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团购上线:本地生活的“两种解法”

文:志刚@互联网江湖

外卖之后,团购大战又要来了?

9月20日,淘宝正式上线了团购,覆盖上海、深圳、嘉兴三城,品类覆盖茶饮、甜品、正餐等高频消费场景。此外,淘宝闪购将同步接入淘宝、支付宝、高德三端入口。

天眼查APP商标信息显示,今年8月份,阿里申请了“TAOBAOSHANGOU”多项商标。

500

外卖大战刚过,紧接着上线团购业务,背后传递的信息值得细品。

这次上线时间节点就很有意思。

淘宝这次推出团购,恰好是在十一前夕,回顾淘宝闪购、外卖业务上线,也是在五一前一天。

这完全区别于淘宝传统的习惯。过去,互联网擅长造节,比如双十一、618,以大促来撬动电商业务增长。

但两次本地生活的重大业务进展,为何都是卡着两个长假?

细想之下,也不难理解。核心原因可能在于增长的逻辑变了。

“金九银十”上线团购,本地生活有了新格局

传统电商时代,核心命题是塑造线上消费习惯,因此需要主动 “造节造势”,让618、双十一活动带动线上影响力。

本质上,电商造节是用价格牵引需求。

本地生活却不同,闪购和团购,重在线下履约,是用供给牵引需求。

特别在重大节假日,人口充分流动,比如,五一、十一、长假期间,人们或是回乡探亲,或是举家外出旅游,或是三五好友聚会团餐,团购、即时零售的需求都会有波峰爆发。此时上线更容易实现增长。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五一期间和家人一同去出去旅游,自驾到了当地已经是傍晚,略有凉意,晚上住宾馆才想起来忘了给孩子带睡衣,于是便直接用闪购下单,半个小时便送到了。

出门在外,这类家庭即时需求其实并不在少数。

而且,近年来,节假日出行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了,为啥现在MPV这么火,就是家庭的出行需求和场景变多了。

淘宝卡在十一前夕上线团购,某种意义上更符合线下消费的周期性规律,

根据去年的数据,十一期间,本地生活服务到店消费同比增长41.2%,国庆假期前5天,餐饮堂食消费日均值相比2023年国庆假期增长33.4%。

虽然有了618和双十一,但金九银十的消费定律并没有失效。

从本质上来看,“618、双十一”与“五一、国庆”在商业逻辑上的区别不大,都是用节日来聚集规模化的需求,然后用规模化的供给来解决供需匹配的效率问题,

当前互联网的两大趋势,一个是AI,一个是即时零售,都是解决效率问题。因为人性是懒的,所以从青铜时代到AI时代,人类一直在追求极致的效率。

而团购的本质,其实也是解决效率问题,在生活服务供给过剩时代,提升供需匹配的效率。

团购,其实是一种“折扣前置”。

从需求端看,消费者到店核销套餐,远比一个菜一个菜地点餐,餐后要求老板抹零、折扣要高效得多。

从供给端看,团购,其实是优质供给的集合。

比如餐饮商家做团购套餐,挖掘“单品爆款”,就像白酒卖大单品一样。本质上是一种排列组合,怎么能够把当季最具性价比的食材做出来爆款,怎么形成规模,成为增长点?

这些才是对于商家来说最为关键的问题。

于阿里而言,供给是阿里的基因,无论是以前的淘宝,天猫,还是现在的外卖团购,阿里总是擅长整合资源,然后去思考“怎么解增长问题”。

团购是到店,外卖、闪购是到家。到店、到家两个业务增长问题,肢解开来其实就是用户习惯的“拉新、留存”问题。

怎么拉新?怎么留存?其实还是要满足“低频刚需,高频刚需”两个条件。

用高频消费激活用户习惯,低频消费留住用户心智。

用户习惯是需要不断“被激活”的。

举个例子,电梯里多了很多支付宝碰一碰装置,用户拿手机碰一碰就能领红包。自从电梯里有了“碰一碰”,不少人超市买东西,都主动要求用支付宝。

由此,一部分用户的小额支付的习惯,正在从微信迁移到支付宝。

用户粘性强如微信,也是如此。何况是本地生活的团购?

500

于淘宝而言,闪购、外卖是典型的高频刚需,能不断激活习惯,这就像是到超市里买鸡蛋,鸡蛋是必需品,但消费者在买鸡蛋之外总会顺带买一些其他商品。

所以,团购业务也会受益。

团购相对低频,但同样是刚需,这样的业务容易形成“心智锚点”:比如异地旅行的特色餐饮套餐、办公时急缺转换器,虽不常消费,却能在关键场景中深植 “淘宝可解决线下需求” 的认知。

