仅需数月的商业电影拍摄周期,《志愿军》系列耗时整整五年,陈凯歌导演说这是他从影以来投入心血最多的作品,单是11469个镜头,每一个都经过反复推敲、打磨。
▲某些游戏中将M3夜视卡宾枪的画面制作成黑白色,其实真实的T120红外夜视仪画面确实是绿色的,这一段很还原细节。
彭德怀元帅在停战之后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是站起来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所以对导演而言,这部《志愿军:浴血和平》承载的,远不止是一部电影的使命。它更肩负着一份沉重的历史责任,它要告诉14亿中国人以及未来更多年轻人:中国人,务必挺直你的脊梁,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
第四章:和平的守护者
《志愿军》三部曲立志完成的“全景式战争史诗”,在《志愿军:浴血和平》中得到了最终的升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在向观众叩问:我们究竟为何而战?
答案,就藏在“浴血和平”这个略显冲突的片名里,藏在银幕上反复飞过的和平鸽身影中。这完美呼应了周总理在开战前的宣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远不害怕反抗侵略的战争。”
这个世界从未改变其残酷的本质。 当我们看到加沙儿童站在夷为平地的家中哭喊,当巴勒斯坦大使一遍遍在联合国上的哀求,依旧无法阻挡对方战斗机投下的炸弹,我们中国人对此有着彻骨之痛的历史记忆。
曾几何时,那年那天的中国,我们的孩子也曾坐在被炸为废墟的车站嚎嚎大哭,而他的父母就倒在旁边的血泊之中。
曾几何时,那年那天的巴黎和会,我们的中国代表顾维钧作为胜利方却要悲愤的向各国怒吼,你们凭什么把山东送给日本人!
曾几何时,那年那天的朝鲜,志愿军老兵回忆他看到鸭绿江边被炸死的朝鲜老百姓,他咬牙含泪发誓,这种情景决不能让它在中国出现。
那年那天的美国,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仅仅成立两年的国家,居然能够迸发出如此强大的能量。
从一百多年前的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再到16国“联军”代表在我们面前低头希望停战。我们早已明白:和平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但它永远无法通过跪地哀求获得。 珍贵的和平,需要用鲜血去浇灌,用牺牲去换取,需要用足够硬的拳头来守护。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不仅是毛主席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更是整个民族用无数生命和苦难换来的生存智慧。它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能战,方能止战。
在这个世界各地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时代,我们却能在中国享受着一片宁静的夜空与和平的日常。这种“反差”本身,就是《志愿军:浴血和平》最值得我们去观看的理由。去看一看:我们今天的安宁从何而来?是谁一直在保护着我们的美好生活。
时间会不停往前走,但那些滚烫的牺牲,那些拼尽一切的守护,绝不该被风冲淡、被遗忘;它们应刻进你我心里最软的地方,永远都不能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