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轴承工业在部分超高端领域仍存在差距,但整体已从“跟跑”转向“并跑”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推荐,来自《科技怪兽:国产轴承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多远?实话实说,我们连前五都进不了》评论区,标题为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添加】

此文存在以偏概全、数据过时、忽视重大突破等问题,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一、“全球排名进不了前五”的片面论断不成立

根据中国轴承工业协会《2024年中国轴承行业年度报告》,2023年中国轴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278亿元,出口额超69亿美元,贸易顺差29.2亿美元,已成为全球轴承销售额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人本集团和万向钱潮已稳居全球前十,洛轴、哈轴在航天、水电等高端领域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二、“材料性能差距30%”的数据严重过时

中信特钢2024年报告显示,其超高纯轴承钢GCr15-XP抗拉强度已达2200~2400兆帕,氧含量控制在4ppm以下。宝武特冶研制的高氮不锈轴承钢通过美国NASA认证,用于波音787起落架系统。

三、“寿命差距40%”的对比缺乏依据

2024年国家质检总局报告显示,人本集团EZO系列轴承额定寿命达4500小时(L10寿命),与日本NTN产品相当。瓦轴集团为海上风电提供的6兆瓦主轴轴承设计寿命突破25年,并出口至欧洲。

四、高端领域已实现自主突破

航空:国产AES100涡扇发动机主轴轴承由洛轴和哈轴联合研制,通过5万小时加速寿命试验(超欧美标准)。

高铁:时速350公里高铁轴承2024年完成装车试验,预计2025年全面国产化。

精密机床:济南二机床重型数控机床轴承100%国产化,出口至美国福特工厂。

五、工艺设备“恶性循环”已被打破

秦川机床研制的YK7326A数控磨齿机达到日本同类水平;天马集团全自动热处理工艺使轴承疲劳寿命提升3倍以上。

中国轴承工业在部分超高端领域仍存在差距,但整体已从“跟跑”转向“并跑”。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所言:“下一步应聚焦可靠性创新,从‘制造大国’迈向‘质量强国’。”客观看待进步与差距,才是理性态度。

参考资料: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2024年行业报告》

中信特钢2024年半年度报告

国家质检总局《新能源汽车轴承可靠性报告》(2024)

中国航发集团AES100发动机进展公告(2024)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