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针,强效降“甘油三酯”新药来了!

500

  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是临床长期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期,一款全新的药物有望大幅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一旦上市,数百万高风险患者将能立刻得到治疗。

  撰文 | 凌骏

  近日,心血管领域迎来了一项重大突破,有望改变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诊疗格局。

  9月初,全球小核酸药物龙头药企Ionis Pharmaceuticals宣布,旗下降脂药Olezarsen在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在接受治疗的重度患者中,每月一针,甘油三酯(TG)平均下降了72%,对应降低急性胰腺炎风险85%。

  而针对中度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同期发布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另一项研究显示,Olezarsen的疗效降幅达60%,88%的患者经治疗后甘油三酯彻底达标。

  “对于使用他汀后甘油三酯仍不达标,且存在多重代谢风险的患者,Olezarsen提供了全新的选择。长远来看,若这类药物进一步证明能给患者带来独立的心血管获益,全球相关指南也将随之改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桢玥告诉“医学界”。

500

  突破性的降脂效果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15%的成年人患有高甘油三酯血症(HTG),甘油三酯水平超过2.3mmol/L。而若将标准放宽至“边缘升高(1.7mmol/L-2.3mmol/L)”,约有3亿中国人甘油三酯水平异常。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异常升高会增加心梗、脑梗甚至猝死风险。而若发展至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5.7mmol/L),有研究显示,急性胰腺炎发作风险将增加8.7倍,而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高达10%-20%。

  “临床中,即便已经启动了治疗,仍有一部分患者因遗传、生活方式管理和依从性不佳、对现有药物不敏感等原因,甘油三酯仍处于重度升高状态。”陈桢玥告诉“医学界”。

  Olezarsen属于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是小核酸药物的一种,其能通过基因沉默效应,抑制可阻碍甘油三酯降解的蛋白在体内合成,从源头调节甘油三酯代谢,从而强效降低甘油三酯的水平。

  8月30日,发布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III期临床研究评估了甘油三酯中度升高的患者,共计1349名成年参与者,平均甘油三酯水平为2.7mmol/L,同时伴有心血管风险的升高,此前均已接受过降脂治疗。

  结果显示,在接受Olezarsen治疗后6个月,相较安慰剂组,治疗组患者的甘油三酯降低了约60%。同时,约有88%的患者彻底“恢复正常”,甘油三酯降至1.7mmol/L内,而安慰剂组仅有12.5%。

  除了甘油三酯,经Olezarsen治疗的患者,残粒胆固醇、载脂蛋白B等多项心血管疾病风险指标也显著下降。治疗的安全性表现同样良好,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

  进一步地,针对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9月2日,研发企业又公布了另外两项试验的积极数据:治疗6个月后,Olezarsen让重度患者的空腹甘油三酯平均降低72%。12个月时经评估,患者急性胰腺炎发作的风险降低了85%。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结束后,超过90%的患者选择继续用药,加入Olezarsen的开放标签扩展研究计划,这表明他们对olezarsen的“初步体验”极为满意。

  “这样的数据具有突破性意义,证明了olezarsen是首个能显著降低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胰腺炎发病率的疗法。一旦上市,(美国)有超过一百万的高风险患者将会立刻得到治疗。”研发企业负责人表示。

  能否应用于更多患者?

  早在去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已批准olezarsen首个适应证上市,用于降低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FCS)成人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

  而随着此次临床研究结果的出炉,olezarsen有望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普及,针对单纯的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展开治疗。据企业披露,将在年底向FDA递交新适应证申请,最早有望于2026年获批。

  更长远的,olezarsen的野心或还不仅局限于此,一旦证明它能给中度、甚至轻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也带来临床结局的获益,则将彻底改写当下的血脂管理临床实践。据相关数据粗略估计,全球有超10亿人甘油三酯轻、中度升高。

  “但这或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陈桢玥告诉“医学界”,事实上,尽管甘油三酯偏高当下极为普遍,但在临床中,甘油三酯的定位仍属于管理靶标,而不是干预靶标。

