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中国民航确实在努力

上周我去了峨眉山。前去观摩由CAPSE举办的“民航质量提升实践大赛”,今年前两次CAPSE活动我实在抽不出时间参加,但这一次好歹是来了。

本届CAPSE大会主题是“民航质量实践提升”,共收到来自全国机场、航司以及相关单位的510个申报项目,经过评审组的综合评议后,最终212个项目进入决赛,来到了峨眉的现场。

最初我只是翻着这200多个项目的标题看过去,就已经生出一种莫名的欣慰。那些带着“缩短”“减少”字眼的方案,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它们的出发点:在为民航提效,也在为旅客减负。看似琐碎的每一项,背后其实都是一份对运行效率的打磨,对旅客体验的在意。

我给这些项目分了几大类——我自己分的,不代表官方立场:

效率提升类:94项(约44%)

服务体验类:54项(约25%)

安全与合规类:28项(约13%)

数据智能类:17项(约8%)

文化类:10项(约5%)

环保与可持续类:9项(约4%)

500

由此可见,“效率提升”和“服务体验”类项目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几乎全部都与旅客的出行息息相关。很多变化可能旅客从未察觉,但正是这些悄然发生的改变,构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并越来越顺畅的乘机过程。

或许很多旅客仍觉得坐飞机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对民航的期待也会越来越高。但透过这200多个项目的背后,我们其实可以得出一个朴素却真实的结论:

中国民航,一直在努力。

我在三个比赛现场轮流转,去听那些我感兴趣的项目——其实对于我来说,得分如何并不重要,听台上的选手一步步讲述更加令人着迷。

比如来自甘孜康定机场的“缩短旅客开包检查时间”的项目。

甘孜,位于四川西部的高原地带,地势险峻而辽阔,拥有雪山、草原,是无数人心中的“远方”。作为藏族自治州,这里既有操着本地方言、随身携带宗教物品的藏族同胞,也有成批成群、翻山越岭而来的国内外背包客——对他们而言,每一次开包检查,都是一次解释与理解的考验。

因为这些旅客所携带的物品,也往往带有鲜明的特殊需求或地域特色。

比如藏族同胞可能会随身携带象征信仰的嘎乌盒或金属佛像,也有人会携带具有纪念意义的藏刀;

500

而前来徒步、摄影或登山的旅客,则常见登山杖、便携式氧气瓶、各类户外装备;还有人会带上形态各异的电子设备、炉头、水壶。

500

这些物品往往在安检设备的图像中呈现复杂形态,不仅频繁触发“疑似异常”,还常因文化差异或语言沟通障碍,引发误会甚至争执。

那康定机场是怎么做的?

康定机场并没有选择简单粗暴地“加强安检”,而是一步步拆解问题、对症下药。

他们首先通过质控办的复盘分析,梳理出哪些物品最容易引发误判和纠纷,比如藏刀、氧气瓶、佛像、炉头等。

接着,联合专业力量制作出这些特殊物品在安检图像下的“识别资料包”,为一线安检员组织了专项培训,提升识图准确率。

培训之外,他们还自制了一批“物品说明小牌”,比如写着“便携式氧气瓶——用于高原旅行”或者“嘎乌盒——藏族信仰随身佩戴物”等,一旦需要开包检查,安检员可以将这些小牌交给旅客,既解释了缘由,也避免了言语上的误会。

此外,他们还根据每天航班的目的地、进港旅客的来源,对重点时段和重点航班进行提前预判,把经验丰富的安检员安排在高频通报点位,并优化开包流程,减少旅客在查验台的等待时间。

一套做法下来,开包时长从平均7分钟缩短到了2分钟左右,不仅提升了效率,也赢得了理解。

说句实话,康定机场不大,航班也不算多,旅客量更谈不上“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提升的空间,也不代表它不值得被关注。

500

哪怕只有几十名旅客,每一位的体验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也都值得花力气去改进。因为改变,从来不是大机场的专属。(好吧,也不是每一位)

再比如来自青岛机场“缩短网约车高峰时段平均通行时间”的项目——这事,我觉得我有一定的发言权,毕竟每个月都至少要好几次从青岛机场打车回家,我是一点点的看到了在青岛机场打车的变化。

青岛胶东机场地面交通一度面临两个现实问题:

一是交通“碎片化”严重。社会车辆、自驾车、出租车、网约车、机场巴士等不同类型车辆混杂运行,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极易形成交通瓶颈。

二是网约车“身份尴尬”。它既不属于机场内部统一调度的车辆,也不是传统出租车,在通行政策上长期处于灰色地带,难以系统治理。

尤其在一些高峰时段,网约车通行效率低下、绕行路线冗长,旅客等待时间长、投诉率高,极大拉低了出行体验。(我深有体会)

面对困局,项目团队没有选择“压缩流量”“封闭管理”这类粗暴手段,而是用一套“数据+流程再造”的组合拳,进行深度治理。

核心理念是:优化路径、提升效率、缓解冲突。

团队将网约车从驶出高速至离开机场的路径,划分为A、B、C、D、E、F共六段,逐段进行优化:

A段(进入市政道路):提前设置引导标识,减少驾驶员寻路时长。

B段(严管路段行驶):优化交管策略,联合交通执法部门进行现场疏导。

C段(等候进入GTC停车楼):设置多条车道并优化闸机识别技术,提高车辆通行能力。

D段(专用道路调流):增设动线标识,减少车流交汇带来的冲突。

E段(等候进入上客区):扩大缓冲区,增加明显引导标识,并通过后台智慧调度系统拦截非订单车辆,优化运营秩序。

F段(接乘后离开机场):拓宽与增长上客区车道,设置A/B上客区扩大接触面积,成功改变人流车流密集局面。

上线网约车自动派位系统,实现从“人等车”到“车等人”的转变,彻底解决瓶颈问题。

这种“分段-诊断-微调”的精细治理思路,既科学又实用,是本项目最值得借鉴之处。

在流程重造的同时,青岛机场持续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完善HOC(综合交通中心)智慧车辆调度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进出车辆的实时监控,且结合航班时刻形成了交通高峰的提前预警。

引入AI分析模型,发现区域内异常事件立刻报警、自动推送至后台端、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动现场处置,实现对区域通行情况的全面掌控。

更值得一提的是自动派位,网约车司机和旅客终于实现了“双向奔赴”,司机从蓄车场出场时就知道自己要去哪个上客点位接乘,旅客到现场就可以从屏幕或者扫码看到自己的车辆分配到了哪个车位,彼此寻找的时间大大减少,通行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据项目数据显示:网约车高峰通行时间缩短62.4%、排队长度平均下降41.5%、旅客等车时间从15分钟降至5分钟、地面交通类投诉数量下降58.7%、满意度明显提升。

真正实现了“旅客轻松一点,司机省时一点,机场通畅一点”的多方共赢。

我现场没有时间看完这200多个项目,但我确定每一个项目,选手们都准备得极为用心。

但说实话,短短十分钟的讲演时间,其实远远不足以完整呈现他们背后的调研、复盘与反复打磨的全过程。

而我在写的时候,就更不可能用这寥寥数语,去概括出每一个项目组投入的全部心血与思考。

不过,哪怕只是看到一部分,也已经足够让人相信——哪怕旅客并无明确感知,这个行业,还在一点一点地变得更好,所以我还是想重复一下这句话:

中国民航,一直在努力。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