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被约谈,算法霸权还能打多久?

导语:携程违法压榨商家,《人民日报》点名,市监局责令整改
携程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了。
据《人民日报》报道,2025年9月17日,郑州市市监局依法对携程进行行政约谈。
理由是携程“存在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和技术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交易及交易价格进行不合理限制的问题”。

此事起因是今年7月份,郑州商家联名举报携程利用调价助手强制修改商户上架的酒店房间价格。
当时这件事情闹得很凶,多家官媒转载报道,携程遭到口诛笔伐。央广网毫不留情地批评道:所谓调价助手,不过是“技术垄断下的权力僭越”。
而携程当时的态度就俩字,不认。
其公开表示:“调价助手”是为了使酒店的价格适应当地市场价格,帮助酒店商家提高市场竞争力。
但是这一次,携程可能没法再那么硬气了。
据悉,市监局在两周前已经向携程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并要求限时整改。
也就是说,携程违法欺压商家这事,实锤了。
在约谈会上,市监局要求携程:一要建立健全常态化法律法规学习机制;二要坚守诚信原则;三要切实保障平台内经营者合法权益。
所谓强调什么就说明缺什么,市监局着重强调这三点,只能说明携程在过去一没有好好学习法律法规,二不够诚实守信,三没有保障平台经营者合法权益。
说实话,携程被强调这三点可能并不冤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携程这种疑似试探法律底线的行为着实不少。
2023年,前阿里云高管魏兴国在微博对携程开炮,称自己遭到了携程的“诱导式网贷”。
魏兴国表示,自己用携程买票时被默认开通贷款服务,没有通知,没有逾期提醒,最后产生了1000元逾期费。
而在魏兴国发现此事转账还款时,携程还意思引导他还款10%最低额度,将剩下余额留在携程账户中。
另一个案例是在2024年春运期间,有用户注意到,12306的火车票已经售罄,而携程上却还有余票,但是要加价才买到。
据《大象新闻》,这是因为携程利用规则锁定大量票源,用储存的身份证抢占一大部分热门地点的票不付款,造成票源紧张。旅客抢不到票就只能在携程上加价购买。
所谓“储存身份证”是什么意思,携程哪里弄来的,至今没有公开消息。
2025年4月,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通报了67款应用软件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国家安全网络中心通报,携程金融在其中两次被点名。
至于大数据杀熟的问题,更是携程的重灾区。
2020年7月,携程星级用户胡女士入住酒店时发现,自己用携程订的酒店价格居然比前台挂牌价贵了整整一倍。
胡女士一怒之下将携程告上法庭,最终携程被法院判决退一赔三。
此案例被列为“国内大数据杀熟第一案”,还在“全国法院系统年度优秀案例分析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携程可能因为这件事,载入法治建设史册中。
尽管如此,携程似乎并没有要知错改错的迹象,大数据杀熟的指控仍然层出不穷。
在抖音、美团、饿了么、货拉拉等先后推动算法公开时,携程没有任何响应。
在这诸多问题里,消费者沸反盈天,商家苦不堪言,携程却站在中间,赚得盆满钵满,这确实不公平。
说到底,携程过去之所以敢于如此托大,不过是因为其在与酒店商家的关系中,占据了优势地位罢了。
一方面,携程在OTA平台里一家独大,占据56%以上的份额。另一方面,国内酒店行业供过于求,且格局分散,连锁化率低。
这导致了商家对携程的流量极度依赖,可是这并不能成为携程无底线压榨商家的理由
携程能够成为OTA行业龙头,或许有其先进之处。
但是,不管其技术有多领先,管理有多高效,携程的商业模式说到底只是“中间商赚差价”。
作为一个中介角色,携程如今竟然妄图抢夺商家们的定价权,显然过于傲慢了。携程或许应该看到,其垄断地位或许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牢固。
一方面,美团、抖音、京东等竞争对手们正在用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效率、更大的流量来抢夺携程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酒店行业的连锁化率正在快速提高,酒店巨头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底气绕开携程,搭建自己的预定渠道。
监管的大棒已经落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携程面临的压力可能会越来越大。
或许到那时,携程会冷静下来,对法律、对公平、对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敬畏。
免责声明:本文分析源自公开披露资料(财报、公告等),作者不保证信息来源的充分性或最新状态。股市有风险,本金可能亏损,投资决策需极度谨慎! 本文所有观点仅为作者评论,绝非买卖建议。投资者必须依据自身情况独立研究、审慎判断,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