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体检三分天下:流量、工具与平台们的竞合博弈
文:志刚@互联网江湖
AI时代,所有的行业故事都迎来了新可能。
比如快手可灵,打开了影视娱乐、游戏制作等领域的新世界大门。
又比如美团最近公测的首款AI Agent产品——“小美”App,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交互、内部接口调用,同样让外卖下单、餐厅推荐等本地生活服务体验得到了一次全新升级。
此外还有腾讯,在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不仅公布了多项AI技术和产品最新进展,同时还宣布将全面开放腾讯AI落地能力,助力“好用的AI”在千行百业中加速落地……
很明显,AI的全行业想象力已经展开。
那么在此时,如果大家还拿着旧地图,又如何能找到新大陆?
所以鉴于此,互联网江湖团队也将正式推出“AI+”行业系列选题,一同探索AI时代下千行百业们的新价值、新格局。
至于今天,我们就不妨来聊一聊时下正火的AI体检赛道……
AI体检,三分天下?
从关联度的远近划分,现在AI体检赛道上的玩家们,大致分为三派:
一是流量派,或者说单一功能卖点派。
这部分玩家属于是跟AI体检功能沾点边,但关联度又不够强,有的甚至是把“体检”当做产品的流量卖点,起溢价作用。
比如可以测心率,量血压等功能的品牌智能手表/手环;又比如带尿液健康检测功能的AI智能马桶、公厕小便池体检等……
整体更偏向于消费级市场,而非医疗市场。
所以,优势是消费者们可以随时随地检测健康,但劣势是功能单一,检测结果也不够全面专业,市场还容易鱼目混珠……
二是医疗工具派。
有两个侧重点:一个是涉及诊疗/诊断环节,主要以鹰瞳科技、商汤医疗等医疗科技公司为代表。
比如AI医疗影像方面,天眼查APP显示,现在鹰瞳科技可以靠着一部眼底AI相机,以及一张患者的眼底照片,然后交由云端视网膜影像AI算法去精准识别眼底上的每一处细微病变,从而实现对各种眼部疾病、高发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相关慢病风险的高效筛查……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鹰瞳科技研发的Airdoc-AIFUNDUS(1.0)系统已经覆盖了全国1533家基层医疗机构,成功帮助医生在早期阶段检测出数千例严重视网膜疾病病例……
此外,在AI病理诊断方面,去年,商汤医疗联合清华大学等专业团队推出了国内首个病理大模型“PathOrchestra”;在AI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方面,讯飞医疗的星火医疗大模型则是支持多种健康咨询、诊断推荐和检查检验报告解读等……
这些实际上都是现在AI医疗和AI体检行业最难啃、同时也是最具想象力的地方。
毕竟,医疗行业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是个老问题,未来可能还需要等待相关AI政策的放松,投入产出的不确定性更大了。
不过反过来说,一旦品牌企业们突破并建立起技术壁垒和研发护城河,那么未来就有望长久占据产业链高价值环节,打造出一个可持续增长的基本盘。
至于更长远的逻辑,当AI真正介入到治疗诊断环节后,那么未来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患比例失衡的问题,是不是也将迎刃而解?
另一个是涉及诊前、诊后AI的健康管理环节。由于技术门槛低,且长远想象力不错,所以现在上至腾讯健康等互联网大厂,下至以全病程管理服务为核心、正在冲击IPO的微脉公司,中间还有很多中小科技公司都在扎堆发力AI体检智能体或“健康助手”。
不过对应的,大家的AI功能都相差无几。主要以体检报告、检查报告智能解读为基础,帮助用户动态分析健康状况,发现潜在风险,从而给出针对性的日常健康管理计划……
这部分玩家们的市场痛点在于,大多都缺乏契合的C端健康场景,同时又因为功能相近,那么靠投流拓客就很容易为他人做了嫁衣,所以现在不少人选择了跟医疗机构们合作,把一门toC的生意,做成了toB的商业模式,走上了传统医疗器械公司们“卖货”的路子。
三是平台派,即常见体检机构们,以“Allin AI”的美年健康为主。
之所以放最后讲,在于美年健康们可以看作是AI体检的集大成者。
比如诊疗方面,现在美年健康已经掌握了胸部CT的“一扫多筛”技术,通过整合AI冠脉钙化积分、AI骨密度、AI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辅助识别,一次低剂量扫描即可完成多项检测,有效地拓展整个风险筛查的广度。
又比如体检环节,美年健康推出的AI健康管理师“健康小美”,可以提前通过深度分析客户历年体检结果、家族史、及职业风险等多维度信息,从而生成个性化体检套餐,让客户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检中,健康小美还能够针对检查项进行专业解读,实时识别异常体征;检后,健康小美还会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健康档案,生成多学科报告并进行风险分级……
很明显,如果说AI体检流量派聚焦的是单个功能产品,工具派是品牌企业,那么美年健康们的商业生态位就是更高维的体检平台、是医疗检查集市。
高维可以兼并整合低维,同时流量派和工具派们发展地越好,也越能带动AI体检机构们的增长。
理由有两点:一方面从竞争关系看,当AI医疗工具们进一步扫清技术障碍、认知障碍时,那么AI体检机构们必然也将收获更多消费者们的认可。
再加上多数品牌企业toB的定位,以及深耕单一领域的局限,所以其和美年健康们的直接目标用户也不在一个维度上,几乎不存在正面竞争的可能。
另一方面从用户视角看,就算未来AI医疗普及了,但其中谁好谁坏?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下,普通人怎么区分呢?