  陈桢玥解释,心血管疾病的干预靶标,指当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降低其水平或达到目标值后,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的临床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能直接证明,将甘油三酯降低到一定水平后,能给患者带来心血管方面的最终获益。”

  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高甘油三酯引起的富含甘油三脂脂蛋白及其残粒胆固醇(TRL及其RC)水平升高,才是ASCVD的直接风险因素。但降低甘油三酯,并不意味着降低或清除了残粒胆固醇。这要求药物研发需充分考虑复杂的血脂代谢过程,而不只是在‘面上’降低了甘油三酯数值。”

  另一方面,“即便真正做到了TRL及其RC的清除,但在所有致ASCVD的脂蛋白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占到70%至75%,而TRL及其RC则占比较小。这意味着在降低甘油三酯的同时,也要大幅降低TRL及其RC才有心血管获益的可能。”

  由于缺乏直接证据提示可通过降甘油三酯得到心血管获益,2023《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指出,对于甘油三酯轻、中度升高的患者,仅在合并有其他较高心血管风险因素(如糖尿病等)或确诊ASCVD时,并在他汀治疗后甘油三酯仍然偏高,才会考虑使用降甘油三酯的药物治疗。

  陈桢玥表示,发布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III期临床,初步证明了olezarsen能大幅降低中度升高的甘油三酯水平,且安全性良好,相当于“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但olezarsen若想进一步获批这部分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相关的适应证,成为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治疗的一线药物,还需要推动开展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研究。”陈桢玥说。

  截至目前,研发企业暂未透露有相关的临床试验立项。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合并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中度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我们证明了olezarsen是潜在有效的疗法。未来,想要确定olezarsen带来的血脂指标改善,是否会转化为临床心血管的获益?我们还需进行专门的疗效试验。”

  长效降脂时代来了?

  无论olezarsen最终的临床应用范围如何,一个难以阻挡的趋势是,慢病管理正在进入低频长效时代。

  “过去,我们时常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哪怕只用单药,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也不佳,吃吃停停,没有症状就擅自停药等的情况非常普遍。用药不规范会造成胆固醇水平波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爆发几率。”陈桢玥说。

  而随着小核酸药物、基因疗法等的出现,“一针管半年”,甚至“一针管终身”的慢病治疗模式逐渐成为现实,“这在需每日服药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当时药物的半衰期达不到这么久。”

  2023年8月,我国国家药监局批准了首款长效降脂药Inclisiran上市,仅需半年一针,就能平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幅达50%及以上,被誉为慢病管理史中的里程碑。

  在脂蛋白(a)的管理上,今年3月发布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降脂药lepodisiran使患者脂蛋白(a)水平降低了约94%,效果至少持续半年。降压药zilebesiran同样有望改变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服药的局面,半年注射一次,此前的II期临床试验已得出积极的降压效果。

  olezarsen同样如此,目前的降甘油三酯药均需每日服用,olezarsen则将频率降低至每月一次。

  陈桢玥表示,若未来更多的长效制剂能在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领域获批使用,“医生结合不同患者的情况,制定更个性化的用药策略。减少用药频次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不良结局事件的发生风险。”

  但陈桢玥同样提醒,生活方式管理是所有代谢性疾病治疗的基础,对甘油三酯水平异常的患者更是如此。

  即便有了长效降脂药物,“胆固醇有1/4-1/3是‘吃进来’的。我经常告诫患者,不管是口服药还是注射剂,若不改变生活方式,血脂还是会在一定程度回升,冲抵药物带来的部分疗效,造成胆固醇不达标,同时动脉粥样硬化会进一步进展。”

  “而在所有血脂指标中,甘油三酯受生活方式的影响最大,也是在调整生活方式后最立竿见影能改善的指标。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及适量运动,对改善全身的代谢状态和防治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陈桢玥说。

  参考文献

  1:Bergmark BA, et al. Targeting APOC3 with Olezarsen in Moderate Hypertriglyceridemia. N Engl J Med. 2025. DOI: 10.1056/NEJMoa2507227

  2:Ionis reports topline outcomes from Phase III trials of olezarsen for sHTG,https://www.clinicaltrialsarena.com/news/ionis-olezarsen-trials/?cf-view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