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狂士刘文典,他有资格“骂”鲁迅吗?

文人狂士刘文典,他有资格“骂”鲁迅吗?

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分白丁,不分鸿儒。但是,在鲁迅死后,却有许多人站出来“骂”他,而“骂”的最凶的人物便是刘文典。

此公是何方神圣?其人来头不小。他是现当代文史大师、庄子研究专家,满腹经纶,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多国文字。此公一生狂傲,最崇拜陈寅恪,最瞧不起闻一多。那么,他为何对鲁迅张口就“骂”?

500

其实,他与鲁迅没有过节。他们同为中国近代大儒章太炎的学生,应该说是同门师兄关系。刘文典之前对于鲁迅还是客气的,甚至还算是“十分崇拜”,相比对陈寅恪“十二分崇拜”,仅差二分。

刘文典崇拜鲁迅是从听鲁迅讲课开始。没想到,这位“大师兄”讲课竟然迷倒了小师弟,他一听就听了两个小时,从此就被鲁迅的学识所折服,认为鲁迅对西洋的文学、艺术以及中国所谓的“旧学”研究都是十分精深而渊博。

然而,这位“小师弟”却又因鲁迅在《呐喊》用“曲笔”在烈士的坟头上加了一个花圈细节,心生不满,他认为“鲁迅简直是冷酷了”,就此埋下了反戈鲁迅的伏笔。

1949年7月11日,刘文典应云大文史系的邀请,在学校泽清堂做了一场演讲,题目是《关于鲁迅》。并指出了鲁迅美人脸上的“黑痣”,也就是瑕疵。他罗列了以下“糟点”:

一、鲁迅是一个斗士,但斗士并不一定了不起。

500

二、鲁迅小说所用的典故,譬如引车卖浆一典,翻遍古今的辞典都找不出,也就是说鲁迅用典的不古不文不恰当。

三、鲁迅的小说取材,只专就一个地方的来取,而不取普遍的地方,而尤其只会写他家乡浙江的风景,譬如乌篷船之类。

四、鲁迅小说取材的偏僻只是一部分人懂而多数的人是难懂的。

五、鲁迅他算不得一个思想家,因为他对中国的哲学还没有研究透彻。六、要研究小说就要懂佛理。鲁迅不懂佛学,所以他把中国的小说源流并说不清楚。

七、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了日本盐谷温的一部分著作。

八、鲁迅的私德不好,他和他兄弟周作人就很水火。

九、鲁迅只会作短篇小说,如《红楼梦》那样的长篇小说,敢说他作不出。

十、鲁迅总觉得时时有人在迫害他,根本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他精神病态狂的表现。

十一、鲁迅做小说是陈先生(陈独秀)叫他做的。

500

这位“小师弟”公然对鲁迅“大放厥词”,便捅了马蜂窝,当时,社会各种报刊纷纷登文批判刘文典对鲁迅的大不敬。

云南昆明《观察报》刊登一首诗,嘲讽他:“目空四海”,一心骂倒大文豪,想稳坐泰斗出风头,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蹭鲁迅的名气。

事实上,刘大师确有不敬之词。《关于鲁迅》讲稿,遣词造句上确实有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之嫌,有的语句甚至直接揭了鲁迅的短。正如当时有些报纸所批:“想借此表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达到红起来的目的”。

刘大师对鲁迅还是欠了解,据史料,刘大师对《鲁迅全集》并没有读过,或者说没有全部读完,充其量他只看了一本《呐喊》,所以,颜小四认为,刘大师存在盲人摸象的片面观,而鲁迅本身就是一部煌煌巨著,非穷其毕生精力不能读懂、不能读通。

500

他说鲁迅气量不大,而鲁迅在生前却极为钦佩刘文典的人格。不知鲁迅地下有知,对于这位“小师弟”犯尊作何感慨?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品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正如他所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树敌无数,其中不少都是因现实论战的需要,并非他本人与异己力量有什么个人恩怨,比如像刘文典、苏雪林等文人,但在与这些论战的过程中,难免有触碰误伤,但他对于“怨敌”的态度却是洒脱而无情的:“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500

在鲁迅死后的百年间,依然有许多人试图通过踩踏鲁迅来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声望,他们无非是想通过对鲁迅“一骂成名”,但是,鲁迅是骂不倒的,相反,“攻之越甚,名之越盛”,因为鲁迅精神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刻在了民族的基因里,世代相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