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山到低空,中国移动AI凭什么开启全面实战?!

500

500

如何用好AI,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日常正题。

8月底,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要加速AI向千行百业的渗透。

这其中,工业领域更是需要AI系统性地融入。一旦实现,所产生的效益将立竿见影。

例如在智慧矿山领域,内蒙的文玉煤矿和中国移动合作,利用AI技术实现安全生产智能化升级。项目落地之后,文玉煤矿违规事件减少30%,调度室监控人员成本降低60%,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提升30%,年节省运营成本超200万元!

500

AI化的煤矿,只是中国移动“AI+新型工业化”行动的冰山一角。

在9月24日开幕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简称“PT展”)上,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程建军在开幕式上再次强调,中国移动还会与地方政府共同设立“AI+新型工业化”创新研究院,以AI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这个重任,中国移动凭什么敢主动扛起来?

500

“AI+新型工业化”,被中国移动变成现实

500

“AI+新型工业化”,是众望所归。

举个例子,在研发方面,过去的工业研发依赖于工程师经验,用相对低效的方式试错,而今可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推动研发大幅增效;生产制造环节中,又能自主进行生产过程控制与操作的优化与提效,做到更精细化、自动化管理生产过程等。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工业场景对安全性与准确性的严苛要求,加上其本身的复杂性,注定了工业领域是AI技术落地最难啃的骨头之一。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移动却正将“AI+新型工业化”变成产业现实

在PT展上,中国移动以“智焕新生,共创AI+时代”为主题,展示了它在诸多领域的AI实践成果,其中与工业相关的宣传板块,给人十分震撼的冲击。

500

首先是用数据和案例说话。

新型工业化领域商用案例超过7500个;入选《5G工厂名录》案例数量连续两年第一;中小企业数转平台累计服务企业超过3000家——这些是中国移动目前交出的答卷。

智慧工厂、智慧矿冶、智慧石化、智慧电力……中国移动AI出现在了各种工业场景里;福建宁德时代,内蒙包钢集团、山东海尔集团、广东南方电网……中国移动联手行业巨头们让“AI+新型工业化”大规模落地

500

其次不难料到,大量标杆级案例也使中国移动直接或间接成为了“国家标准制定者”,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加速“AI+新型工业化”进程。毕竟,标准并非凭空产生,它必须基于广泛的产业实践。

在各方努力下,AI技术不再是概念,而是成为了从感知、识别、决策到执行的全链路闭环的工业智能体,一个真正提效降本的硬核工具。

当然了,对于将自己定位为“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的中国移动,这些只是开始。

500

从概念到大规模落地,中国移动AI何来的底气?

500

面对AI,工业企业早已从“尝鲜”,进阶到追求深度融合与价值产出的新阶段。

这也决定了“AI+新型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复杂的综合命题。

为什么中国移动的AI,却能快速全面地融入到矿山、化工、电力等各个工业领域呢?在我看来,主要源于三大核心竞争力。

第一,全栈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

没有系统性的科技创新,AI不可能大规模落地。

最坚实的AI底座,非大模型莫属。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九天”基础大模型目前已升级至3.0,更是获评“2024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500

基于此,中国移动打造了“1+1+N”工业大模型产品体系,即1个工业大模型、1套开发工具链、N个工业行业场景应用。例如在生产一线,基于“九天”大模型的工业安监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矿山、电力等安全作业场景中,精准识别人员操作违规和设备异常,使响应效率提升70%,安全管理人力减少一半。

此外,中国移动还创新技术架构,推出了智能体聚合服务引擎MoMA,能汇聚业界优质模型和智能体,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自动匹配和调用最优资源。

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低成本、高性能、优体验”的需求。

第二,坚实的“连接+算力+能力”基础设施。

如果说AI是新生产工具,那么数据和算力就是新生产要素和新基础能源。

在PT展上,据程建军介绍,中国移动建成了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5G移动通信网,基站规模近260万个,5G-A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城市。

扩大算力网络的同时,“算网大脑”的全国规模商用,更意味着中国移动已初步建成了“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文玉煤矿的5G+AI安监、宁德时代的5G+AI质检、美的全球首个家电制造5G全连接工厂等一系列案例,正是因此变成了现实。

500

第三,深厚的行业洞察与生态共建能力。

推动“AI+新型工业化”,中国移动可以是引领者,却没法一手包办——这原本就不是一家企业能完成的任务。

生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此前也提到,要共促应用创新,加强场景开放、能力共研、产品共育,催生品类丰富的AI原生应用。例如通过“九天”大模型矩阵和数联网平台,整合垂直行业数据资源,降低AI应用门槛。

而引领生态共建的中国移动,也能继续强化自己的行业洞察能力,进入良性循环。

500

中国移动“AI+”的全面实战,方兴未艾

500

过去多年,中国移动一直在通过AI技术努力打破传统通信业务的天花板。

因此除了工业领域,中国移动AI也在政务、低空经济、办公、金融、教育等许多领域进行了全面实战,释放出巨大的赋能价值。

以低空经济为例。依托5G-A网络和AI算法能力,中国移动为无人机提供高精度定位、智能调度与空域管理服务,解决低空经济“安全与秩序”的核心瓶颈,构建通信、感知、管理、导航融合的低空智联网。在PT展上可以看到,从上游的低空智造,到中游的基础设施,再到下游的低空场景,中国移动已全面覆盖。

500

再看与普通人更有关的AI硬件。中国移动的灵犀智能体融入到手机、眼镜等硬件中,化身个人助理,满足出行、生活、家庭、办公等需求。刀哥在现场体验了其AI手机,只需要一句话,就能生成个性化的旅游攻略,一次性解决订车票、买门票、选酒店、比价格、约餐厅等一系列操作,无需在多个App之间跳转。

500

和“AI+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一样,中国移动AI在其他领域的落地,同样是方兴未艾。

中国移动的目标,是要在未来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千家万户智慧生活、千城万村数字治理,系统性地重塑生产流程、生活体验与社会治理模式。

对于中国移动,这幅宏大画面并非凭空畅想。

一方面是有规模支撑。

截至2024年底,中国移动客户总数历史性突破10亿户大关,年净增超1330万户,庞大的用户基数为业务创新和价值挖掘提供了广阔空间。再加上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为车联网、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等新兴场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500

另一方面更是有清晰的战略引领。

重视技术甚至超前布局,是中国移动的一贯作风。

即使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产业升级压力,中国移动仍然提出并开展了“三个计划”,即:“AI+”行动计划、“BASIC6”科创计划、“两个新型”升级计划,为此投资巨大。

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明确表示:“近几年公司资本开支重点在算力领域,算力的核心是AI,去年是我们的AI投资大年,投资过百亿,今年会进一步提升。” 

有深厚基础,有明确方向,中国移动的AI技术才能持续深入各行各业。

继续走下去,中国移动将不断靠近“AI+”时代的C位。

@The End

点击「金错刀」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