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味食品被ST,20个月关店超5000家

500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这个曾手握15950家门店、市值冲破600亿元的“鸭脖大王”,因财务违规被处罚,股价较高点暴跌超80%,市值不足百亿,成为卤味行业中一个由盛转衰的典型案例。

2025年9月23日,A股市场迎来一则重磅消息,“ST绝味”的标识正式出现在绝味食品的证券代码前。

500

这个曾手握15950家门店、市值曾冲破600亿元的“鸭脖大王”,因财务违规被证监会处罚,股价较2021年高点暴跌超80%,市值不足百亿,日均关店近10家,成为卤味行业由盛转衰的典型案例。

就在绝味深陷泥潭之际,同行紫燕食品却凭借稳健财务成功入选“2025高品质消费品牌TOP100”,并顺利推进尼泊尔生产基地建设,两者境遇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始于财务合规的信任危机,正牵扯出绝味这家卤味巨头更深层的系统性困境,也反映出整个卤味行业在转型期的战略分化。

01

财务合规风暴:

ST标签下的信任崩塌

2025年9月,湖南证监局对绝味食品下发《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开其财务旧账。2017-2021年,绝味通过体外循环隐瞒加盟门店装修收入超7亿元,最高年份占比达5.48%,导致连续五年财务数据失真。

500

处罚也相当明确,公司层面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罚款400万元,董事长戴文军等高管合计被罚450万元,股票将于9月23日起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绝味),日涨跌幅限制缩窄至5%。

ST公告发布后,市场反应剧烈。根据证券之星消息,9月15至19日当周绝味食品主力资金合计净流出1.34亿元,该股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1762.17万,融资余额减少。绝味股价从15.82元跌至15.25元,较年初下跌7.75%,较2021年历史高点累计跌幅超80%。

从公开信息来看,2025年半年报显示基金公司和社保基金确实有大力买入绝味食品的情况。但由于绝味食品被实施ST,部分基金公司可能因内部风控规定不允许持有ST股票而被迫卖出。

作为ST公司,绝味或将面临再融资限制,2025年中报显示,绝味广东阿华和广西阿秀生产基地项目因政策延误和需求疲软分别延期至2027年和2026年,现有产能利用率不高。对比之下,同行紫燕食品加速北美市场布局,产品进驻美国大华超市并开设纽约直营门店,融资环境更具优势。

尽管绝味承诺追溯调整财务报表、重构内控体系,但历史数据失真的影响已不可逆。而管理层的人事震荡更添不确定性。2025年6月董事会换届引入半数新董事,7月年薪148万元的财务总监王志华离职,核心岗位变动可能延缓整改进程。

02

核心业务失速:

产品结构失衡与增长乏力

财务危机的背后,绝味还面临核心业务的持续溃败。

2025年上半年,绝味营业收入28.2亿元,同比减少15.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75亿元,同比减少40.71%。

500

具体来看,上半年公司核心鲜货类产品,包括鸭脖、鸭翅等,收入同比减少5亿元至21.12亿元,降幅19.15%,成为拖累业绩的“主因”,且跌幅远超卤味行业平均水平,同期四巨头总营收降10%。

曾经贡献过半营收的鸭脖产品,如今风光不再。官网数据显示,鸭脖零售规模曾超60亿、原料消耗达1万吨,但在消费升级与健康化趋势下,这一“现金牛”品类增长失速。

产品结构失衡问题愈发凸显。尽管包装产品收入增长16.3%至2.28亿元,但占总营收比重仅8.08%,远不足以对冲鲜货下滑。

盈利能力的持续恶化更令市场担忧。同行周黑鸭通过原材料价格下行带来的成本优化及精益管理提升,2024年毛利率达56.8%,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58.6%,较绝味表现优异。

在卤味行业CR5仅20%的分散格局下,区域品牌与线上新势力正加速蚕食市场。社区品牌麻爪爪开超500家店,物只卤鹅聚焦潮汕卤味,2024年获4000万元投资。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指出:“目前整个卤味领域价格偏高,性价比不足,加上这几年消费意愿、消费能力下探,对卤味品牌挑战非常大。”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上升,进一步加剧了绝味的市场压力。

03

渠道雪崩:

加盟模式的信任危机与体系溃败

绝味引以为傲的“加盟扩张”模式,如今也成了“拖垮自己的重负”。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2025年9月8日,其门店数量已从2023年末的15950家锐减至10838家。这意味着,在约20个月的时间里,绝味关闭了超过5000家门店,缩减幅度高达32.3%。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绝味门店业务已加速见底,二季度闭店情况和单店营收都仍有压力。

