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超千条!天创信用出售“山寨”征信报告,违规扣费乱象调查

500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这是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但商业模式脆弱,几乎完全系于监管的动向。

“我被信用报告收割了?”正在成为众多借款人的共同心声。

截至9月28日,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天创信用”的投诉已累计1200多条,绝大多数指向同一类问题:用户在申请贷款过程中,页面自动跳转至天创信用,支付后并未获得承诺的额度或退款,反而被自动扣费。

一位分期乐用户描述,自己在尝试激活额度时,被引导至天创信用页面,支付后额度未激活,所谓“6000元津贴”也未兑现。

500

图源:黑猫投诉

这并非孤例。投诉背后,是助贷行业在监管趋严背景下尝试转型。2025年助贷新规将在10月1日落地,以往依赖“担保费”等收费模式的盈利空间被压缩,平台纷纷转向“信用报告”类产品,将其包装为新的收费工具。

然而,乱象不断浮现。作为代表性企业的天创信用,在被投诉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包括隐蔽的扣费机制、个人征信资质的缺失,以及对用户信息安全的潜在威胁。助贷行业转身过程中,新的灰色地带正在形成。

01

扣费“连环套”:从弹窗到扣款,层层递进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不少用户在使用众安贷、分期乐、360借条等网贷平台时,均遭遇来自天创信用的扣款问题。

一个个用户案例中,天创信用通过弹窗诱导、支付陷阱、持续扣费、维权受阻等一系列操作将用户拖入了被动消费困境。

天创信用层层递进的扣款往往始于“弹窗诱导”。

一位用户表示,在申请贷款时页面弹出“借钱必查”“贷前风险检测”“个人风险评估检测”等广告,点击后会跳转至由天创信用提供的“风险洞察”页面,宣称支付费用可提升贷款通过率。

500

图源:黑猫投诉

但用户付款后,并不一定能获得宣传中承诺的服务。一位众安贷用户同样是在弹窗的诱导下点击进去,在付款后仅看到检测结果,并未有解锁风险建议或者帮助解锁风险。而客服回应一次后便失联,未能解决问题。

500

图源:黑猫投诉

此外,这些弹窗并未明确提示收费,但一旦点击弹窗,用户随即落入“支付陷阱”。有用户称“随手退出页面仍被扣款”。用户并未主动确认支付,却仍被扣款。

500

图源:黑猫投诉

更隐蔽的是“持续扣费”机制。有用户表示,莫名连续四个月被扣29.9元,也有用户从今年1月开始连续8个月被扣款,被持续扣费近400元。这些案例,均指向天创信用在用户首次支付后默认绑定“月度会员”,并开启自动续费。

500

图源:黑猫投诉

当用户发现异常并申请退款时,却常常遭遇重重阻碍。上述众安贷用户称,客服在承诺回复后失联,其他用户也提到电话永远占线、在线咨询无人应答。另一位用户共计扣款6次299.40元,目前只退回6月11日一笔费用,还差249.5元未退回。

还有用户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连续七个月从银行卡划扣49.9元。打客服电话,客服说只能退回四个月。用户要求全部退回的诉求,被客服忽略不处理。

500

图源:黑猫投诉

用户损失金额从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大多在不知情情况下扣款,且追回全部款项较难。

天创信用通过上述手段,将用户资金转化为平台难以追责的收入,而很多用户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购买了怎样的服务。

02

信用报告服务火热背后:一场监管套利下的灰色生意

天创信通的做法并非孤例。过去一年,个人信用风险报告迅速成为众多助贷平台和贷款中介的“标配”服务。

《刻度财经》在桔多多、省呗的界面中,均看到了风险报告相关产品。

500

图源:桔多多、省呗

据大鱼财经工作室测评,在市面上主流的21款贷款App中,至少有12款在其首页、“我的”页面或贷款申请流程的关键节点,嵌入了此类“风险报告”产品。

不过,这个行业的突然爆火,并非源于市场对信用评估本身的需求井喷,而是监管环境变化后助贷平台寻找新盈利模式的迫切需求。

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的通知》明确划定了红线: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包括利息、会员费、担保费、服务费等所有费用)不得超过年化24%。

这条规定,阻断了助贷平台原先依赖高额“会员费”或“担保费”来补贴收入、实现盈利的旧模式。在旧有路径被堵死之后,平台亟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此时,被归类于“非金融”范畴的信用报告“增值服务”,便成为了规避监管、填补利润缺口的最佳工具。

