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诺会致自闭症”?孕妇信特朗普还是信医生
从未受过医学培训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反复强调,“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对孕妇不好”。
这一说法被全球医学专家广泛谴责。那么,孕期发烧,到底该不该用退烧药?怎么用?
撰文 | 燕小六
被美国药监部门视为孕期退烧、止痛的唯一药物“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遭该国领导人点名称“死磕到底、绝对不用。”
综合媒体报道,在当地时间9月22日召开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没有受过医学训练、自陈“我不是医生”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反复强调“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不好”。他强烈建议孕妇“发烧后要扛过去”,仅在高烧等特殊情况下才用药。
同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发布声明,将启动程序、变更退烧药“泰诺”及其通用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标签,并展开全国性宣传,旨在阻止孕妇使用此类药物。
特朗普及其政府的理由是,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
当地时间9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英国药品监管机构、欧盟委员会等回应称,没有证据支持孕妇服用泰诺与胎儿长大后患自闭症有关。“有关两者之间关联的证据并不一致,要谨慎下结论。”WHO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Tarik Jasarevic)强调。
退烧药致自闭症,目前没实锤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又能退烧,又能缓解肌肉酸痛等症状。《自然》9月22日文章指出,这是孕期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全球约一半孕妇都会用。
恰恰是这么一个常用药,在过去十余年间纷争不断,关于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致儿童自闭症的说法不绝于耳。截至目前,美国仍有大量相关诉讼。
美国政府罗列了一系列研究,试图证明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神经系统影响。其中包括2019年的“护士健康研究Ⅱ”、2020年“波士顿出生队列”等。
而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中,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流行病学家近期发表的一篇综述被多次提及。
该文分析了46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涉及10万余对母婴数据。它提出,孕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与出生后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障碍存在关联。
但是,综述第一作者、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流行病学家迪迪尔·普拉达(Diddier Prada)提醒,这并不意味着对乙酰氨基酚与自闭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一点很重要。美国政府用之来指导临床,可能为时过早。”
“他们(美国)把相关性的研究结论,解读成因果结论。”原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冀连梅第一时间听了前述发布会。她告诉“医学界”,由此把退烧药和自闭症挂钩的论断并不正确。
所谓“相关性结论”,就像是有人在案发时间、出现在案发现场附近,这只能说明他有一定嫌疑,但未必是凶手。
WHO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在23日表示,尽管部分观察性研究提示产前接触对乙酰氨基酚,与自闭症存在潜在关联,但后续研究未能证实。“这种缺乏可重复性的情况要求我们在作出因果结论时必须谨慎。”
“最有力的研究都没找到二者的因果关联。”《自然》指出,这包括《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24年4月发表的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涵盖1995-2019年间出生的近250万瑞典儿童。这被视为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者”。
其结果显示,女性在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其所生子女患自闭症等风险略有上升。但在对同一母亲所生的兄弟姐妹中进行比较,会发现这种关联消失了。这提示,儿童自闭症的真正诱因可能源于母亲的遗传因素,而非对乙酰氨基酚。
JAMA研究第一作者、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流行病学家维克托·阿尔奎斯特(Viktor H. Ahlqvist)坦言,很难验证药物与自闭症的直接联系,其中混杂因素太多了。
比如,学界公认,在孕妇身上进行药物研究是不道德的,因此目前关于对乙酰氨基酚影响的研究均为观察性研究,分析的是子女情况。而孕期要用退烧药的女性往往健康状况更差。其子女出现自闭症,很难说是乙酰氨基酚的问题,还是妈妈自身健康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遗传混杂。”维克托补充道,自闭症、多动症等神经发育障碍具有高度遗传性。
根据《自然》,另一项大型、高质量研究来自日本,于今年9月初新鲜出炉。它分析了20余万名儿童数据,也没发现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自闭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截至目前,美国总统及当地政府的前述说法受到世界各地医学专家和监管机构的广泛谴责。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等多个主流学术机构提出,“不应让女性因恐惧而放弃使用对乙酰氨基酚”。ACOG援引数十年流行病学数据指出,对乙酰氨基酚在缓解孕期高热、疼痛方面“收益远大于理论风险”,是孕妇唯一安全的解热镇痛药。
ACOG主席史蒂文·弗莱施曼(Steven J. Fleischma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传播孕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导致自闭症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联邦卫生机构在没有可靠证据支持的情况下,竟然发布一项将影响数百万人健康和福祉的声明,这令人非常不安。”
综合媒体报道,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对应机构等在内,许多卫生主管部门、学术机构评估过前述证据,都认同“退烧药和自闭症关联,尚无定论”。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重申,将继续推荐孕妇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来退烧、缓解疼痛。这一观点还得到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等支持。
孕期发烧,不用药行吗?
