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跟随罗永浩批评预制菜的消费者,实际损害自己的利益”
前几天发了一篇“跟随罗永浩批评预制菜的消费者,实际是损害自己的利益”,结果引起很大争议,批评者居多。感到众多消费者对预制菜还是有很大误解,特意再论说一下。
首先,什么是预制菜?不仅绝大多数消费者不清楚,我原来自以为清楚,实际也不清楚。而引起风波的罗永浩先生,不知道他实际清楚不清楚,单就他的批评西贝言论来说,他也不清楚。
那么到底什么是预制菜?预制菜的标准是什么?下面是deepseak 的回复:
了解到你对国内的预制菜标准感兴趣,目前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地方和行业也有一些探索。下面我用一个表格汇总主要信息,方便你快速了解:
标准类型 名称/主要内容 状态 核心关注点
国家层面 预制菜国家标准 制定中 统一行业定义、规范生产、明确标识要求
地方标准(举例) 广东省《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 已实施 (2025年4月) 要求包装标示“预制菜”字样及原料含量
上海市餐饮环节预制菜使用明示 试点中 要求餐饮环节告知消费者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行业共识 清晰分类(如即热、即烹等) 探讨中 使消费者和商家对“预制菜”有统一认知
🔍 详细解读
表格列出了当前预制菜标准的主要情况,除此之外,还有这些信息值得你关注:
国家标准的推动部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牵头,联合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这表明标准制定会从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流通规范到消费者权益等多个维度综合考虑。
当前实践中的问题:
定义不清:消费者、商家、政策文件中所说的“预制菜可能不是一回事。例如,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和简单复热的即食菜肴,虽然都算预制菜,但加工程度和消费者体验差别很大。
明示自愿性:目前一些政策中的明示要求更多是鼓励和引导,并非强制。这可能导致商家因担心消费者抵触而不愿意主动告知。
监管细则待完善:如何在技术上快速检测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以及具体如何监管明示执行,仍需细化。
也就是说,不管是国家,还是餐饮行业,目前都没有“预制菜的标准"。而只有广东省自己制定的地方标准,其它地方都是大众自己理解的。说句不好听的,罗永浩是在北京顺义的一家西贝餐厅吃的饭,然后批评西贝都是预制菜,而北京根本没有预制菜标准,罗某有何依据来批评北京顺义区的西贝”尽是预制菜“? - 西贝完全可以法律起诉罗永浩,要求他赔偿给西贝造成的声誉损失 - 除非北京地方法院认为北京地区的餐厅也适用广东省为其本省制定的预制菜标准。我猜北京市法院大概率不会承认。
那么广东省的预制菜定义是什么?还是deepseak 给出的回答:
广东省对预制菜的定义主要体现在他们发布的地方标准 《预制菜术语及分类》(DB44/T 2603—2025) 中。下面这个表格汇总了核心信息,方便你快速了解:
方面 广东省的定义与要求(依据DB44/T 2603—2025及DB44/T 2602—2025)
核心定义 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产品。
工艺特点 强调工业化预加工,并融入了“煲”、“浸”、“啫”等粤菜特色烹饪工艺的术语。
包装形式 明确为预包装产品。
分类方式 按原料组成(如主要原料型、复合型)、主要原料品种(如肉制品、水产制品)、产品储运温度、产品食用方式等多种维度进行分类。
标识要求 要求在产品名称上清晰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字样;要求标示产品名称中提及的某种原料或成分的投料量或含量;并推荐标注食用/烹饪方法。
排除范围 此标准主要针对预包装菜肴产品。从实践和常见的分类理解,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主食类、净菜类(仅经清洗、切割等初加工的食材)以及即食类食品(如开袋即食的熟食)通常不纳入此预制菜标准的范畴。
🔍 补充解读
广东省对预制菜的这一定义:
强调了“工业化预加工”和“预包装”:这将其与餐饮门店现场制作或中央厨房配送后直接食用的菜品区分开来,突出了预制菜是食品工业的产物,有更长的保质期和更广泛的流通范围。
聚焦“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这意味着广东省标准关注的预制菜,需要消费者或餐饮商户进行最后的加热烹饪步骤,而不是即食产品。
注重粤菜特色:定义中融入了“煲”、“浸”、“啫”等粤菜特色烹饪工艺的术语,体现了对地方饮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通过《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DB44/T 2602—2025)强制规定包装上需明确标示“预制菜”字样,并鼓励标注详细的食用方法和主要成分含量,旨在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明白。
那么,根据广东省预制菜标准,预制菜所定义的范围是比较窄的。其主要针对目标是那些为超市或学校单位食堂等提供“工业化预加工”的“预包装菜肴”,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我过去以为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和赛百味等,大部分都不属于预制菜,因为汉堡等都是主食。所做的色拉虽然用的是中央厨房配送的蔬菜,但也不是预制菜,因为没有加热。
那么,即使按照广东省预制菜标准,罗某点的西贝13道餐点,有多少符合广东省预制菜标准呢?
