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操作“预制菜”话题了

刚刚看了文章“预制菜万亿产业”,有点看法,想跟帖说说,系统老是提示“好好说话,不要吵架”,而发不出来,只能当文章写在这里、

1、说“预制菜标准认同难以界定”,其实是将预制菜与净菜分不清。大家其实心里很明了,包括餐饮企业自己本身,只不过国家层面以前是将这个概念混淆了、错误定义了,现在不是将要专门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来理清了吗?

2、说“罗永浩几乎在暗示:预制不安全。”哪里有啊?罗永浩吐槽的重点在于“贵”和“不告知”好伐?

3、强调预制菜比“前店后厨”制作的菜品更安全,营养也能保证。我不争论这个专业的话题,就问一下:保质期长达18个月、24个月的菜品或食材,有几个人愿意接受?作者会不会经常吃呢?从而放弃新鲜食材现做的菜品?

大家不抵制食材预加工、菜品预制,也不认为它更不安全,但无疑,它的口感与传统的美食及其烹饪文化氛围有不少的差距,所以,人们认为它作为工业化的产品,减少了现场烹饪技术与艺术及其现场感的加成,它卖得与现制的同价甚至更贵就不能令人接受,它还以预制菜充作现制菜,还不告知消费者,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就令人“e心”了!

4、举例海底捞张勇说因为老鼠问题无法解决才设立中央厨房,这个观点不合理。餐厅无法根绝老鼠吗?只要解决营业场所的进出口的密封性,以及污水下水道加装防鼠格网,做到每天定点施放驱鼠药,定期灭杀老鼠蟑螂蚊虫,基本能解决这个问题。

海底捞之类的餐饮连锁,设立中央厨房的主要目的,一是菜品生产标准化,以保持产品的各指标稳定。二是,而且是最主要的目的,是大幅减少成本。

5、文章特别提到“预制食品产业化,也是乡村振兴之机”,将这话放在这里,这个语境,夸大了“中央厨房”的贡献。

(1)无疑:任何商品,产业化、规模化之后,生产端、供应端、销售端,都能提高效率,进而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但在这一点上,就看它们之间哪个掌握话语权,哪个才是利润的受益方,弱势方还有可能成为受剥削的一方。因为需求端采购量大,所以可以压榨供货商,除了压价以外,还可以拖欠应付款从而增加自己的现金流、现金量;因为供应商的食材稀缺而紧俏,可能被供应商加价,甚至要求提前预付款项;因为供应链阻塞,也可能因此被加价......等等。

(2)没有餐饮企业,全国人民还是少不了要做菜吃饭的,乡村提供的初级农产品照样不会缺少消费者,只是销售链、消费终端分散开了而已。

(3)而乡村对食材食品的加工产业一直在增长,并不是仅仅由于“中央厨房”的赋能,销售对象不仅仅是餐饮连锁企业,还有超市、农贸市场、家庭、网购、自办夜席......等等场景,预加工包的装食品、净菜、预制菜比比皆是,中央厨房只是作出了其中的一部分贡献而已。

(4)当大力提倡“预制食品产业化”了以后,同时鼓励“中央厨房”当主角,就是产业行业垄断化的开始,其中,被排挤的小餐饮、农贸市场的小商小贩、采购行业和运输行业的就业生计必将是最大的受害者。

总结:

1、“预制菜”没有罪,但不是美食。

2、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消费者各取所需即可。

3、餐饮企业,包括各行各业,无论如何,都要将诚信与经营信息透明放在首位——重中之重!不要自作聪明将消费者当傻子。如今自媒体、信息传播如此发达,投机取巧在自挖墙角,妖魔鬼怪总有一天要显形,坑蒙拐骗总有一天被抓!

4、不要再借“西贝事件”炒作了!现在网络海洋中,为了流量借热点操作话题影响舆论与价值导向,也是错不可没,令人“e心”!

5、中国企业难有百年老店,根源还是在于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润,甚至会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置道德良心、法律于不顾。请保持工匠心,不要做短命的暴发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