冀连梅告诉“医学界”,过去几年,国外有一些研究对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多次提出质疑,但这些基础研究结论最终均未被临床研究证实,目前没有更新的证据支持对乙酰氨基酚的用药风险。各大临床指南仍推荐孕期使用该药物。
“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来治疗孕妇发烧和疼痛。”美国母胎医学学会(SMFM)明确表示,未经治疗的孕期发烧会导致严重伤害,包括流产、出生缺陷、早产等。
过往研究显示,在停经4周内,女性高热可能会导致胚胎停育。若孕早期体温超39℃、持续48小时,会增加神经管发育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等胎儿出生缺陷风险。到妊娠中晚期,母亲持续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心动过速,甚至胎死宫内。
据冀连梅介绍,在评估是否用药时,需考虑孕妇的具体病情。比如,孕妇体温未超过38.5℃且能耐受低烧,可以考虑用物理降温等方法、控制体温;通常体温达到38.5℃或更高时,会建议孕妇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
“孕期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是否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权衡风险和受益。”冀连梅解释,总原则是仅在必要时使用,尽可能选用速释剂型,尽可能使用有效控制症状的最小剂量,以及尽可能短期使用。
“医生在处理孕期用药问题时,一贯原则就是只在确有必要时才用药,且剂量最低、持续时间最短。”ACOG注册妇产科医生、远程医疗主管纳撒尼尔·德尼科拉医生(Dr. Nathaniel DeNicola)表示。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也表示,孕期如有需要,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应遵循最低有效剂量、最低频次的原则。
9月22日,美国FDA发布一封致全国医生的信函,称“目前尚未明确”对乙酰氨基酚与自闭症间的因果关系。信函表示,这仍是“科学界持续争论的问题”。一些医学专家接受采访称,这封信函并未改变当下孕期发烧的临床诊疗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22日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政府还表示,将更改亚叶酸的适应证,以便用于自闭症治疗。这是一种B族维生素,常和化疗药物联用、治疗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
对此,美国精神病协会发表声明称“不建议”,并称“我们还需要多年研究,才能知道亚叶酸是否适用于自闭症治疗。”
资料来源:
1.Trump administration to link Tylenol use to risk of autism. politico
2.President Trump, Secretary Kennedy Announce Bold Actions to Tackle Autism Epidemic. HHS Press office
3.Trump links autism to Tylenol and vaccines, claims not backed by science. Reuters
4.Trump Issues Warning Based on Unproven Link Between Tylenol and Autism. The New York Times
5.Trump links autism and Tylenol: is there any truth to it?. Nature. doi.org/10.1038/d41586-025-02876-1
6.Prada, D.,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vidence on acetaminophen use an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using the Navigation Guide methodology. Environ Health. 24, 56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2940-025-01208-0
7.Viktor H. Ahlqvist., et al. Acetaminophen Use During Pregnancy and Children’s Risk of Autism, ADHD,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AMA. 2024;331;(14):1205-1214. doi:10.1001/jama.2024.3172
8.Yusuke Okubo., et al. Maternal Acetaminophen Use and Offspring's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 A Nationwide Birth Cohort Study. Paediatric and Perinatal Epidemiology. 02 September 2025doi.org/10.1111/ppe.7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