查了一下,罗某点的菜单如下:
首先,排除掉主食和冷食,那就剩下:嫩烤羊排,烤鱼,羊肉串,西贝面筋,炒生菜,小炒草原牛,山药炖豆腐,炒鸡蛋,牛肉土豆条,一共9道热菜。
这9道菜肴中,哪些是“工业化预加工”的?广东省标准是连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都排除掉的,因为中央厨房是为自己门店服务,不算做“工业化预加工”,那么总不好把中央厨房只是处理腌制过的半成品都算预制菜吧?何况,烤羊排,烤羊肉串,等毕竟还是需要一定烹饪技巧的。总之,这9道菜肴,有几道能按广东省标准,被认定为真正的“预制菜”是大可怀疑的。
所以,在国家和全国餐饮行业没有统一的“预制菜标准”,北京又没有自己的“预制菜标准”,而按照唯一有地方制订的“广东省标准”,西贝只有9道热菜,却又大概率不被认为是预制菜的情况下,罗某以何种理由和标准,认定西贝的13道菜“尽是预制菜”的呢?他认定西贝的菜,又贵又难吃,就直接说”又贵又难吃“不完了吗?干嘛非要给按上一个“尽是预制菜”的名义呢?
我在上篇文章中说过,我对罗某对西贝的批评不做评论,但我对罗某把西贝的抱怨归罪于“预制菜”很有意见。
有许多读者为罗某辩护,说罗某很早就说过他对“预制菜”没有意见,而只是要求“透明化”。但我们从前面的分析说明,罗某并不是“对预制菜没有意见”,而是心目中早有定见,否则就不会一上来就抱怨“尽是预制菜”了 - 在他对到底什么是预制菜并不清楚的情况下。但 如果他很清楚却还那么说,性质就更恶劣了。
罗某还有一点让我对他对预制菜的抱怨很有意见:
他自己说:好久没去西贝 了。。。。这说明,他原来就去过西贝,而且一定印象还不错 - 否则就不会再去了。但西贝还是那个西贝,一直在用中央厨房配送,也就是说,一直在使用罗某心目中的预制菜,他原来为什么不抱怨预制菜呢?
明明只是他这次去的这一家北京顺义西贝餐馆,可能没有做好,使他不满,他却一下在归到“预制菜”上,等于一竿子把整个西贝都打倒了。而且不仅是打倒了西贝,还把整个连锁餐饮行业都打疼了 - 因为他理解并指责的“预制菜”恰是所有连锁餐饮使用的中央厨房配送模式,却不是广东省“预制菜标准”所针对的“预制菜”。
我想再重申一下,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工成本越来越贵,而使用的各种烹饪技法,所使用的各种原料和调料越来越广泛,这就使得现代餐饮,很难再像过去那样,由餐馆自己来做从采购到处理,再到烹饪的全过程 - 那样的全部亲历亲为的餐馆所能提供的菜品选择会很有限。还不要说,现在餐馆集中的各大商场对卫生和安全有很高标准,也使得餐馆在大商场里受到很多限制。
这一切,都使得现代餐饮所使用的中央厨房模式,会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最高,而且质量和食品安全最受控制的餐饮模式。毕竟,越是大的餐饮连锁品牌,越是怕自己品牌受损,而对食品卫生和安全要比独立小餐馆重视得多。
而罗某人,在自己对预制菜定义和标准并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他如果很了解,还那样说,就更不对),作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网络名人,随口就把他一次很差的用餐体验,归结到“预制菜”上,而使得不了解预制菜的普通消费者跟风起哄,影响到了几乎所有连锁餐饮,实在不是一个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