据消金界报道,助贷平台通过与天创信用这样的数据公司合作,可以从信用报告销售收入中获得高达50%至70%的返点。某头部平台仅凭搭售此项服务,去年就实现了高达4亿元的营收,并且为今年设定了翻倍的增长目标。

尽管利润可观,但这个行业却埋藏着三颗“炸弹”,其核心都指向了行业根本的合规性风险。

首先是资质缺失,涉嫌非法从事征信业务。根据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个人征信业务实行严格的牌照管理,任何机构从事此项业务都必须取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个人征信牌照。截至目前,全国仅有百行征信、朴道征信和钱塘征信三家公司持有牌照。

然而,市面上99%的信用报告提供者,如“天创信用”“天下信用”等,均未取得这一顶级资质。这使得整个行业都游走在“无证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灰色地带。

早在2020年底,“天下信用”的运营主体“鹏元征信”就曾因“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被中国人民银行处以近2000万元的巨额罚款。

其次,是系统性的误导营销与扣费陷阱。

助贷平台的前端页面通常使用“必查”“必过”“提额神器”等具有强烈暗示性的话术进行营销,让用户误以为购买此报告是贷款审批的必要环节或能直接提升成功率。然而,这些报告实际上根本无法左右银行或持牌消金公司的最终审批决策。

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新宇对《中国经营报》表示,若宣传内容与实际审批结果无直接因果关系(如未购买服务的用户仍可能获得高额度),还可能涉嫌虚假广告宣传。

更为用户所诟病的是,整个购买流程中充斥着默认勾选、不显著提示自动续费等“黑暗模式”,大量用户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购买了服务,进而陷入“持续扣费”的泥潭。这正是黑猫等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量激增的根本原因。

此外,是数据滥用的高风险与隐私黑箱。为了生成报告,用户个人数据的获取、使用、存储和销毁过程是否合规,用户授权链条是否清晰完整,是否存在超范围采集和滥用的情况,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并不透明。

信用报告市场野蛮生长,本质上是在监管套利与利用用户焦虑的基础上流量变现。对于平台和数据公司而言,信用报告利润丰厚,但其商业模式脆弱,几乎完全系于监管的动向。

03

天创信用:乱象中的“头部”样本

信用报告趋火之下,天创信用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受益者。

成立于2015年的天创信用,一开始并没有C端业务。成立初期,这家企业曾试水园区信用与农业信用领域,却因“数据孤岛”和农村数据获取难的问题屡屡碰壁。

真正的战略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在看到个人线上信贷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后,天创信用果断转向,布局C端信用评估。通过与大量助贷平台合作,天创信用驶入增长的快车道。

据《中国工业报》报道,天创信用利用疫情前后几年的时间,将其数商业务营业额做到了近10亿元。

500

图源:工经财经

天创信用服务有限公司CTO高少峰称,天创信用自2019年以后,营收基本上每年都在翻倍增长,净利润情况非常好,现金流也不错。2025年预计还会实现翻倍增长。

根据公开信息,2025年,天创信用团队规模已从十余人扩张至近200人,数据覆盖约6亿人群,API日调用量超过1800万次。

然而,天创信用也面临合规风险。

天创信用确实持有央行备案的企业征信资质以及多项ISO认证,但其面向个人用户大规模提供的、直接用于信贷决策参考的“信用检测”与“风险评估报告”服务,在性质上已无限接近于个人征信业务,这使其始终处于无证经营的灰色地带。

这种做法埋下了系统性的政策风险。一旦监管层面对个人征信业务的边界进行清晰界定并加强执法,天创信用的核心业务将面临颠覆性冲击。

另一方面,天创信用依赖“诱导扣费”与“自动续费”的盈利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漂亮的财务数据,但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这种行为,不仅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可能触犯助贷业务的相关规定。

市场的无序状态不会永远持续,监管的靴子终将落地。针对当前乱象,监管层面可能有两种主要路径:一是将信用报告等所有与贷款绑定的增值服务费用,明确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进行统一管控,使其受到24%红线的约束;二是强制要求所有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且该报告用于信贷场景的服务提供者,必须取得个人征信牌照。

无论哪一只“靴子”先落下,都足以让当前高歌猛进的信用报告市场瞬间冷静,甚至引发一轮行业洗牌。

对于天创信用这类企业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果继续在灰色地带游走,那么只能是透支未来以换取眼前的增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