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10年的蔚小理谁能杀出重围?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3434字,阅读时间7分钟
本文浓缩版可看视频,详细内容继续一看到底
9月20日,蔚来2025“NIO Day”在杭州拉开大幕。没有意外,作为主角之一的全新蔚来ES8,吸引了无数的眼球。
李斌在现场表示,新款ES8进店之后,已经有近15万消费者进行了试驾,很多试驾甚至是在半夜完成的,这让他四季度盈利的底气又多了几分。
图/蔚来全新ES8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同样底气十足的,还有近期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完成自家产品海外首秀的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
何小鹏表示,“小鹏与大众集团已开展四次深度合作。去年,大众宣布将把与小鹏联合研发的电子电气架构用于中国市场上的电动车、混动车及燃油车。同时小鹏正积极推进在欧洲的本地化布局。”
与李斌跟何小鹏已经被自家产品注入自信不同,理想创始人李想,正寄希望于即将上市的理想i6为其带来惊喜,因为i6或许是理想汽车今年的关键一役。
截至8月31日,理想今年的销量为26.3万辆,不仅距70万辆的销售目标相去甚远,在车型更丰富的情况下,销量同比还下降了8%。原因自然是增程车增速放缓、纯电车理想MEGA和理想i8销量未达到预期。
十年前,李斌、何小鹏和李想从各自领域跨界造车,让“新势力”家喻户晓;十年间,蔚来、小鹏和理想在新势力销冠的位置轮流坐庄,也都曾跌入谷底。
造车十年,蔚小理再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蔚来和小鹏的当务之急就是盈利,因为持续亏损一定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长期信心,市场也已无耐心。已经盈利的理想,则是要从增程车顺利过渡到纯电车的主赛道,让雪球越滚越大,而不是吃老本,甚至是返贫。
新势力这三巨头,在各自的第二个十年里,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变局?
1. 销量创新高的蔚来:是“起飞”还是“暂时回血”?
杭州奥体中心的大屏幕上,滚动着蔚来前八次NIO Day的片段。2014年底成立,2017年首届NIO Day亮相了旗舰SUV车型ES8。
如今,李斌站在2025 NIO Day舞台的中心,身后摆放的是新款ES8。当他报出电池租赁方式购买“29.88万元”起售时,台下响起比往年更热烈的掌声——这个价格,比预售时又低了一万元。
图/蔚来全新ES8售价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倘若放在2025年以前,或许很少有人可以想到,这是向来以“高端”自居的蔚来,给自家旗舰车型的定价。但随着2025年的到来,尤其是看着“友商”们的销量稳步上升,作为蔚来公司掌舵人的李斌,做出了质的转变。
“如果蔚来继续保持高价,很难参与市场竞争。新款ES8现在的成本比老款低很多,现在这个价格仍然有毛利。”在此前蔚来新款ES8预售发布的媒体见面会上,李斌直言,“蔚来活下去是最重要的。”
其实,李斌的态度以及对产品策略的转变,早已体现在此前推出的乐道L90上。BaaS电池租用方式购买,起售价只有17.98万元的大六座乐道L90,直接推动蔚来在8月收获了公司成立以来最好的月销量。
图/乐道L90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2025年8月,蔚来交付新车31305辆,同比增长55.2%,创历史新高。其中,蔚来品牌交付新车10525辆,乐道品牌交付新车16434辆,firefly萤火虫品牌交付新车4346辆。
图/2025年1-8月蔚来汽车销售情况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社交平台上,关于“乐道L90很完美”“乐道L90“乐道L90家族设计”“乐道L90前备舱很震撼”等评论屡见不鲜。
一位乐道L90车主在微博写到,乐道L90的后排控制屏,可以显示歌词、也可以手动换歌,即使抬头有后排娱乐屏,但是这个小屏比同级别多了不少控制选项,“我始终觉得L90是一台‘想得明白’的车,没有那些‘拧巴’的功能。”
除了乐道L90,刚刚上市的新款蔚来ES8,也被看成是蔚来下一个爆款车型。8月29日下午,李斌就在公司发表全员讲话并回答员工提问时表示,全新ES8预定情况不错,原先觉得能达到L90一样的水平就不错,现在来看情况还要更好一些。
据悉,新ES8的大定量已经超过了蔚来每个月4万辆的产能。李斌也通过视频透露,等车积分红包和明年的购置税退坡补贴,蔚来都会给消费者准备上,希望大家“安心锁单”。
另据cnevpost报道,德意志银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援引经销商调研数据称,蔚来第三代ES8已收到约10万辆可取消订单。
只不过,爆款狂欢背后,蔚来隐忧并未消散。拆解8月销量数据可见,除乐道L90外,蔚来主品牌的ET5、ET7、ES6等交付量并不突出,产品矩阵“瘸腿”问题依旧突出。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单靠一款车撑销量,蔚来就像走钢丝一样,存在较大危险。”
2. 销量上涨却口碑滑坡的小鹏,押注海外市场破局?
