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背后的预制菜巨头安井食品,也扛不住了

500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养元饮品始终将核桃乳作为核心品类,并通过“补脑”这一卖点,将这一区域性饮品培育成了国民饮品,成为养元饮品“现金牛”。但如今,该产品却成为公司业绩下滑的核心诱因。

8月22日晚,六个核桃母公司养元饮品发布2025年中期报告。

在植物蛋白饮料行业迎来政策红利的上半年,核桃乳龙头企业养元饮品的业绩表现却呈现出显著的“背离感”。

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65亿元,同比下滑16.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4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27.7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6.27亿元,同比亦下降19.00%。

500

养元饮品陷入了在华东、华中、华北、西南、西北、东北、华南七个大区销售收入全线下滑的泥潭。

这份成绩单折射出了这家依赖单一品类数十年的饮品巨头,在产品、渠道、品牌等多维度战略布局上的深层矛盾。

在行业头部企业纷纷通过品类扩张、渠道革新、技术升级抢占增量市场之际,养元饮品的战略“守成”与市场变化的“激进”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公司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弱化。

01

单一品类依赖成“阿喀琉斯之踵”

养元饮品的成长史堪称“六个核桃”的品类发展史。

自1997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将核桃乳作为核心品类,并通过“补脑”这一卖点,将这一区域性饮品培育成了国民饮品,曾经单年销售额近百亿。

直到现在,核桃乳仍为公司的“现金牛”,常年为公司贡献8成以上的收入。

过度依赖单一品类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在核桃乳销量下滑的情况下,公司上半年的营业收入直降4.76亿元,成为业绩下滑的核心诱因。

核桃乳卖不动的背后,不仅是消费“大环境”或行业竞争激烈的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而养元饮品营收下滑超16%,这反映出了公司产品及品牌自身竞争力的不足。

一方面在于,核桃乳“补脑”的概念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则与消费需求转变有关。

如今,年轻消费群体对植物奶的选择更趋多元,燕麦乳、杏仁乳等新兴植物奶品类凭借“健康”“轻食”等标签快速抢占市场。现制茶饮的普及也分流了部分即饮饮料消费需求,进一步挤压了核桃乳的市场空间。

为了改变现状,养元饮品也一直试图通过发力新品来丰富产品结构,但投入力度和积极性明显不足。

2025年上半年,在“研发项目开展时间相比上年同期较晚”的情况下,公司仅拿出1836.26万元用于研发,同比下降11.20%,反观其他植物蛋白饮料企业研发费用率普遍在1.5%以上,头部企业更是超过3%,显著落后于行业水平。

500

在研发新品上也缺乏创新力,始终局限于核桃乳品类的微小改良。

如“无糖+高钙”产品仅添加单一营养素、“新鲜装”仅优化包装形式,未能突破原料边界与场景限制,导致销售情况不佳,包括核桃大豆乳、核桃花生露在内的其他产品均未能形成规模。

反观同行纷纷加码燕麦奶、椰乳、功能性植物饮等新兴品类,旺旺、六养就在通过推出低糖燕麦乳抢占年轻消费群体。

农夫山泉、东鹏饮料等饮品企业更是直接跨界到其他细分赛道,推出东方树叶、东鹏补水啦、果之茶等新品。

而面对核桃乳销量的持续下滑,养元饮品却没有类似想法,反而开始布局其他领域。

今年上半年,养元饮品对外投资了多家公司,涵盖新能源、传媒等与其主业并不相关的领域。

最近一次跨界投资就发生在今年4月,旗下子公司泉泓投资斥资16亿元投资国内头部存储芯片企业——长江存储科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提问“是否计划通过跨界新品或收购新品牌来突破增长瓶颈”,公司总经理范召林就表示暂无相关计划。

这又使其陷入了“不务正业”的舆论漩涡。

02

传统渠道见顶、新兴渠道失速

养元饮品长期依赖“流通+商超”传统渠道体系,据中新经纬报道,今年上半年,养元饮品新增经销商126家,其中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增加较多,分别为36家、30家。截至报告期内,公司经销商已经达到2727家。

但是,这一体系却在今年遭到极大挑战。

据证券之星报道,上半年,经销商为公司提供的收入同比下降了18.52%至22.27亿元。虽然直销渠道同比增长8.81%至2.1亿元,但增长规模有限,未能形成对传统经销渠道下滑的有效对冲。