至此,闪购、团购业务,便能形成一套正循环体系。

流量OR供给:本地生活的两种解法

过去几年,短视频平台用流量,已经把本地生活重做了一遍。

短视频平台做本地生活的核心逻辑,是流量思维:用流量吸引商家,低价吸引用户,GMV增长也很快。

但归根到底,还是集中在到店的团购业务,原因在于,团购业务最容易当成“变现”业务来做。

短视频平台长于流量算法,是路径使然。

毕竟,短视频内容平台有流量红利,于是商家就开始做投流增长,但大部分本地生活商家其实希望能够按照最终交易结果付费。

为什么呢?因为本地生活与实物电商最大的不同是,重在履约。

商家投流固然有增长,但如果一次投流不能产生复购,那么ROI还是会掉,投流的费效比就会降低。

长此以往,难以形成正循环。

与流量变现的逻辑不同,外卖、即时零售不是有流量就能增长,而是要靠复购,是靠供给-履约-交付一整个闭环链路。

也就是说,到家、到店是一体两面,是商家资源的复用,到店是到家业务的延伸。

这可能是淘宝最终还是选择做团购的原因之一,底层是“互补品”逻辑:到家高频补充到店低频,零售长尾品类补充外卖餐饮核心品类。

你看,淘宝团购首批上线的茶饮、甜品、正餐、自助餐及城市特色小吃等多个餐饮品类,都是核心的高频刚需品类。核心思路还是把高频的品类供给做起来,然后再去做品类的扩容。

也因此,只做团购不做外卖的本地生活版图是不完整的,缺了到家的核心版图,团购就始终缺一块壁垒。

短视频的流量长板足够长,所以,这块壁垒的缺失带来的影响并不明显。

与短视频平台不同,淘宝则走出了另一条路,用“供给”来挖掘需求。

本地生活的“供给增长”逻辑,核心其实就是复购逻辑。

对于消费者来说,团购满足的是“计划性”消费,闪购满足的是“即时性”消费。这两者都需要高质量的供给。

举个例子,假期同学聚会是计划性需求,要选一家味道、价格、环境都合适的餐厅,这个时候用户对于供给的质量是有预期的,商家端的供给质量上去了,就更容易产生新的复购,新的需求也就产生了。

而旅游途中买浴巾、充电器属于“即时性”消费,这类需求是长尾需求,更看重品类的丰富度。

于淘宝来说,后者是固有的供应链优势,发挥出来优势并不难,最关键还是要打磨好团购的供给质量。做大供给,激活到店业务之后,淘宝的本地生活业务版图也就更完整了。

如果站在整个阿里战略的视角来看,淘宝做本地生活,其实也是阿里“大消费”战略进一步落地。

阿里目前有两大战略,一个是AI+云计算,另一个则是“大消费”。

8月29日,阿里发布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在分析师电话会上,阿里巴巴CEO吴泳铭明确表示,以AI+云为核心的科技平台、购物与生活服务融合的大消费平台,是阿里面临的两大历史性战略机遇。

淘宝打通饿了么、飞猪、盒马,上线大会员体系,推出扫街榜、发力即时零售、上线团购,其实都是“大消费”战略的一环。

从这个视角看,阿里重做本地生活,内部增量可能远比外部增量重要的多。

也因此,我猜测,对于当下阶段阿里而言,做团购、外卖,重要的不是烧钱抢占美团多少份额,而是能在内部实现“大消费平台的内循环”。

本地生活不只是存量,也有增量

站在大消费的视角,再看淘宝做团购的思路,便有了另一个答案,做团购不只是抢蛋糕,更在于做大蛋糕。

消费行业,好的供给能发掘出新的需求,典型的比如小米YU7,一上市就卖爆,在存量中创造出了增量。

本地生活领域,外卖是存量,但即时零售是增量。

当配送体系足够完善,用户在即时零售上的需求倍数增加,即时零售也就从应急消费,变成常态消费。

这可能意味着需求端会进一步扩容:外卖的生意,不再局限于正餐这“一亩三分地”,而是更有可能打开万亿零售市场的增长空间。

淘宝、美团,即时零售履约能力强的两家,是有希望把这个盘子共同做大的。一旦真正培养起来即时零售的用户习惯,美团跟阿里有可能都是赢家。

不只是即时零售,团购业务方面,好的团购也是能带来增量的。

团购的底层逻辑跟直播带货有点像,核心是需求规模效应,压缩出货成本,本质上是个“薄利多销”的逻辑。这些年直播行业崛起,受益的不只是某一家平台,而是整个电商行业。

团购也是一样。

最近团购大战火热,年轻人开始“屯券”了。这其实就是团购正在把潜在的需求挖掘出来。

我自己亲身体验,过去中午出去吃饭、买东西几乎不用团购,但这两个月每天都要看看囤点券,比如吃饭、理发。门口有几个团购性价比不错的馆子,我和同事连着去了一个月。

对商家来说,这意味着增量。

不只是餐饮,整个消费行业,其实都是供给拉动增长,比如过去四平八稳的茶饮市场,各种融合性的口味充分丰富了供给,市场就此被引爆。

再比如纯净水市场,大家都认为农夫山泉、娃哈哈一统天下,可还是跑出来了依云、百岁山。

消费生意的护城河,其实不仅仅是在于占了多少市场份额,而是有没有从存量市场中,发掘出增量的能力。

巨头之所以能够穿越周期,就是因为巨头始终都有挖掘增量的能力。

也许,过去是新零售,是短视频、直播,而现在则是本地生活中的闪购、外卖和团购。

战场在变,但巨头最本质的护城河不变。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互联网商业的“颠覆”,似乎渐渐忘却了所谓商业创新,不只有灵光乍现的模式突破,还有日复一日的场景迭代,和事无巨细的精算经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互联网商业不过三十年,正值当打之年。

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新物种,值得继续期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