此时,AI体检机构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就出来了。
毕竟,为了更准确的体检结果、更好品牌的口碑,平台就必须提前“货比三家”,客观公正地筛选过滤掉一些不靠谱、不准确的AI医疗工具,为用户交出最好的体检准备答卷。
这样一来,对鹰瞳科技们而言,AI体检机构似乎也能成为其展示技术硬实力的最佳阵地。
如果再算上用户,三者就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赢局面……
从1.0到2.0,AI如何重划体检行业版图?
其实从更长远的视角看,AI也给了以美年健康为代表的整个民营体检行业2.0升级的可能。
民营体检1.0 时代,可以看做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不仅将“望闻问切”等诊疗前置环节,从医院体系中部分剥离,并完成专业标准化的市场供给。更重要的是,民营体检机构们还实现了从预约到体检流程的一站式便捷服务,彻底改善了用户体检时的体验和感受……
民营体检2.0时代,则是AI技术赋能,价值范式转移。
从现实来看,体检从来都不只是光考验机器,同时也考验体检医生们的眼力、经验和状态。
过往行业的痛点,主要就集中在人为因素导致的漏诊、误诊等方面。
但这并不全是医生们不认真,而是个人精力实在有限。
就拿影像读片来说,一名医生一天看一百名患者和二百名患者,认真程度绝对是有巨大差异的,出错风险也就难免存在……
不过现在针对这一难题,AI已经试着给出了答案。
和AI临床决策等涉及就诊开方环节的缓慢进展不同,医学影像领域,AI读片已经在肺结节、脑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领域实现了连续突破,三分钟内就能完成分析,诊断准确率甚至超过了96%,足以媲美很多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
有媒体数据,截至到去年6月,全国已有超百家三甲医院在放射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引入了AI辅助诊断系统,不仅显著拉低了医生的漏诊率、误诊率,而且读片效率也直接上了一个量级……
此外,AI体检读片还有一大亮点是检查交叉验证与持续性质控。
即,AI系统不会因疲劳而状态波动,同时还能够基于多维度数据关联分析(例如,某一影像学异常提示另一生化指标需复查),形成主动的“纠错闭环”,将体检从依赖个人经验转变为可量化、可复制的“科学”。
据了解,现在美年健康的AI系统每天都会对200多万张超声图像进行自动化质评,对DR、CT、MR影像的拍片技术打分,尽可能地把基层超声医师水平“拉近”到三甲专家级别,并用AI技术红利消弭经验差异导致的漏诊风险……
此外,在今年5月份的爱康AI焕燃之夜”晚会上,爱康国宾也展示了合作伙伴汇医慧影开发的Dr.AI,它同样能够在0.5秒内读完一张胸部CT,并解析出CT中包含的357个健康指标,涉及肺结节、骨密度、肌肉、脂肪等多个器官部位。
基于此,我们不妨再往前推演一步:当AI技术逐渐抹平了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配置和诊断水平的鸿沟后,那么专业体检中心们的战略定位就可能会发生根本性迁移。
它将不再仅仅是医院的补充,而可能会成为医疗系统的重要分流器和健康入口。
未来体检去体检中心,反而会成为主流趋势。
毕竟,AI医疗就是为了缓解各地医疗资源不平衡而诞生的,而且从健康管理的角度看,这还是一条三赢的道路。
1、对用户而言,由于现在很多医院常年都人满为患,所以对应的检查时间和体验也往往都较为一般,远比不上可以灵活安排的体检机构们;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未来以体检数据为核心,为每个病人建立起长期的AI健康管理方案也将越来越有必要。
这对于现在很多公立医院来说,几乎是很难实现的,但美年健康等一众AI体检机构们却完全可以承接得住……
2、对系统而言:可以为公立医院有效分诊减压,将稀缺的临床资源集中于复杂疾病治疗。
3、对体检机构们来说:就是商业价值天花板的突破,从单次交易转向了基于信任的终身客户价值挖掘。
某种程度上,这种医疗价值体系的拆分重构,可能也是顶层所期望看到的。
最直接的佐证就是,对 “医检协同”互认体系的支持。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6月,西安美年大健康出具的60项互认项目检验报告,可在全省522家互认医疗机构直接作为诊疗依据,在不影响疾病诊疗前提下,无须患者重复检查……
显然,AI对体检行业的改变,本质是一场以技术为驱动的价值链升级。
未来竞争核心,也将从单一服务转向以整合AI工具、构建生态协同的AI能力为主。
谁能率先完成这一闭环,其也将从一个医疗服务提供者,2.0进化为全民健康生态中不可或缺的AI节点,从而拿到下一个时代的价值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