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将使我国的国运昌盛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受益者,所以未来的国运将会非常兴盛。 但是有的国家和地区反而在全球变暖中受损。
在全球气候变暖中是否受益,就看对当地的影响是否是有利的暖湿化。
全球气候变暖,对当地的影响,会出现四种情况。
第一种。好的暖湿化。
随着温度的升高,降雨量增加量超过蒸发量的增加。而且增加的降雨量能被有效利用。降雨季节性变化相对小,地形能存住水。
这带来的好处就是随着年积温增加的同时,降雨量也在增加.。农业可以种植的面积增大,农业产出会提高。河流的径流量增大,结冰期缩短甚至没有,河流的通航能力增加。然后,湖泊等地表水体扩大,地下水水位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
坏处就是,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原来城市的排水能力需要加强。由于地下水水位的上升,居民区的房屋也需要改造。
所以整体来看,这种暖湿化是利大于弊。
第二种。不好的暖湿化。
虽然全年降雨量增加,但是降雨季节性变化很大。多雨的时候发生洪灾。少雨的时候,因为气温上升,导致蒸发量增加,很容易出现干旱。此外,地形原因,导致降雨存不住。
这种情况其实也不算好。
第三种。暖干化。
随着气温增加,降雨量不仅没有增加,甚至还减少。此外还有蒸发量增加、地形原因存不住水,加剧暖干化的程度。
这种情况带来的基本是坏处。很容易出现干旱。河流的径流量减少,通航能力下降。整体生态会恶化。地表的湖泊等水体萎缩,地下水水位下降。荒漠化面积增加。
第四种。冷湿化。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全球变暖,造成暖流对当地的升温升湿作用被打断。当地的气温反而还下降。
这种情况也会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力下降。河流出现结冰,通航能力下降。
显然,这四种情况中,只有第一种是有利的。幸运的是,全球变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是第一种情况。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不少却是其他三种情况。
下面就分析为何全球气候变暖给我们带来的是有利的暖湿化。
要出现有利的暖湿化,与三个因素有关系。
第一,当地能不能下雨。
随着全球变暖,海洋的蒸发量增加,海风中携带的水汽变多了。
但是当地能不能下雨,首先需要看当地是否是被副热带高压控制。
穿过南北纬30度的地区,为副热带高压带。当地为下沉气流。
尤其是位于大陆西侧的地区,例如北非、中东、澳洲大陆南部。即便靠着海,降雨也很稀少。因此这里形成了大片的沙漠。
但我国是个例外。由于青藏高原的崛起,让本来会跟同纬度地区一样成为沙漠的南方地区,变成了温暖湿润的地区。
而全球变暖,对于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带来的影响是让当地更加干热,降雨量更少。但我国不受这个影响。
其二,就是看当地的洋流情况。
如果流经当地的是暖流,会让当地的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如果是寒流,会让当地的气候变得干燥,降雨量稀少。
前者的代表例子就是北大西洋暖流,直接让西北欧、北美东部沿海,成为北半球冬季最温暖的地区。因此,对于西北欧、北美东部沿海来说,北大西洋暖流是它成为世界强权的物质基础。
全球1月气温
后者的代表例子是秘鲁,让它沿海地区成为沙漠地区。
但全球变暖对于西北欧、北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却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里会成为寒冷湿润的地区。
其原因就是北大西洋暖流的强度减弱了。
北大西洋暖流属于大洋热盐环流传送带中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表层部分。
大洋热盐环流传送带,左上角红色框内为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图源:National Geographic
全球变暖让北大西洋暖流这个暖气片失灵是通过两个机制:
全球变暖导致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巨量的淡水流入北大西洋。
北极降水增加,更多淡水进入海洋。
因为淡水比海水轻,它像一层盖子一样浮在寒冷的咸海水之上。 这阻止了海水的正常冷却和下沉过程。如果海水无法下沉,整个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动力就会减弱甚至停滞。
这就让流到西北欧、北美东部沿海地区的暖流强度减弱。让这里变成寒冷湿润的地区。
2023年7月发表于《自然通讯》的预测称,如果按照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可能在在2037年到2064年间崩溃。
如果这个事件发生,那就意味着北美、西北欧地区当地的农业生产力下降。他们很难继续保持世界强权的地位。
我国海域周边的洋流并不属于大洋热盐环流传送带。因此,不会造成对西北欧那样的影响。
第二,当地能下多少雨。
当地能下多少雨与山脉有关系。从海上吹来的携带水汽的上升气流,沿着山脉爬升,然后变冷,在山脉高处就会形成降雨。这就意味着山脉越高,可以截留的水汽就越多。
如果看世界地形图,我国中西部有比其他地区规模要大得多的山脉群。而且,我国可以截留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水汽。
这会让我国的南方变得更为湿热。西北、华北、东北的降雨量也会增加,河流的径流量会增加,冬季的结冰期也会缩短。
至于对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的影响,其实与我国历史上的温暖期还差得远。
例如玉门关遗址现在位于戈壁滩中。
