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约谈风波:流量霸权下的酒旅生态困局
携程被约谈了
当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的约谈通知书递到携程面前时,这场围绕OTA行业的争议终于从商家的私下抱怨,走到了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
而一篇《携程被约谈背后:二选一、高佣金与愤怒的商家》的深度报道,更是撕开了携程“行业龙头”光环下的另一面——一边是平台日均超4000万的净利润、超50%的市场份额,一边是酒店商家“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生存困境,这种刺眼的反差,早已不是简单的“企业盈利”问题,而是流量霸权下整个酒旅生态的失衡危机。
携程的“底气”,源于多年前那场近乎“横扫”的行业并购。将同程、去哪儿、艺龙纳入麾下后,它手握超过半数的市场份额,成了酒店商家绕不开的“流量闸门”。对中小酒店而言,入驻携程是获取客源的唯一选择,但这份“依赖”却成了被拿捏的软肋。所谓的“金牌商家”“特牌商家”规则,本质上是变相的“二选一”:想拿流量,就得接受更低的定价;想当“特牌”,就必须从其他平台下架产品。更荒唐的是“调价助手”——这个号称“帮商家提升竞争力”的工具,实则是不打招呼就篡改房价的“霸王插件”,有酒店一天被自动调价5次,关掉后还会偷偷重启,客服一句“审核了也可能再开”,这就有点剥夺商家的定价自主权了。
而最让人唏嘘的,是行业利润分配的极端失衡。2025年二季度,携程单季净利润48亿元,日均盈利超5300万,仅“住宿预订”业务收入就达62亿元;可同期实体酒店呢?北京1613家酒店上半年总利润才5980万,还不够携程一天赚的;更残酷的是佣金压力,基础佣金率已达12%-20%,再加上“金字塔”“云梯”等推流产品的额外支出,这让实体酒店喘不过气。
携程的傲慢,还体现在对监管和商家的双重漠视。面对郑州市监局的约谈、《责令改正通知书》,以及贵州此前针对“二选一”的约谈,携程始终选择沉默,既不回应问题,也未公开整改方案。而商家的投诉更是石沉大海——黑猫平台上,“调价助手未经同意开通”“关了又自动开”的投诉超百条,可平台依旧我行我素。这种态度背后,是对自身垄断地位的盲目自信:它以为没了携程,酒店就没了客源,却忘了京东、阿里、抖音等平台已纷纷布局酒旅,一旦商家找到新的流量出口,这场“流量垄断”的泡沫终将破裂。
央视网的点评一针见血:携程是“拿别人的钱,装自己的大方”。它一边压榨商家利润维持低价形象,吸引消费者;一边用算法操控价格,剥夺商家经营权,最终把矛盾转嫁给酒店和用户——客人订房时看到的低价与到店价不符,酒店为息事宁人只能亏本接单,欢迎果盘从丰盛变“一个烂香蕉”,服务质量持续下滑。可平台忘了,健康的生态需要三方共赢:商家赚不到钱,就没法提升服务;消费者体验差了,就会用脚投票;最后没了商家和用户,平台再高的佣金率也成了空谈。
如今,酒店商家期待的不只是关掉“调价助手”、取消“二选一”,而是整个酒旅行业能回归理性——把定价权还给商家,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让流量不再成为“霸权工具”。毕竟,靠垄断和压榨搭建的商业帝国,再庞大也终将失去根基。任何企业若沉迷于流量霸权,面对的可能就不是约谈,而是巨额罚款,甚至是市场的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