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胜诉科沃斯:初看是商战剧,再看原来是武侠剧
文:志刚@互联网江湖主编
但凡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就不难发现,里边大佬们的身上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克制。
比如乔峰,一夜之间蒙上杀父弑师的不白之冤,遭到各大门派追杀。但为了中原武林的安宁,他最后选择了“克制”,也最终成就了“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的千古大义。
又比如令狐冲,岳不群不仅将他逐出师门,甚至还用毒针刺伤他。但就算如此,令狐冲对岳不群、华山派的克制与宽恕也从未消失,一旦有难,还是倾尽全力地救助……
可以说,报复是本能,但宽恕是格局、是真正的侠之大义!
本以为这些都只是发生在武侠小说里的故事,但没想到,最近突然吃到了一个“瓜”,然后就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想法。
大概就是,科沃斯在今年4月被德国法院一审判决,侵犯了追觅科技首创的机器人仿生机械臂专利。按照判决,一旦追觅科技申请执行判决,科沃斯多款主力产品将面临召回及退出德国市场等风险。
这里有个小插曲是,2023年11月,科沃斯也曾在德国起诉追觅科技专利侵权,但目前科沃斯一审已败诉,法院并不认为追觅科技存在侵权。
前段时间,科沃斯又在沈阳中院被判侵犯了追觅科技“斜梳齿”专利,被责令停止生产、销售相关侵权产品,并需赔偿追觅科技人民币886万元。
也就是说,追觅不仅是清白的,而且在相关案件中获得了胜诉并具备后续执行权,是“占理”的一方。
让人意外又感慨的来了,追觅暂未要求强制执行赔偿,而是大度选择原谅了,避免了科沃斯在国内外市场面临热门机型退市的惨重损失。
一场商业博弈背后的格局与远见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吃完追觅胜诉科沃斯的这个专利瓜后,都有点初看是商战剧,再看原来是武侠剧的恍惚感。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想要彻底看懂这场“武侠剧”,至少还需要明白三点:
一、起诉为行业,为企业创新正名。
追觅为什么要起诉?是为了赔偿吗?
显然不是。从追觅一直没强制执行就可以看出,追觅的本意可能跟很多只要求赔偿一块钱的名誉侵害案例是一样的,更多是要一个说法。
为守住行业创新的尊严,为公司和无数研究人员们的心血投入,讨个公道。
这是原则性问题,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
但同时,追觅没有以专利作为指挥棒,打压其他品牌,而是想要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行业技术创新不能只盯着眼前、盯着别人的一亩三分地,应该主动去开垦更多的未知荒地,这样才能真正搭建起品牌独一无二的护城河。
现在正是扫地机器人行业做大市场蛋糕的时候,无论是渗透率还是技术发展都还有提升空间。
大家与其在一项新技术上内卷“模仿”,不如探索出更多个新技术,去追求整个行业繁荣带来的长期利益,而非眼前垄断技术带来的短期利益……
二、保持克制,为己为人。
江湖从来都不是单纯地打打杀杀,商业竞争更是如此。
现在科沃斯专利侵权,是需要“警告”的,但作为胜诉方的追觅选择了亮剑但不出剑。
我猜理由有两点:一方面,如果双方彻底对立起来,那么可能就还要再打第二轮、第三轮,甚至更多的诉讼战,从而拖累追觅的发展脚步;另一方面,回看过去,有太多因为品牌企业互撕、最后两败俱伤,把行业都给搞坏了的前车之鉴。追觅的做法是另一种层面的克制,忍小痛而利大局。
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视频平台们的“版权军备竞赛”,他们现在已经打成了一场没有赢家的囚徒困境。在独家版权采购和天价片酬抢明星,以及互相挖制作团队墙角的操作下,主流视频平台们至今没有一家能够实现长久稳定盈利……
三、追觅不差钱,而且也有技术领先底气。
不过,任何大格局都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技术自信和品牌底气撑起来的。
最近两年,在智能清洁业务基础上,追觅的冰箱、电视、空调等大家电业务逐渐落地,过去一个月,其汽车业务、手机业务信息也频繁曝光。显然,追觅已经逐渐成为一家包含多元业务的全球化高端科技品牌,无论在行业领导地位,业务战略布局以及营收规模,都有十足的底气支撑追觅更为大度地选择原谅。
公开资料显示,追觅科技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规模,就已经远超了2024年全年总额,实现跨越式增长。同时,现在追觅产品也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驻6000多家全球线下实体门店,累计服务家庭超过3000万。
这背后的跨越式增长,跟追觅的“极客”精神有关,也跟技术研发以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长久投入有关,两者共同铸就了追觅持续领先的品牌优势,以及现在跨界出击的技术底气。
最直接的,追觅的首款智能手机——Dreame Space,虽然尚未正式发布,但就已在海外市场斩获超过亿元人民币的预售订单,足以说明全球市场对其技术能力和品牌实力的认可……
这样营收和发展体量也为追觅科技敢于选择主动握手言和提供了切实的底气支撑。
越是“群雄混战”时代,越是需要克制
这几年,很多行业都陷入到了无限战争中。
比如家电领域,黑电、白电品类的界线早已被打破,卖燃气灶、油烟机的厨电品牌做起了冰箱,做冰箱空调的玩家布局起了智能座舱,大家都开始了全面布局。
又比如互联网企业,“打群架”跨界更是常态,电商平台做外卖,外卖平台做闪购,短视频平台做电商和本地生活,谁的产业触角几乎都没有闲着……
企业商业战争本身没什么问题,品牌跨界也不是为了要把对手搞死 ,而是注入新鲜血液,重塑行业规则,为市场和消费者们带去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但在实际落地中,很多行业却开始为了内卷而内卷,各种恶性竞争、恶性诉讼也层出不穷……
就像视频平台们一样,如果大家能合理控制因无序竞争上涨的版权和片酬成本开支,大概率是可以一起健康盈利的。
但谁都不敢先放手,怕对手抢走优质内容导致用户流失,所以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付出最高成本,所有人都承受巨额亏损,没有真正的赢家……
其实,无论成熟与否,现在很多行业都不应该简单地看做是零和博弈。
比如特斯拉,很早之前就开放了部分技术专利。原因就在于,它清醒地认识到,电动汽车行业当前的终极竞争对手并非彼此,而是庞大的传统燃油车市场。通过技术共享,特斯拉降低了行业门槛,吸引更多参与者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才共同加速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的转型。
又比如外卖平台五险一金,这看似增加了成本,但实则重新定义了即时零售行业的价值标准,用行动倒逼整个行业从“压榨成本”的低水平价格战,转向“比拼服务与体验”的高质量竞争。
追觅也是如此,从来都没有困于零和博弈的陷阱中。
在这种近乎不设限的思维格局下,品牌还需要盯着某个同行竞对吗?
真正的强者,不是专注于分蛋糕,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