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电商在助力就业存在人才供需失衡 供应链配套不完善等挑战
电商已成为推动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为社会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就业、促发展的关键引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美团、滴滴、携程等电商平台不仅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更通过产业链延伸、模式创新和区域协同发展,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对此,网经社组织行业专家,独家策划了“史上最多大学毕业季 电商如何解锁就业密码?”。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接受数字经济新媒体&智库#网经社 独家专访。
从商家、业界专家角度来看,目前电商在助力就业方面,还面临哪些不足和难题?
洪涛表示,电商在助力就业方面目前主要面临以下不足和难题:
首先应该肯定电商是我国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至今电商就业已经超过8000万人,并且还具有较大的潜在增量。当前也存在许多问题:
(1)人才供需结构失衡
农村电商人才存在明显缺口,既缺乏电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也缺少熟悉农产品特性的专业人员。例如,楚雄市农村电商存在专业人才不足问题,虽然搭建了农村电商物流体系,但村级服务站覆盖率仅27.6%,难以满足农产品上行需求。
(2)供应链配套不完善
农产品标准化、产品化程度较低,导致“引进来”易、“走出去”难。例如,应季水果因物流颠簸损耗严重,特色农产品难以通过电商规模化销售。2024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虽达2.6万亿元,但农产品上行仍受供应链限制。
(3)就业结构单一与转型压力
传统电商模式以低价竞争为主,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压缩,间接影响就业质量。例如,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缩减研发和薪资投入,形成“利润下降→薪资停滞→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4)区域发展不均衡
东部地区电商就业机会集中,中西部地区面临基础设施和人才双重压力。例如,中西部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覆盖不足,制约当地就业潜力释放。
针对上述问题,有何对策建议,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推动电商就业?
网经社专家、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表示: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特别是对流动性比较强的骑手、主播、网店等专业性的人才给予支持,并提高其社会待遇。
(2)加快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增加相应的转型就业岗位,从而直接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3)进一步落实电商的新职业和新工程,2025年7月22日,人社部正式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包括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并调整变更了9个职业(工种)信息。自2019年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以来,已累计发布了110个新职业。
(4)鼓励电商平台和企业专注电商主业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探索第二条曲线,避免电商的同质化竞争,从而进一步吸纳实体经济分流的人员就业,以促进电商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5)鼓励探索灵活就业的新模式,如共享员工模式、轮岗轮休模式、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模式、非全日制用工模式、居家/远程办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