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运的吉他》到两岸融合的跫音:阿吉仔,一位唱响两岸的闽南歌王

在厦门、漳州、泉州,这片与台湾隔海相望的闽南文化原乡,有一种共同的城市记忆。坐上出租车,司机师傅手一拨,音响里传出的往往不是流行金曲,而是一道沙哑、沧桑却充满生命韧性的歌声“凄凉的吉他声伴凑着哀愁的歌声孤单的人影唱出着无奈的心声我比别人恰认真我比别人恰打拼为什么 为什么比别人卡歹命凄凉的吉它声越弹是心越痛啊.....啊.....啊.....命运命运的吉他声”那是属于“金曲歌王”阿吉仔的《命运的吉他》。这首歌,曾是无数出租车司机长途奔波时的慰藉,也成为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萦绕在整个闽南地区上空,无需翻译、直抵人心的共同旋律。

从一位红遍闽南地区的台湾歌手,到近年选择长居厦门,致力于闽南歌曲的传承与发扬,阿吉仔(本名林清吉)的音乐人生,本身就是一部跨越海峡的传奇。2023年,他凭借专辑《心爱的谢谢》一举夺得第34届金曲奖最佳闽南语男歌手奖,这座迟来的桂冠不仅是对他数十年艺术生涯的肯定,更为他近年来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赋予了全新的时代脚注。

一曲《命运的吉他》,唱出两岸草根的共同心声

阿吉仔的歌声之所以能轻易跨越海峡,深植于厦漳泉的土地,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音乐深刻地触及了闽南文化圈共同的集体情感与价值观。

闽南,是一片需要“爱拚才会赢”的土地。这里的人们性格坚毅、乐观进取,无论是在台湾打拼的生意人,还是在大陆改革开放浪潮中奋斗的创业者,骨子里都流淌着不向命运低头的血液。阿吉仔自身的经历因小儿麻痺而身体残疾,却凭借超凡的毅力与独特的“坐着唱”方式,在歌坛闯出一片天,正是这种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因此,当他唱出“人生的舞台,我有信心站乎在”时,听懂的远不止是台湾的听众。厦门跑出租的司机,泉州办厂的老板,漳州做农产的百姓,都在他那饱经风霜的歌声里,听到了自己的故事,找到了情感的共鸣。他的歌,充满了草根的气息,诉说着底层人民与命运搏斗的辛酸、无奈与豪情。在那个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阿吉仔的卡带透过各种渠道传到对岸,成为了两岸民间最“润物无声”的文化交流。他的歌声,是证明“两岸一家亲,同根同源”最生动、最悦耳的例证。

500

从隔海传唱到安家厦门:闽南歌谣的守护者与播种者

近年来,阿吉仔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事业与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厦门。这个选择,标志着他从一个单纯的文化符号,转变为一位积极的文化使者与实践者。厦门,作为大陆的闽南文化中心,不仅在语言、习俗上与台湾无缝对接,更在大陸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战略中,扮演着“桥头堡”的角色。

阿吉仔的到来,为这座城市的闽南音乐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再是音响里遥远的声音,而是成为了本地文化圈的一份子。他频繁地出现在厦门泉州漳州的各种文化活动和音乐交流会上,用他“金曲歌王”的专业与声望,不遗余力地推广闽南歌曲。

他所做的,远不止是演唱。他更像一位导师与传承者,与本地的年轻音乐人交流,分享他对闽南语歌曲咬字、情感表达的独到见解。他深知,闽南语歌曲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气口”和独特的“口白”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需要面对面的传授与心与心的交流。他用自己的行动,让台湾数十年发展累积的闽南歌曲演唱技艺与制作经验,在厦门泉州漳州这片文化沃土上得以播种、传承。

500

歌声为桥,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的心灵契合

在两岸融合发展的宏大叙事下,文化的融合是根基,而心灵的契合是目标。阿吉仔的音乐人生与他在厦门的实践,正是这一进程最温暖、最富人情味的缩影。

当两岸的年轻人因为追逐不同的流行文化而产生隔阂时,阿吉仔的经典歌曲,如同一条情感的脐带,提醒着人们,在血脉深处,我们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审美、共同的感动。一首《命运的吉他》,能让台北的阿伯和厦门的“的哥”一同哼唱;一曲《浪子的心声泪》,能让两岸的游子同时涌起乡愁。

阿吉仔选择长居厦门,以音乐为媒介,亲身参与到两岸的文化建设中,其意义远超个人事业的发展。他以一位艺术家的身体力行,证明了两岸文化交流可以如此自然、如此深入。他所搭建的这座音乐之桥,没有政治的生硬,只有艺术的真诚。每一次的登台演唱,每一次与本地音乐人的合作,都是在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添砖加瓦。

如今,当我们再次穿行于厦漳泉的街头,耳边响起的阿吉仔歌声,其意涵已然升华。它不仅是一位歌者对命运的咏叹,更是一代人共同的奋斗记忆,是跨越海峡的文化认同,也是两岸走向融合发展的时代交响中,一个铿锵有力、温暖人心的音符。从台北到厦门,阿吉仔用他的人生与歌声,完美诠释了只要文化的根不断,血脉的情不灭,两岸的心,就永远能被同一首歌所感动。

(作者:羅鼎鈞)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