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文化防火墙,守护好青少年精神家园
文化如水,既需奔腾入海的开放胸襟,亦需疏浚导流的理性智慧。当下,外来文化借游戏、动漫等载体大量涌入,却暗中裹挟“丧文化”“奶头乐主义”“躺平文化”等消极思潮,更有内容刻意渲染家庭对立、放大负面情绪,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形成思想侵蚀——部分青少年沉迷低俗游戏后丧失奋斗动力,受扭曲动漫影响对家庭关系产生抵触,这些现象折射出外来文化通道管理的迫切性。加强管理绝非封闭排外的“筑墙”,而是守护青少年精神健康、筑牢文明根基的必然选择。
外来文化通道管理的核心,是破解“不良思潮借文化载体渗透”的难题。此类消极文化之所以能影响青少年,源于其常伪装成“个性表达”“解压方式”,通过游戏任务设置、动漫剧情走向潜移默化传递错误观念:某外来游戏以“躺平摆烂”为通关捷径,误导青少年逃避责任;部分动漫刻意刻画“家庭矛盾”,放大代际冲突,扭曲青少年对亲情的认知。这种“文化包裹式侵蚀”,本质是通道管理缺乏针对性筛查——未能精准识别文化产品背后的价值导向,导致不良思潮趁虚而入,动摇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与文化认同。
解决这一问题,需构建“精准筛选+本土赋能”的双重防线。一方面,要建立“价值导向优先”的审核机制,像“文化海关”般聚焦游戏、动漫等青少年高频接触领域:放行传递勇气、亲情等正向价值的内容,对裹挟消极思潮、煽动家庭对立的产品坚决拦截,从源头切断侵蚀路径。另一方面,更要以本土文化创作对冲不良影响:借鉴外来文化的表现形式,打造如《中国奇谭》般扎根传统的动漫,用游戏场景还原敦煌文化、长城精神,让青少年在文化共鸣中建立自信,主动抵御消极思潮。
文化交流的真谛,是让优秀文明滋养成长而非让不良思潮腐蚀心灵。加强外来文化通道管理,不是关闭门窗,而是为青少年撑起“防护伞”——既保留文化交流的新鲜空气,又隔绝侵蚀精神的“毒素”。唯有以精准规制筑牢防线,以本土创新凝聚力量,才能护佑青少年守住精神坐标,让中华文明的根脉在新一代心中深深扎根,为民族未来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