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要来中国抢饭碗了?不要误读中国的K字签证

10月1日起,K字签证生效。持该签证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将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停留期方面得到更多便利。

虽然办签具体细则尚未公布,但一点是确认的——相比原先发给国家需要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R字签证”,K签的门槛会降低不少。

问题来了,会不会有大量外国人浑水摸鱼,借机涌入中国,抢占就业机会?一时间,这样的观点频频在网上出现。

不过,这真的站得住脚吗?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中国为何要设立K签说起。

用外交部发言人的话说,“中国欢迎全球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来到中国、扎根中国,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也成就个人事业的发展。”

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给予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来华便利,很大程度是需求驱动。随着我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半导体、太空和量子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发力,国内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与错配。这就可以解释,为何K签面向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年轻人。

至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水平“高低”,大可不必过于纠结。一方面,科研领域从不是单打独斗的角斗场,在科技攻关日益系统集成的当下,人才“金字塔”既需要“塔尖”,也要有“塔身”“塔基”;另一方面,将军也是好士兵一步步走上来的,假以时日,青年人才也能成长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力量。况且,相信中国海外使领馆也会把好签证关。

从外国青年科技工作者角度看,中国无疑是实现梦想的好舞台。在一份关于全球科学家心目中理想工作城市的调查中,深圳、上海已跻身全球前五,超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科研所需的研发环境、资金投入、政策持续性、出入境便利程度等要素,中国有的已是全球公认“优等生”,有的还在持续优化中。

如果再把视角拉大,无论是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环境,还是白热化的科技创新竞争,都对我国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储备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加固国际链接提出更高要求。

一个例子是中国向多国实行单方面免签,便于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华。其政策意义,绝不止于让老外来中国旅游观光或者“买买买”。英语中有句话,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一图胜千言),很多误会、偏见只有亲身感受才能消弭。

“国际环境越复杂,中国越会敞开胸怀、打开大门”,这句话从不是空话。另外一句话或许更直接,别人越想“脱钩”,我们越要努力“反脱钩”。

再回到签证问题上。

美国政府不久前将企业为H-1B签证(临时工作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从数千美元提高至10万美元。用美方的话说,此举旨在“确保美国引进的是高技能、无法被美国人替代的人才”。很显然,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不在华府考虑之内。

华盛顿提高入境门槛,受伤最大的是印度。这个南亚国家长期以来是H-1B签证最大受益国,2024年获批人数占签证总数的71%。那么,去不了美国的印度码农,会不会一股脑儿持K签来到中国?

几位熟悉印度情况的朋友跟笔者分析,第一,千万不要低估印度人想去美国就业的决心,中国人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对于隔壁邻居同样适用;第二,千万不要低估特朗普政府政策摇摆的力度,之前也出现过政策大幅度调整,甚至南辕北辙。

至于未来持K签来华的印度年轻人,只要符合要求,来中国寻求更大发展空间,这样的印度青年值得欢迎。

其实,印度人离我们并不远。比如上海印度友人献血活动,自2013年开展以来,已经有近1500位印度友人参与,是“参与人数最多、捐献血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单一外国友人团体。

此外,暌违多年后,中印将恢复直航,中印关系重启再出发。不管外界杂音什么样,做睦邻友好的朋友、相互成就的伙伴,实现“龙象共舞”,应当是中印双方的正确选择。

不止于印度。有人担心,一旦引入无需雇主担保的外国人来华,会挤占国内的就业空间。

这种担心并非完全没有原因。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222万人,未来10年每年都将维持在1000万人以上,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近年来,就业难现象带给人们的“体感”越来越强烈,K签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这种焦虑情绪,让人产生负面联想。

不过,中国年轻人的就业机会,真的会被外国人抢走吗?在笔者看来,这是个伪命题。

前文已经说过,引进外国青年科技人才,一大原因是为了填补国内人才短板。这不是单向“挤占”,而是双向选择。

更重要的是,就业空间不是一潭死水、不会一成不变。青年科技人才带来的知识外溢效应,反而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更大的就业空间。持K签的外国人可从事科研、教育、创业及相关商业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也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做大就业这块“蛋糕”。

至于“厚此薄彼”“崇洋媚外”的顾虑,大可放在一边。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始终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教育部门组织学校提供就业服务;人社部门启动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各部门、各地区也都发挥各自优势,精准施策。

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会不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没有一个国家会把海外人才的优先级置于本土人才之上。这是条颠扑不破的定律。

如何看待外国人才的涌入,本质上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人”。

在前不久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说,“‘十四五’期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这是宝贵的人才资源。”的确,劳动力大军并非就业市场的负累,而是最宝贵的资源。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我们尤其需要注重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才红利。

从这个角度而言,人,应是多多益善。

最后一个问题,来中国的外国人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了?

数据告诉我们答案。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外国人出入境达6488.2万人次,同比上升82.9%,但还不及2019年的9767.5万人次。如果去过离我们不远的新加坡、东京,就会发现中国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开放的大门,还需要越开越大。

对上海来说,K字签证的意义尤为深远。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离不开人才支撑。今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大力汇聚全球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K字签证吸引集聚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正是当下所需、未来所系。

很多年前的一个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下的争议。

20世纪70年代末,国门初开。无论是政府、大学还是个人,都没有与发达国家学校沟通的渠道,也没有托福、GRE这样的水平考试,中国派出的留学生很难进入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发起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此后10年间,该计划帮助近千名中国学子进入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深造。

“CUSPEA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美国社会看到了中国年轻人才的发展潜力,才愿意破格接纳他们。”几天前,李政道先生的长子、历史学家李中清教授告诉笔者。他还提出,随着全球人才流动格局的变化,中国应该抢抓机遇,向更多海内外人才敞开怀抱。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只有开放的中国、开放的上海,才能不断进取,成就光荣与梦想。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