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把犯罪分子塑造成战争英雄,是完全错误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提法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因为有不少中外影视作品,把社会上的犯罪分子或者监狱里的囚犯,塑造成在战争中拥有特殊能力的好汉,甚至是扭转战局的英雄。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是对真实英雄们的亵渎!

1、犯罪分子本身就是因为对秩序的不满或者不肯安于秩序,才成为犯罪分子的。如果他们安于守法做一个好人,还会成为犯罪分子吗?可是军队里却是一个极其要求纪律和秩序的地方。试想,一个在日常生活充满宽容和妥协的环境之下都不肯遵守秩序的人,又怎么能在更加严格的环境中,安分守己地令行禁止呢?这不是极其荒唐的事吗?

2、战争中,激烈的对抗,要求军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有着相同的方向和进退的步调。这是军事行动的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秩序的要求。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强加,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愿意。可是犯罪分子恰恰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也不认同那些公序良俗,才成为犯罪分子的。如此这样,他们又怎么能发自内心地做出相同方向的进退呢?

3、战争是残酷的,这就要求每一个所在部队的战士奋力向前,同时也把自己的后背留给了战友。这是基于共同信念和意愿的信任和支持。可是犯罪分子他们有这些吗?如果他们真的可以,他们还会不顾公序良俗去犯法吗?他们犯法恰恰不就说明他们不在乎他人,也不想顾及任何自己之外的人吗?这样的人,你会愿意把自己的后背留给他们吗?尤其是他们还拿着枪。

4、有人可能觉得犯罪分子都非常勇敢,其实恰恰相反。试想那些抢劫、杀人、强奸等等都是针对谁?毫无疑问都是针对比自己更弱的人。这难道是勇敢吗?这就是恃强凌弱呀!而恃强凌弱就意味着他们心目中知道彼此的强弱。这样的人,他们面对战争中的生死选择,会迎着死亡冲上去吗?他们的头脑只会告诉他们自己是“弱”的一方。结合他们不守秩序的特性,他们大概率是逃兵和投降者才是符合逻辑的吧!。历史上把国运寄托在犯罪分子组成的军队身上的国家基本都覆灭了。最典型的就是殷商的牧野之战:商王用囚徒军去对抗姬周的进犯,结果囚徒军阵前倒戈,殷商的王座自此被颠覆了。

5、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残忍和最血腥的对抗活动,而参与这种对抗的人不仅仅是因为勇敢,更多的是基于对身后存在的保护,这些存在主要包括妇女、孩子和老人,甚至是完全不属于自己血脉的陌生人。这不是普通的情爱能驱动的。这需要无私和献身的精神。可以说每一个迎着死亡为了国家冲上去的人都是高尚情操的人,而犯罪分子他们在这一点上就根本不具备。这不仅会让他们的行为南辕北辙,把犯罪分子与战争英雄放在一起,更是对真正英雄们的侮辱和亵渎。

6、影视作品是传播思想和价值观的载体,把犯罪分子成为战争英雄这种意向到处传播,不仅不能弘扬真正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反倒容易会把认识不清的人误导到成为犯罪分子是通往英雄的道路上去。这是极大地错误和对社会稳定的危害。甚至可以说这是颠覆人们正确思维和认识的潜意识毒药。

所以,影视作品把犯罪分子塑造成战争英雄,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在传播极端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有害思想。

补记:本文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并没有说明。这就是本文是在一个道德清明、文明善良的社会环境之下提出的。在这样的社会之下,白布之上,黑色就是污迹;但是如果是在一个充满暴力邪恶,善恶颠倒的社会里,本文可能就不那么成立了。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冲破黑夜迎接光明,反倒是黑布之上的白色颜料了。所以,本文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和相对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维护正义、扶弱制强,善良互助是一个恒定的风标。只是在白天它融于阳光,但是在夜晚,它又是耀眼的灯塔,完全不融于黑夜。所以英雄的价值观是恒定的,但是在白天与黑夜的感观表现却迥然不同。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