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银行跑出“新速度”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郑州银行多管齐下,筑牢防线。
8月28日晚间,扎根河南的城商行代表郑州银行交出的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看似维持了“营收微增、不良微降”的表面平稳,实则暗藏多重风险暗礁。
当市场聚焦于银行业整体息差承压的共性难题时,郑州银行暴露的“盈利引擎失速、资产质量虚降、资本流动性双紧”等个性危机,更折射出区域城商行在经济转型期的生存困境。
这家资产规模超7000亿元的城商行,正面临“息差收窄幅度超行业平均、中间业务持续萎缩、高风险行业不良率居高不下、流动性覆盖率骤降百点”等多重压力。在地方经济复苏节奏放缓、区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其依赖传统信贷扩张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而所谓的“科技赋能”“零售转型”仍停留在概念层面,尚未形成有效破局之力。
01
盈利困局:
息差“剪刀差”扩大,中间业务成“拖油瓶”,非息收入靠“债市吃饭”
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本质上是资产定价能力与风险管控能力的综合体现。但从郑州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盈利数据来看,其核心盈利引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收入结构失衡问题愈发凸显。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郑州银行资产总额7197.38亿元,同比增长11.47%,实现营业收入66.90亿元,同比增长4.64%;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6.27亿元,同比增长2.1%。
看似正增长的业绩背后,是息差持续收窄的“苦撑”。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该行净利差为1.56%,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净利息收益率(NIM)为1.64%,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降幅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据银保监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整体NIM同比降幅约0.12个百分点)。
息差下滑的核心症结,在于“资产端收益降幅远超负债端成本降幅”的剪刀差效应。具体来看,郑州银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从2024年同期的4.00%降至3.60%,降幅达0.4个百分点;而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仅从2.30%降至2.04%,降幅仅0.2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背后,暴露的是该行在资产定价上的被动,在LPR持续下行、优质信贷资产稀缺的市场环境下,郑州银行既难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覆盖风险,又无法有效压降负债成本,最终导致息差“被动压缩”。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息差收入的主要载体,郑州银行的贷款投放结构与定价能力均存在明显短板。从贷款行业分布来看,该行公司贷款中,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高风险行业贷款占比超18.46%,而这些行业的贷款利率议价能力普遍较弱。
与此同时,个人贷款规模扩张乏力,报告期内个人贷款总额仅增长3.96%,远低于资产总额6.41%的增速。
如果说息差收窄是行业共性难题,那么中间业务的持续萎缩,则是郑州银行独有的“软肋”。2025年上半年,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2.3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1.94%,这一降幅在上市城商行中处于垫底水平。分业务看,核心中间业务几乎全线溃败:代理及托管业务手续费同比下降7.21%,承兑及担保业务手续费同比下降35.72%,银行卡手续费同比下降22.63%。
中间业务的低迷,直接反映出郑州银行在财富管理、对公结算、零售支付等轻资本业务领域的竞争力缺失。对比同期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头部城商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的表现,郑州银行不仅未能借助中间业务对冲息差压力,反而让这一“短板”进一步拉低了整体盈利水平。
为了掩盖盈利增长的乏力,郑州银行将目光投向了债券投资,但这种“靠天吃饭”的模式显然难以持续。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行投资收益达12.29亿元,同比激增111.10%,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8.7%升至15.4%。但深入分析可见,这笔收益主要来自“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券投资净收益”,受上半年债券市场利率下行、存量债券估值上升的短期利好影响。而同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33亿元,同比由正转负,说明一旦债券市场利率反弹,该行投资收益将面临大幅缩水风险。
“用债券投资收益填补息差和中间业务的缺口,就像‘拆东墙补西墙’,短期可能美化报表,但长期来看会加剧盈利波动。”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业分析师表示,“对于郑州银行这样的区域城商行,过度依赖债券投资收益,不仅会分散其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精力,还会让其暴露在利率波动的风险中,这并非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02
资产质量迷局:
不良率“微降”背后是逾期激增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而郑州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资产质量数据,却呈现出“表面改善、实质承压”的迷局。财报中“不良贷款率较2024年末0.03个百分点”的表述,难以掩盖逾期贷款增长、高风险行业不良率高企、拨备覆盖率下滑等多重隐患。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郑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1.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6%,较2024年同期下降0.03个百分点。但这一“微降”的背后,是贷款核销力度的持续加大,报告期内该行核销不良贷款16.65亿元,同比增长12.3%,若剔除核销因素,不良贷款余额实际增长约5.8%,不良贷款率则需上调至1.92%。
2025年上半年,郑州银行逾期贷款余额达210.88亿元,同比增长7.94%,远超贷款总额4.75%的同比增速;逾期贷款占比为5.19%,同比上升0.15个百分点。其中,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为89.65亿元,同比增长9.21%,占不良贷款的比重高达125.4%,这意味着部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尚未划入不良,存在“不良认定标准宽松”的嫌疑。
“逾期贷款增速超过贷款总额增速,且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比重超100%,这通常是资产质量承压的信号。”上述银行业分析师指出,“郑州银行可能通过‘延缓划入不良’‘加大核销’等方式美化不良率数据,但逾期贷款的持续增长,说明客户还款能力并未实质改善,潜在信用风险仍在积累。”
