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就业的失衡之痛:在制度反思中寻求变革

教育与就业的失衡之痛:在制度反思中寻求变革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

 当陕西那位 33 岁的 211 毕业生在出租屋孤独离世的消息传来,我们无法不为这个曾经的 "家里的骄傲" 感到痛惜。她多次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笔试第一却始终止步于面试,最终在贫困与绝望中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个悲剧如同棱镜,折射出我国教育制度与就业市场中存在的深层矛盾,值得我们以理性与温情进行深刻反思。

教育扩张的红利与困境

1999 年,我国高校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扩招大幕,当年招生人数增长 47.4%,之后几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迈入大众化阶段。这一政策初衷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素质,在当时确实为无数青年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然而,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结构性失衡的隐忧。如今,博士生、硕士生从事保安、外卖等职业的新闻屡见不鲜,这种学历与职业的错位背后,是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深刻矛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5-59 岁劳动力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失业率虽仅为 3% 左右,但这一数据未能反映出高学历群体面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黑龙江招聘会十几万求职者排队的火爆场景,更直观展现了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非单纯追求学历提升。当扩招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后,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就业市场调整却未能同步跟进,导致部分高学历者陷入 "高不成低不就" 的困境。这种结构性失衡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更消磨了年轻人的奋斗信心。

就业市场的公平性拷问

就业市场中存在的 "内部推荐" 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年轻人的就业焦虑。

数据显示,在科技、咨询和互联网等行业的标杆公司中,有 50% 甚至更高比例的新员工来自内部推荐,而普通公司这一比例通常在 10% 到 20% 之间。更值得关注的是,获得内部推荐的求职者被录用的机会是自行申请的 10 倍。

这种招聘模式固然有提高效率的优点,却也无形中构筑了职业准入的壁垒。当 "关系" 比能力更能决定职业命运时,公平竞争的原则便受到了挑战。

陕西那位女大学生多次在公务员笔试中拔得头筹却始终无法通过面试,让人们不禁对评价体系的平衡性产生质疑。公务员面试评分标准确实包含举止仪表、语言表达等主观性较强的项目,但这些标准与岗位需求的关联性、评价过程的透明度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在 "能力优先" 的公平竞争基础上。过度依赖内部推荐不仅可能错失优秀人才,更会损害社会的公平信念,让努力奋斗的年轻人感到迷茫与失望。

留学生政策的平衡性思考

在国内部分学生面临教育与就业困境的同时,我国对外国留学生的政策支持引发了社会关注。

以陕西省为例,"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标准为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 25000 元,硕士研究生 20000 元,本科生 13000 元,每年总投入 300 万元。各地类似的留学生资助政策,加上优于国内学生的住宿条件等安排,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胸怀和文化交流的诚意。

然而,政策执行中的一些现象却值得警惕。有报道称,个别外国留学生将奖学金用于养活全家、在老家盖大房,甚至把留学当作长期 "发财之路"。成了高达10年的专职留学生。这种情况不仅违背了奖学金设立的初衷,也与国内贫困学生的艰难处境形成鲜明对比 —— 那位陕西女生在生命最后时刻连 15 元电费都无力支付,更不愿再向低保户父母伸手要钱。

国际教育交流值得鼓励,但资源分配的平衡性与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同样重要。当国内学生面临生存困境时,公众自然会对政策的优先级产生疑问,这种情绪需要得到正视与回应。

变革需要理性与温度

教育与就业制度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

高校扩招政策需要与社会需求更精准地对接,在注重规模的同时更应提升质量,优化专业结构,避免学历通胀带来的人才浪费。

职业教育体系的强化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价值认可,同样是缓解结构性失业的重要路径。就业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招聘流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障公平竞争。内部推荐等机制应建立在透明化、规范化基础上,避免成为利益输送的渠道。公务员等公共岗位的选拔更应完善评价体系,平衡笔试与面试的权重,增强过程透明度,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留学生政策则需要在开放胸怀与本土关怀之间找到平衡,加强奖学金管理与用途监督,确保资源用在实处。

同时,应加大对国内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就业帮扶体系,让每个奋斗者都能感受到制度的温度。陕西那位女大学生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声提醒。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制度的完善不仅关乎效率,更关乎公平;不仅关乎发展,更关乎每个个体的尊严与希望。

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更需要保持人文关怀的温度,让每个努力奔跑的人都不被辜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