这意味着,养元饮品的渠道扩张与效率提升并不同步,即传统渠道效率下滑。

公司对于传统渠道管控也开始出现问题。

2023年年底,养元饮品被爆出经销商跑路卷走上千万资金事件,暴露出养元饮品在渠道管控方面存在漏洞,极大影响了品牌信誉和市场信心。大量与六个核桃类似的山寨产品在市场大量铺货、销售,也反映出了公司在渠道管理和市场维护方面的不足。

与此同时,2024年除华北“大本营”外,仅东北、西北实现收入正增长,2025年上半年七大区域收入全线告负。这也说明养元饮品在不同区域市场的渠道运营和市场拓展能力存在差异,未能形成均衡发展的态势。

在传统渠道面临挑战的同时,养元饮品对新兴渠道布局的“碎片化”和“低效化”又进一步放大了公司压力。

财报显示,为应对渠道分化趋势,养元饮品制定了差异化渠道策略,包括传统渠道巩固“流通、商超”等传统渠道基本盘、稳定现有销量;深挖电商渠道增量;按优先级拓展“社群、折扣、即时零售”等新兴渠道。

不过,报告并未详细阐述新兴渠道的收入占比、核心合作平台、专项投入金额等任何具体成效数据,而是仅以“按优先级拓展”“初具规模”等模糊表述带过。

相比之下,其他头部饮品企业已经通过与头部直播平台合作,实现了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的成绩,甚至不乏实现“30分钟送达”覆盖80%以上核心城市成绩的企业出现。

养元饮品的费用投入数据也揭示了渠道战略的失衡。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3.30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广告费从5001.03万元增至6710.27万元,重点投向传统媒体与线下宣传。

500

而新兴渠道所需的“直播运营”“社群补贴”“即时配送合作”等专项费用却没有单独列支,反映出公司仍将资源集中于传统渠道,对新兴渠道的投入仅停留在“试水”阶段,未能抓住渠道分化带来的增量机遇。

03

品牌老化,用户圈层固化的增长瓶颈

在植物蛋白饮料行业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养元饮品的市场与竞争战略呈现出“品牌老化”与“被动防御”的特征。

在养元饮品的品牌叙事中,“健脑、礼赠”的标签延续了十余年。

2025年上半年,公司虽将广告费从5001.03万元增至6710.27万元,重点投向传统媒体与线下宣传,但宣传内容仍未突破传统框架,品牌形象始终锚定“中老年、学生”群体。

500

这种固化的品牌认知,使其脱离了已经步入社会的年轻群体。

当前植物蛋白饮料市场的核心增量来自年轻消费群体,这类群体更关注“低糖健康”“便捷化”“社交属性”等新需求。

对此,竞品早已精准布局,各大饮品企业通过“职场轻养生”定位吸引白领群体、借助“国潮包装”抢占年轻送礼市场,反观养元饮品的蓝白罐包装,却被年轻人视为“具有时代感或乡土气息”,难以融入主流消费场景。

品牌老化直接影响了养元饮品的市场表现与盈利能力。

2025年上半年,养元饮品在华东、华中、华北等七大区域的销售收入全线下滑,其中,营收规模最大的三大片区降幅均达双位数。

更严峻的是,品牌溢价能力持续弱化——上半年营业成本降幅(14.07%)低于营业收入降幅(16.19%)。

中小企业的“蚂蚁搬家”式侵蚀更是让局面雪上加霜。

由于植物蛋白饮料行业的门槛较低,大量小企业正在通过新零售渠道、社群团购等新兴触点,以高性价比产品蚕食下沉市场份额。

这些对手虽然还没有对养元饮品形成直接威胁,但是,对于客源的持续分流使得市场进一步萎缩,逐渐形成了"大品牌失势、小品牌蚕食"的困局。

用户结构的"青黄不接"也成为养元饮品的一大痛点。

该公司虽然推出针对学生和白领群体的"六个核桃2430",以及面向中老年及控糖人群的"无糖系列",但到目前为止,尚未突破原有用户圈层。

对比竞品通过跨界联名、场景营销吸引年轻用户的举措,养元饮品的用户拓展策略显得被动且低效,长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

不过,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下滑,对于养元饮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战略转型的契机。

作为核桃乳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拥有成熟的生产体系、品牌基础与现金流储备,若能抓住消费升级与行业增长的机遇,推动战略从“单点依赖”向“多元协同”转变,有望重新焕发增长活力,实现从“传统巨头”到“新消费时代引领者”的跨越。

反之,若继续固守原有策略,恐将在行业竞争中进一步丧失优势,错失植物蛋白饮料行业的黄金增长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