郑州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高度集中于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高风险行业,且部分行业不良率仍在攀升。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9.75%,虽较2024年同期微降0.2个百分点,但仍处于高位;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率为3.84%,同比大幅上升1.41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不良贷款率更是高达33.02%,尽管同比下降10.78个百分点,但这一数字仍意味着该行业每3笔贷款中就有1笔存在违约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个行业的贷款余额占郑州银行公司贷款的比重超25%,行业集中风险突出。以房地产业为例,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211.12亿元,而9.75%的不良率意味着该行业已产生不良贷款约31.25亿元,占全行不良贷款总额的43.7%。在房地产行业调整尚未结束、部分房企流动性危机仍在发酵的背景下,郑州银行房地产业贷款的风险敞口,无疑是悬在其资产质量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资产质量承压的背景下,郑州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却在弱化。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行拨备覆盖率为179.20%,较2024年末下降3.7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16%,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而同期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郑州银行的拨备水平不仅低于行业平均,还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
03
资本与流动性双紧:
充足率全线下滑,流动性覆盖率骤降百点
对于银行业而言,资本是抵御风险的“最后防线”,流动性则是维持经营的“血液”。但郑州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该行正面临“资本充足率全线下滑、流动性覆盖率骤降”的双重压力,监管合规风险隐现。
资本充足率下滑的核心原因,是“资产扩张速度远超资本补充速度”。2025年上半年,郑州银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长6.41%,达到7197.38亿元;而总资本净额仅增长1.33%,达到6097.14亿元。资产扩张与资本补充的“剪刀差”,直接导致资本充足率被动稀释。
更值得关注的是,郑州银行在2025年上半年宣布“不进行利润分配”,这一决策背后,是“通过留存利润补充资本”的被动选择。
财报显示,该行2025年上半年未分配利润为289.65亿元,同比增长4.2%,若进行利润分配,将进一步削弱其资本实力。但即便如此,仅靠留存利润补充资本,仍难以满足资产扩张的需求。
除了资本压力,郑州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也亮起“红灯”。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行流动性覆盖率(LCR)为170.48%,较2024年末骤降134.56个百分点,尽管仍高于100%的监管红线,但降幅之大在上市城商行中极为罕见。
04
业务结构之困:
零售转型“空转”,科技赋能“喊口号”,区域优势难寻
在银行业“轻型化、数字化、零售化”转型的浪潮中,郑州银行的业务结构调整却显得步履维艰。财报显示,该行仍高度依赖传统对公信贷业务,零售业务增长乏力,科技赋能缺乏实质成效,所谓的“区域优势”也未转化为竞争壁垒。
2025年上半年,郑州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仅为18.47%,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远低于宁波银行(40%以上)、招商银行(50%以上)等头部银行的水平。从零售业务结构来看,该行呈现出“重存款、轻资产”的失衡状态:个人存款本金达2580.98亿元,同比增长18.30%;而个人贷款总额仅为945.56亿元,同比增长3.96%,零售资产端扩张严重滞后。具体到零售信贷产品,郑州银行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33.80亿元,同比下降4.96%,在上市城商行中罕见地出现负增长;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25.63亿元,同比增长5.21%,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据央行数据,2025年上半年居民消费贷款同比增长8.7%)。
“零售信贷业务增长乏力,说明郑州银行在产品创新、客户获客、风险定价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上述银行业分析师指出,“在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该行既没有像微众银行、网商银行那样借助科技力量拓展长尾客户,也没有像传统股份制银行那样通过场景化服务提升客户粘性,最终导致零售业务‘原地踏步’。”
再看科技赋能的“口号化”问题。郑州银行在财报中多次提及“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科技金融特色”,并宣布“新增4家科技特色支行”“科技贷款余额突破280亿元”。但深入分析可见,这些表述更多是“表面文章”,缺乏实质数据支撑。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郑州银行科技贷款余额为287.35亿元,新增22.67亿元,但科技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仅为7.08%(287.35/4060.94),远低于江苏银行(15%以上)、杭州银行(12%以上)等同类城商行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该行未披露科技投入金额、科技人员占比、线上业务交易量占比、数字化客户转化率等关键指标,与其他上市银行“详细披露科技转型成效”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扎根河南的城商行,郑州银行本应在服务地方经济、拓展区域市场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但从财报数据来看,该行的区域竞争力却在不断弱化。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行在河南省内的贷款余额占比为85.6%,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而同期河南本地企业贷款需求同比增长6.5%,该行在省内的市场份额不升反降。
郑州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不仅是一家城商行的“期中考试卷”,更是整个区域城商行群体面临困境的缩影。在息差持续收窄、资产质量承压、资本流动性双紧、业务结构失衡的多重压力下,郑州银行若想实现突围,必须痛定思痛,从战略层面进行深刻变革。
首先,在盈利模式上,需摆脱对“息差+债券投资”的依赖,真正发力中间业务。一方面,应加大对财富管理、投行业务、对公结算等轻资本业务的投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另一方面,需优化信贷结构,减少对房地产、批发零售等高风险行业的依赖,加大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信贷支持,提升资产定价能力。
其次,在资产质量管理上,需摒弃“通过核销、延缓认定美化数据”的短期思维,直面风险。一方面,应严格执行不良贷款认定标准,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划入不良,真实反映资产质量状况;另一方面,需加大对高风险行业贷款的风险排查和处置力度,通过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化解存量不良,同时计提充足拨备,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对于郑州银行而言,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是一记“警钟”。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上述问题,该行可能在银行业竞争加剧、经济转型深化的背景下,陷入“盈利下滑—风险上升—资本不足—业务收缩”的恶性循环。而对于整个区域城商行群体而言,郑州银行的困境也警示:唯有主动求变、深耕本地、夯实基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