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西贝骂战,华与华被反噬?

500

“西贝预制菜”的连续剧已接近尾声。

但在这出剧中,西贝背后的两个男人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深扒之后,网友发现,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精神污染,原来都是他们的手笔。

500

逃不出的“华华世界”

在罗永浩与西贝老板贾国龙争论预制菜的时候,西贝的品牌营销顾问华杉跳了出来,为金主打气。

说这些都是网络黑嘴,老板要硬杠。

于是大家知道了“华与华”。

500

“华与华”是由哥哥华杉和弟弟华楠共同创立的品牌营销公司,你嫌弃的那些魔性广告几乎都出自他们的手笔。

比如蜜雪冰城。

它的“雪王”形象,以及“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广告歌就是华与华设计的。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蜜雪冰城不仅成为互联网顶流,还成为检验“沪籍”的标准。

500

还有田七牙膏。

本来快要倒闭了,在华与华设计了“拍照大声喊田七”的口号之后,一年卖出去4亿支牙膏。

中国餐饮门店万数以上的6大品牌,除了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剩下的蜜雪冰城、华莱士、正新鸡排、绝味鸭脖都使用过华与华的服务。

500

他们的广告遍布了中国的每一条街道——

“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

“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爱干净、住汉庭”

“新东方,老师好”

反正就是怎么逃,都逃不出华与华的手掌心。

500

有人说,“华与华的设计,总能精准地让我的眼睛感到不适。”

还有人说,华与华的成功是“审美的堕落”。

总之就是很多人都觉得他们的广告非常low。

华杉曾经说的“有审美能力的人不存在”这句话更是让大众愤怒。

500

但奇怪的是,这种被嫌弃的广告却往往大行其道。

细数曾经那些大获成功的广告,几乎个个都被大家嫌弃至死。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脑白金广告曾被选为“十差广告”之首,但产品销量却一直很好。

500

“恒源祥,羊羊羊。”

北京奥运会期间,恒源祥还投放了十二生肖版:恒源祥,鼠鼠鼠;恒源祥,牛牛牛……

尽管大批观众吐槽想砸电视机,但碍不住品牌知名度飙升。

被大众嫌弃,被4A广告公司不屑一顾的广告,为何最后总能越来越流行?

500

越嫌弃越流行?

因为嫌弃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唤醒。

人类的大脑会优先处理带有情绪的记忆,你越是吐槽一个东西,你的大脑就越在反复加工这个信息。

看似你很嫌弃它,但恰恰是你的嫌弃保证了它不会被遗忘。

而且作为一种负面情绪,相比喜欢,嫌弃带来的情绪唤醒更强烈。

500

而且嫌弃比喜欢会更优先被大脑处理。

处理嫌弃的关键脑区是杏仁核,关联的是“战斗或逃跑”式的生理反应,被激活后,人的心率、血压都会上升,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

这个过程是自动化、高速且耗能的,会强制大脑优先处理。

500

广告追求的从来不是要你喜欢,而是你记住和行动。

我们默认一个东西要成功,必须被喜欢,但商业产品,尤其是快消品,追求的完全相反。

因为喜欢是情感连接,是长期品牌建设的目标,成本高、见效慢。

而记住是心智占领,是短期效果营销的目标,成本低、见效快。

商品追求的是即时的行动,根本不在乎你买的时候是不是翻着白眼,他只在乎你买了。

被嫌弃才会被记住,进而才会驱动即时消费行为。

500

况且纯粹接触效应也表明,只要反复接触某个刺激,即便一开始讨厌,最后他也会对这个东西产生好感和信任。

这就是消费的动力。

在当前碎片化时代,丑比美更高效。

500

因为在不断的滑屏中,一个突兀、奇怪、审丑的东西会比一个精美但普通的东西更能让人停下来——

“这什么玩意儿?”

停顿的这一下,目的就达到了。

这就是“屎里淘金”模式。

500

拉低审美才能赚钱?

有很多人说这是拉低了审美,是对社会的精神污染。

但这句话未尝不是一种傲慢。

对于很多品牌而言,其核心增长用户并非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和精英,而是三四线城镇、乡村地区的广大居民。

华与华专做的快消品更是这样,它们需要的就是大基数、大流量。

基于大多数人的基数的东西,一定是俗的,是处于审美金字塔底端的。

因为只有这种东西对他们来说才更接地气、更容易懂、信任成本更低。

500

而且广告争的就是注意力。

审美是温和的,丑侵略性的。

但只有后者才能暴力撕开用户的注意力屏障,强行留下印象。

就像在一个嘈杂的菜市场,心平气和地说话没人听得见,必须用力吆喝,这样效率才最高。

500

大家在用审美评判的时候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用错评判标准了。

广告是商业工具。

它的核心目的是销售和增长,审美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但快消品不是。

它的目的是大量、立刻的消费,对广告唯一的要求就是效果,所以它可以完全放弃审美。

因为即使被骂,但点击量和销量上来了,它就是成功的。

500

我们不能用“审美”的标准去衡量一个本质上用“效率”作为衡量标准的商品。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商业审美了,只是对于追求大基数的品牌来说,放弃审美是一种成本更低、风险更小、效率更高、数据反馈更好的竞争策略。

这是商业选择,而非美学倒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