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艺多不压身”,现在是“艺多不养人”

一位曾以合伙人身份创办企业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积累了全方位的实战能力 —— 从门店选址、供应链采购,到团队招聘、员工培训,再到日常运营管理,几乎覆盖了中小企业经营的核心环节。然而,受企业发展不顺的影响,他在重新求职时,向一份看似基础的“选址专员”岗位投递了简历,却最终被拒。

500

“艺多不压身” 的老话,曾是老一辈劝人多学技能的口头禅 —— 多一门手艺,就多一条谋生的路。可如今在职场中,“艺多不养人” 的现实却频频上演:有人精通选址、采购、招聘、运营多领域技能,求职时却因 “不够专注” 被拒;企业宁愿招只懂单一模块的 “专才”,也不愿给 “全才” 机会。就像招聘 “加盟门店选址专员” 时,候选人虽有开公司的综合经验,却因技能覆盖面太广,反而被判定 “不合适”。这种转变背后,是职场需求逻辑的深刻变革,也是 “全才” 与 “专才” 在分工细化时代的价值重构。

职场需求从 “广谱覆盖” 转向 “精准匹配”,“全才” 的优势成了 “模糊项”

过去市场竞争粗放,企业需要能 “一肩挑” 的多面手 —— 小餐馆老板既得会炒菜,又得会算账、拉客源;小工厂管理者既要懂生产,又得懂采购、跑销售。那时 “艺多” 意味着能应对复杂多变的需求,是降低人力成本的最优解。可如今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 “能力边界”:加盟门店选址,需要的是能精准分析商圈人流、测算租金回报率、评估竞品密度的 “专家”,而非既懂选址又懂运营的 “杂家”。

就像招聘案例中,企业要的不是 “会开公司的多面手”,而是 “能把选址做到极致” 的执行者。候选人的采购、招聘经验,在选址岗位上不仅用不上,反而可能让企业顾虑:“他会不会因关注运营细节,忽略选址的核心数据?”“习惯了统筹全局,能否沉下心做单一模块的琐碎工作?” 职场需求从 “解决多问题” 转向 “解决特定问题”,“全才” 的技能广度,反而成了 “不够专业” 的证明,自然难敌 “专才” 的精准匹配。

“全才” 的 “泛经验” 难抵 “专才” 的 “深积累”,企业怕的是 “样样通,样样松”

“艺多不压身” 的前提,是 “每门艺都够精”;可现实中,多数 “全才” 的技能是 “广谱覆盖” 而非 “深度钻研”—— 开过公司的人或许懂选址逻辑,但未必像专职选址员那样,掌握近三年的商圈人流变化数据、不同业态的选址模型、甚至当地城管的审批政策;懂运营的人或许知道门店管理的要点,但未必能像专职运营那样,精准拆解坪效提升的 10 个关键指标。

企业选择 “专才”,本质是选择 “经验的深度”。就像做加盟门店选址,专职选址员可能手上有上百个成功案例,能快速识别 “地铁口 50 米内” 与 “地铁口 100 米内” 的客流差异,能准确判断 “社区底商” 与 “商场铺位” 的适配业态;而 “全才” 的选址经验可能停留在 “大概选在热闹的地方”,缺乏这种精细化的判断能力。企业怕的不是 “会得多”,而是 “会得多却不精通”—— 用 “泛经验” 解决专业问题,反而可能埋下风险,比如选了看似热闹却无精准客群的位置,最终影响加盟门店的存活率。

企业管理成本的考量:“全才” 的 “适配成本” 高于 “专才”

从管理角度看,“专才” 比 “全才” 更容易融入团队、控制成本。一方面,“专才” 的技能与岗位高度匹配,入职后无需额外培训就能上手,企业省去了 “筛选有用技能、剔除无用经验” 的磨合成本;而 “全才” 往往需要时间调整工作重心,甚至可能因习惯了 “自主决策”,与现有团队的协作模式产生冲突。比如招聘选址专员时,“专才” 能直接按照企业的选址流程执行,而有开公司经验的 “全才”,可能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运营逻辑质疑现有流程,增加沟通成本。

另一方面,“全才” 的职业预期往往更高。有综合经验的候选人,可能更期待未来能向管理岗发展,而非长期深耕单一模块;而 “专才” 更愿意在专业领域沉淀,职业目标与岗位需求更契合。企业若招了 “全才”,不仅要担心他 “做不久”,还要应对他可能提出的 “跨模块参与” 需求 —— 这对只需要 “专注选址” 的岗位来说,无疑是额外的管理负担。相比之下,“专才” 的 “适配成本” 更低,自然成了企业的优先选择。

从 “艺多不压身” 到 “艺多要养人”,关键在 “精专” 与 “适配” 的平衡

“艺多不养人” 的现实,并非否定多学技能的价值,而是提醒职场人:技能的 “广度” 需要建立在 “深度” 的基础上,“全才” 的价值需要找到适配的场景。就像案例中的候选人,若能将 “开公司的综合经验” 转化为 “选址时的全局视角”—— 比如在分析选址时,能结合运营逻辑判断 “该位置是否便于后续门店管理”,结合采购经验评估 “周边供应链是否完善”,反而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前提是,他必须先证明自己的选址能力足够专业,让企业看到 “全才” 的附加值,而非 “模糊项”。

对职场人而言,与其盲目追求 “多技能”,不如先打造 “核心专长”—— 在某个领域做到 “不可替代” 后,再拓展相关技能,形成 “一专多能” 的组合。比如先成为顶级的选址专员,再学习运营知识,这样既保留了 “专才” 的精准,又具备了 “全才” 的视野,才能在分工细化的时代,既 “压身” 又 “养人”。

从 “艺多不压身” 到 “艺多不养人”,变的不是 “多技能” 的价值,而是职场对 “技能质量” 与 “岗位适配” 的要求。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全才” 并非没有出路,但必须先让自己的 “多技能” 找到精准的用武之地 —— 毕竟,职场需要的从来不是 “什么都会的人”,而是 “能把关键事做好的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