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乃至黑茶,都是可以直接泡茶来喝的
【本文来自《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流传的若干事实》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257319342279
- 正如我之前的帖子所述,我并不想质疑西方历史。相反,我坚信一个伟大的文明绝不是无本之木,必有其来源。东方文明如此,西方文明亦如此。
对我来说,疑惑的是从莎草纸到羊皮纸的传承,不符合我一贯的认识而已。您非要赋予它某种意义,就如一个老师闻到学生的求知,第一反应不是去答疑解惑,而是去质疑学生的动机。在我看来,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戴帽子打棍子的行为,不是真正学习或做学问的方式。
再回到我的问题。我一直相信,只要需求存在,技术一旦发明出来就不会被断绝,最多是被替代。而替代品必然经济效率更高、经济成本更低。只要战争需求存在,青铜剑可以替代打磨的石器,热兵器可以替代冷兵器,但s人的综合成本反而是降低的。衣食住行无不如此。莎草纸为何会出现例外?
回到你说的稻谷。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只要有需求,植物品种不会随便失传。你举的例子恰恰说明了只要气候合适,在需求存在的时候,稻谷就能出现在北方;甚至在气候不合适的情况下,只要存在需求,人类就能创造性的培植出新的适应环境的稻谷品种。稻谷在北方的出现,关键不是气候,而是需求。我举印刷术的例子想说明的是当需求存在的时候,一项技术可以跨跃何等的时间与空间维度:近千年近万公里的不懈传播。
至于茶叶,由于全球性的需求,英国人早通过偷窃的方式将茶叶制造传播到了印度。非洲目前也大量产茶。
总而言之,技术的发明必然是人类相关知识成熟后的产物,不会随便就失传。即使短暂性的失传,只要需求存在,也会被重新发明出来或者被经济成本更低的技术所取代。像羊皮纸替代莎草纸这样的退化现象,而且是由于人类根本需求(记录、传播知识的需求)而产生的技术,出现如此退化,用简单的贸易中断来解释是无法让人信服的。要知道,在西方历史记录里,莎草纸的应用太广泛、规模太大了。而人类对于纸张的需求又如此强大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技术退化,对我来说,希望您能有更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我。
先说一下茶叶之事。
首先应当明确,茶叶作为通常市售的产品,并非是茶树的树叶。茶树的树叶若干年前我曾经在岳阳的君山采过。五月初的“黄金周”期间所采的茶树树叶,未经发酵或炒制,无论是鲜叶还是干叶,您可以尝一下,绝对会让您印象深刻的——不是茶叶,可能可以再加上俩字“绝对”。
第二,说一下商品茶叶。茶叶的确是从前全球化时代(当然,是否可以说有无全球化或外向经济,只看产品与服务“卖”给谁——中国自从有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路,是否真正“闭关锁国”,我觉得此事待考)到现在的后现代全球化时代,一直是茶叶品种最全、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国家——您别看啥子印度、锡兰、肯尼亚等国茶叶产得再多,实话实说,其实都是品质不甚高的红茶,这就是为何英式红茶必须要加糖、加奶,否则很难喝。因为他们对于红茶的工艺引(tōu )进(qiè)不全面的缘故。
多年前我曾经代理过福建省一位发明人有关制茶的专利申请,借此机会,学习到了很多有关茶的知识。不过中国茶,不管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乃至黑茶,都是可以直接泡茶来喝的。这能否直接浸泡,实际上“堪称”中国茶与印度、非洲茶的“本质区别”。因此,您所说的技术转移说恐怕不一定能够一定成立。
第三,关于莎草纸被羊皮纸替代之事。我给您提醒一下,广义的西欧(地理上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高卢、不列颠群岛、日耳曼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在五世纪之后其实过得很“LOW”,这您应该知道。西罗马帝国早早就被“蛮子干掉”了,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可持续性地朝不保夕”,过了一千年,也没了。从西罗马帝国开始说起,476年,西罗马皇帝被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时期(北宋时期)亚平宁半岛北部和中部为“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南部则为拜占庭领土。亚平宁半岛由于历史悠久,且时不时是教皇驻所,又与拜占庭比较近,因此虽然一直分裂,但是经济实力和文化艺术都比较强。
拜占庭最初有罗马帝国一半大,它的历史就类似于长达一千年的南北朝,但是它保留了很多罗马帝国和希腊化时代遗留的文献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得的作品,而且还有一部分位于小亚细亚半岛上,可以获得阿拉伯人的文化产品。
伊比利亚半岛先自公元409年,由入侵的西哥特人建立西哥特王国,之后,公元711年,阿拉伯人(摩尔人)入侵,开始了为期近800年的伊斯兰统治,史称“绿衣大食”。
阿拉伯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穆罕默德和历代哈里发都奉行较为开明灵活的文化政策,阿拉伯帝国也有文明灵活开放的融合,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阿拉伯帝国的天文学、数学(如原产于印度的数字为何是阿拉伯数字)、医学、药学、化学、物理……总体上来说,阿拉伯世界为中世纪的欧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实验、理论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科学的“复兴”(其实与罗马帝国时代已经大有不同,“复兴”……)。
750年/天宝九年的白衣大食
总结起来,欧洲从公元5世纪(六朝十六国时代)到马可·波罗时代,基本上没有在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中有什么贡献,至于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抄袭、拷贝来的东西是历经数百年、上千年积累的文献,历经数百年,无论是莎草纸还是羊皮纸+中国纸,您觉得积攒下来文献都是人所不能记下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