玉门关于西汉时期设立。在当时这里只能是水草丰茂的地方,因为军队要驻扎,必须有水。甚至还要能种地。不然根本无法解决给养的问题。
还有敦煌的莫高窟,位于大漠之中。这里的月牙泉,现在是靠当地的党河支撑的。
如果不是有意识地用党河的水进行回灌地下水。月牙泉早就干了。
但以前这里只会是大片的绿洲,不然在这里没办法生存。
现在敦煌成了一个靠旅游经济支撑的城市。但它以前可是河西四郡之一。
现在的样子距离它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还远得很。
另外就是东北。
明代冯梦龙编撰的短篇小说集 《警世通言》 中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讲的就是东北历史上的渤海国。
唐玄宗年间,渤海国派遣使者来到长安,递交国书。朝中无人能识该国文字,满朝文武,包括翰林院的大学士,都面面相觑,无人能解。番使因此气焰嚣张,有轻视天朝之意。
大臣贺知章向皇帝推荐了当时尚未得志的才子李白,称其博学多才,必识番文。
李白被召入宫,果然轻松诵读番书。李白要求玄宗宠臣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权臣杨国忠为他磨墨。在醉意之下,写就了一篇檄文也就是吓蛮书。文中大肆宣扬我大唐的国威和武力,严厉警告渤海国若敢侵犯,必将天兵降临,使其国破家亡。
渤海国使臣惊呼我天朝自有高人在此。于是连忙上表谢罪,从此臣服,不敢再生异心。李白因此立下大功,得到玄宗的赏识。
这故事是虚构的。但渤海国却是真的。
其首都上京龙泉府,其遗址就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的县级市宁安市西南的渤海镇。
当时因为气候温暖,所以当时位于黑龙江的渤海国居然能够种植水稻。那时候的农业技术,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所以我国现在暖湿程度还远没有汉唐时期那么温暖。
第三,降雨能否被有效利用。首先就是降雨的季节性变化和蒸发量。
对于热带地区例如印度来说,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热带地区的降雨高度集中于雨季,但是降雨过多,只会带来更严重的洪涝灾害。以恒河流域为例。雨季集中在7至10月。这个时候的降雨量为全年的82%。
而在旱季,却因为降雨量稀少,而气温升高,又带来了更高的蒸发量。所以旱季的干旱会更严重。
而我国是温带、亚热带气候,降雨的季节性差异小得多。以长江流域为例,作物生长期的夏季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量的 40%至50%。其他季节仍然可以种植作物。
其二,地形导致的蒸发量增加。
例如美国因为缺少东西向山脉,造成这里是穿堂风地形。这种地形带来的后果就是,风大导致地表水的蒸发量大。而全球变暖让这里的风更为干热,土壤表面的水蒸发量更大。
东南部吹来的海风在被阿巴拉契亚山脉拦截后,形成降雨。所以它东南部的降雨会增加。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降雨本来就少,加上穿堂风,这里会变得更加干热。
至于我国的山脉群,挡住了北方的寒潮和台风。所以不是这种很坑人的穿堂风地形,自然不受影响了。
其三,有面积比较大的沿海平原,成为集雨区。
如果山脉挨着海岸,例如澳大利亚的东部海岸、印度东西两海岸。那就意味着截留的水汽,在形成降雨后,汇入河流后很快就流入大海了。而且这种地形下,也很难修建大规模的水库。结果导致当地看起来降雨不少,却存不住水。
而我国沿海有大片的平原。降雨在中西部地区。可以从容地在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来对河流水位进行调蓄。
总之,全球变暖对我国来说是有利的。
未来,南方的气候会变得更为湿热。
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加,让这里可耕种的面积、牧场面积会增加。
这其中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它是受益最大的地区。
东北的降雨量本来不少,但缺点是温度太低。全球变暖补足了它的地理短板,让这里变得宜居。随着结冰期的缩短,一直因为冬季结冰问题导致修建经济性不高的松辽运河,可以修建了。
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地表水体、地下水水位会得到休养生息。
未来华北地区的黄河等河流、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实现通航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全球变暖对我国来说就是利好消息。
而对于北非、中东等位于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全球变暖让这里变得更加干旱。
对于印度这些热带地区来说,全球变暖让它的洪涝灾害更频繁,旱季更加干旱。
而美国东海岸变得冷湿,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地区变得干燥。
西北欧地区也会变得冷湿。
北美、西北欧难以在未来继续保持强大。
而从历史角度看,气候暖湿对于我国就是盛世到来的信号。
根据我国地理学家竺可桢的研究,盛世通常对应暖湿周期,乱世对应干冷周期。
而从北宋距离新中国成立,有900多年时间,我国的气温一直低于气温比较基准线。这段时间正是我国的国运衰败期。
而西方却反过来,气温越冷,国运越强。在明清以来的低温期,西方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发现美洲并殖民世界、引领工业革命。
而这一点,在科学上可以得到答案。根据前文推理逻辑,在气候寒冷期,北大西洋暖流反而会增强。这让西北欧、北美东海岸,成为全球变冷时期的受益者。
这也是他们近代以来为何会成为世界强权的地理原因。
但全球气候变暖,将带来东西方世界的国运彻底反转。我国将走向强盛。而西方将走向没落。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