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快牛”困境何解
近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快牛”勿用鞭打》引起了舆论关注。
文章提出:“机关工作中,普遍存在‘鞭打快牛’现象:越是效率高、责任心强的‘快牛’,越被不断地加套拉犁;而效率低、主动性差的‘慢牛’,反而得以休憩旁观。最终‘快牛’累垮、‘慢牛’依旧,整体效能不升反降。”
“快牛”“慢牛”的比喻,不难理解。
“快牛”,工作干得又快又好,领导交办任务沟通成本低、成功率高,久而久之就成了“干活首选”。
“慢牛”,遇事不想、遇难不上、遇责推脱,工作效率不高,有些是能力问题,还有些是态度问题,一说干脆就撂挑子。
把时间拉长来看,有些“快牛”丧失心劲,会渐渐变“慢牛”;而“慢牛”因为一直干得少,即便想快起来,也很难变“快牛”。
“鞭打快牛”为何屡屡发生?
直接原因:单位分工不合理。有的领导基于“宁愿一个快牛干,也比十个慢牛强”的考虑,在任务重、时间紧、工作难度大的时候,把担子一味压给那些责任意识强、工作态度好、创新能力足的干部。
深层原因:考核机制缺引导。考核是指挥棒,绩效是衡量尺。但现实中,一些单位考核激励机制没起到奖优罚劣的正向作用,反倒滋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不良心态。还有些单位,考核过度侧重即时成效,人才培养缺乏系统规划。这都会导致面临任务压力时,各层级选择直截了当却不可持续的方式。
在适当条件下,偶尔一两次“鞭打快牛”,不失为实现工作目标的有效途径。可如果领导总考虑“谁能干”而不是“谁该干”,把任务全压给“快牛”,美其名曰“能者多劳”,长期职责分工不合理,就会造成能者过劳、庸者逍遥,更会导致整个队伍的成长潜能被扼杀。
“鞭打快牛”怎么破解?
首先要明确权责边界。比如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分工,避免权责不清带来的问题;又如建立“任务清单+能力匹配”机制,结合干部的岗位职责、专业技能和当前负荷,制定清晰的任务分配标准,避免领导“凭印象派活”“按惯性压活”。
提升干部能力很重要。干部梯队建设讲了很多年,实际上就是要把“如何完成工作”和“怎样培养队伍”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为培养人才预留空间。有些地方和部门,安排干部在不同部门轮岗,或者进行实地考察、开展项目实践,使其熟悉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培养全面工作能力。这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用人导向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一个单位,如果“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很鲜明,干部的组织认同与归属感也会更强。
在这方面,一是要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不仅要注重以个人业绩评价干部能力,更要注意研判团队成长度、长期战斗力等综合实力,将个人酬劳、职务晋升同工作绩效挂钩。二是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区分工作失误与探索性试错,不让干事的人吃亏、寒心。
“快牛”要激励。物质或精神层面的激励要及时兑现,切莫开空头支票。
“慢牛”也要激励。多压担子、指路子,多做思想工作,既要鞭策其前进,也要较真碰硬,及时刹住“为官不为”的不良风气。
“快牛”有了动力,“慢牛”有了压力,众人才能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