同样隐忧没有消散的,还有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成立比蔚来还早几个月,自2025年以来,小鹏汽车的销量才真正稳步上涨。2025年上半年,小鹏已经累计交付新车19.72万辆,超过2024年全年交付量。截至2025年8月,小鹏累计销量达27.16万辆,同比增长252%,2025年全年销量目标为40万辆,已完成目标的68%。
图/2025年1-8月小鹏汽车交付情况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销量的上涨,也拉动了小鹏的业绩向好。
2025年上半年,小鹏实现总收入340.9亿元,同比大涨132.5%;汽车销售收入312.5亿元,同比上涨152.8%;毛利率16.5%,较2024年同期的13.5%有所提升。尽管并未扭亏为盈,但净亏损11.4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6.5亿元显著减少。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表示,“2025年二季度,小鹏汽车的各项核心业务和财务指标,包括销量、收入、毛利率、在手现金,都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
只不过,销量上涨同时,小鹏汽车的质量和口碑却呈现下滑态势。
黑猫投诉平台上,与小鹏汽车相关的投诉共有2573条,有车主提到“小鹏汽车毛病频,主副驾差异大座椅打孔车衣损,退换赔无望”,也有车主表示“小鹏汽车底盘问题导致车辆异常磨损,门店技术不到位拒绝承担责任”。
图/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小鹏汽车部分投诉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月12日,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称,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召回小鹏P7+汽车,共计47490辆。
图/小鹏P7+召回公告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召回的原因想必大家也知道,就是转向机问题。这么关键的硬件出现质量问题,而且小鹏在处理用户投诉时,竟然试图用偷偷打胶的办法糊弄过去,这激起了用户更大的声讨,也引起权威媒体的跟踪报道。
或许正是这种“高销量+低口碑”的矛盾,让小鹏不得不加速海外布局以分散风险。
刚刚落下帷幕的2025慕尼黑车展上,小鹏不仅携全新小鹏P7、2025款小鹏G6、2025款小鹏G9、小鹏X9、小鹏P7+等五款车型亮相,还同步展出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模型、SEPA扶摇架构等前沿展品。
9月15日,小鹏汽车宣布,与麦格纳达成合作,借助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推动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进程,首批小鹏G6与小鹏G9顺利量产下线。
毫无疑问,小鹏如果能打开海外市场,一定会加快“回血”速度。但当小鹏汽车从国内品牌升级为世界品牌时,就要面临更严苛的质量考验,任何细小的问题都会无限放大,给企业造成更大损失。
3. 理想:增程优势褪色,纯电i6能否成为“救世主”?
小鹏选择通过出海分散风险的时候,理想也在通过进入另一个更大的市场,来试图化解危机。
2023年,理想凭借增程动力+套娃产品策略,实现了销量的大幅领先,并顺利成为了新造车品牌首家盈利的车企。
然而,随着增程赛道玩家的激增,理想的优势已经大幅减弱。尤其是昔日凭借“小理想”称号杀出重围的零跑,更是在进入2025年以来,销量一路“遥遥领先”,已经大幅甩开理想。
2025年上半年,零跑累计交付新车22.17万辆,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55.7%;对比之下,理想总交付量为20.39万辆,同比微增7.9%。
图/2025年H1零跑汽车销量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销量增速放缓,也直接影响了理想的业绩表现。2025年上半年,理想汽车实现营收561.72亿元,同比微降1.99%,这是其自上市以来中期营收首次下滑。
更引人关注的是疲弱的第三季度业绩指引。理想汽车预计三季度车辆交付量仅为9万至9.5万辆,同比降幅高达37.8%至41.1%;三季度收入总额将同比锐减38.8%至42.1%,降至248亿元至262亿元之间;而理想的自由现金流由去年同期的负19亿元转为负38亿元。
增程压力山大的同时,理想汽车从首款纯电车型理想MEGA的上市,到理想i8的发布,纯电产品也屡屡碰壁。
图/理想MEGA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理想MEGA上市销量远低于预期,理想i8上市首月交付不足3000辆,甚至被网友调侃“像缩小版的理想L9,却卖纯电的价”。
图/理想i8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如今,即将上市的理想i6成了理想“最后希望”——李想甚至承诺“发布会第二天即交付”,试图用“快速兑现”打动用户。
图/理想i6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李想本人也承认,纯电赛道已然强敌无数,理想i6想要破局,也并不容易。
当前,均已过了“十岁生日”的蔚小理,面临着不同的道路:蔚来要在“爆款依赖”和“全面盈利”间找平衡,小鹏需在“海外扩张”和“国内口碑”间破局,理想则要在“告别舒适区”和“纯电生存”间赌未来。
只不过,新能源汽车已经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时代,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不管是蔚来的换电、小鹏的智能、理想的增程,单一优势都已经很难成为致胜的利器。
2025年只剩下的三个月:蔚来能否靠新款ES8补齐产品矩阵?小鹏海外能否打开局面?理想i6能否扭转纯电颓势?答案或许要等到年底才能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巨头”并肩前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的新造车格局,充满变数,率先跌入低谷的可能就真爬不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