财务数据直接反映渠道困境:合同负债,也就是加盟商预付款同比降9.4%至1.43亿元,加盟商管理费收入降20.28%至2712万元。而加盟体系的历史积弊更成“导火索”。监管调查显示,绝味通过控制门店装修、设备采购获取额外收益,这种"涸泽而渔"模式在市场下行期引发集体反噬。

加盟商资质审核不严、区域保护政策形同虚设,部分区域门店密度过高引发内耗,绝味长期“跑马圈地”导致的问题集中爆发。而行业层面,加盟模式正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率优先”,绝味若不能重建信任机制,渠道收缩可能进一步加剧。

在营收下滑的同时,绝味的费用管控问题愈发突出,成为吞噬利润的黑洞。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2.83亿元,同比减少5.2%,但因营收降幅更大,费用率从8.9%升至10%;管理费用因职工薪酬增10%,研发费用增9.44%,但投入均未转化为实际效益。三费占营收比例达到19.01%,费用控制压力明显增大。

500

绝味的营销投入也呈现低效化特征。上半年其广告宣传费923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但鲜货销量仍大跌。财报提到,绝味尝试音乐节、露营等青年文化触点渗透,强化场景化内容营销,但从结果来看,广告增长未有效转化。

此外,绝味管理与研发存在刚性浪费。上半年其门店大幅缩减,但管理费用未同比例下降,暴露总部机构臃肿、人效低下;研发投入聚焦数字化,但门店管理系统未能解决库存问题,包装产品等创新业务占比仍不高。

04

战略目标异化:

从百亿梦想到转型迷途

2022年,绝味高调提出“2025年百亿营收”目标,但2025年上半年仅完成28.2亿元,下半年需实现71.8亿元才能达标,几乎不可能完成。这一目标与现实的落差,也反映出战略制定的非理性与执行失控。

在过去,为支撑百亿目标,绝味激进推进基地建设,但需求萎缩导致项目延期,在建工程面临闲置风险。

绝味终止H股上市计划,或将错失中式卤味国际化窗口期。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如果错失海外机遇,绝味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收窄。

500

此外,董事会换届、财务总监离职虽显改革决心,但战略落地能力不足,组织能力的不足使得绝味在面对行业变革时反应迟缓,错失了调整的最佳时机。

卤味四巨头的半年业绩对比更能说明问题。财报显示,绝味食品以28.2亿元的营收规模占据优势,但净利润同比下滑40.71%;周黑鸭虽营收规模仅为12.23亿元,却实现净利润同比228%的爆发式增长。这种反差反映出企业在战略选择和执行上的差异,绝味的规模优势正在被效率劣势所抵消。

不过,卤味行业正经历“从规模到效率”的转型,绝味的困境既是个体危机,也是行业缩影。ST标签虽是“耻辱柱”,但也可能成为涅槃重生的起点。

首先,卤味行业重构或带来结构性机会。CR5仅20%的分散市场,意味着存量竞争仍有空间。紫燕聚焦佐餐场景、王小卤靠单品破10亿的案例证明,精准定位可破局。绝味需放弃“万店幻想”,聚焦优势区域,通过“小而美”门店提升单店盈利,提质增效应成为绝味渠道战略的核心。

其次,消费升级创造产品创新窗口。低油低盐、清洁标签、场景化产品成主流,绝味可以加大健康化研发,借鉴紫燕"职场餐饮"经验,拓展社区、校园场景,同时,可依托供应链优势,试水预制卤味,切入家庭消费市场。

尼尔森IQ近日发布的《2025大食饮行业消费者心智及决策链路研究白皮书》显示,当前大食饮市场呈现健康主义升级、情绪价值凸显、包装社交化、消费社交化、选择人格化等趋势,品牌需把握“新”与“心”,同时借助社交平台与用户互动实现销量增长。

此外,合规经营才能开启信任重建路径。绝味应当以财务整改为契机,重构内控体系,定期披露整改进展,用1-2年规范运营摘帽;重建加盟体系,从“总部获利”转向“共生共赢”,通过数字化赋能加盟商,提升单店营收。绝味在AI会员智能体上的成功经验可以进一步推广,用技术手段提升加盟体系的效率和凝聚力。

绝味集团首席数智增长官谌鹏飞指出:“未来每个零售品牌都需要AI会员智能体,只要做零售,一定离不开人,战略变革价值的原点是,只要围绕人做服务,就一定离不开精细化会员经营能力。”绝味应将AI技术的应用从营销环节扩展到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全链条,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从500亿市值到ST戴帽,绝味的下滑令人唏嘘,但并非无可挽回。在数千亿卤味市场中,只要痛定思痛重塑产品力、渠道力、组织力,这家曾经的行业巨头仍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转型之路注定漫长,绝味需要在合规基础上重建信任,在效率提升中找回增长动能,在价值重构中实现重生。对于绝味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而它的转型成败也将成为中国卤味行业升级的重要观察样本。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