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装备,何以植入全球“绿网”?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100字)
新时代的“绿色引擎”,在德阳启动。
9月16日至18日,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大会期间,集中展出的水电、风电、光伏等十大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清洁能源技术的硬核实力。
全球目光汇聚德阳,这座与世界清洁能源大会三度携手的“重装之都”,也在一次次洗礼中逐渐质变出“新能源装备之城”的模样。

1
德阳智造,展现世界级实力
“地球之肺”不断缩小、“全球最大冰山”消融、石油时代进入倒计时,一系列环境与资源预警如同旧时代的警钟,吹响了清洁能源加速转型的号角。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双碳”战略与制造强国双重驱动下,中国清洁能源转型成效显著。尤其是在装备制造业绿色转型方面,近年来,多种“中国造”产量同比明显增长。
数据上,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这份“绿动能”的脉动——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1/3,成为全球清洁能源产业供应链核心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风电、光伏单机容量和在运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全球领先,全球每10片光伏组件中就有8片产自中国,每10个风电关键零部件中 7 个来自中国。
“全球清洁能源装备看中国!”这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全球市场脚投票的结果。
“中国清洁能源装备看德阳!”在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盛大召开的今天,以这句话来承接全球目光正合时宜。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对于熟悉中国工业版图的人来说,德阳“重装之都”这一身份并不陌生。
上世纪60年代,迎着三线建设的东风,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一系列“国字号”企业相继落户德阳,为这座“农业小县”植入了重装制造基因,并将其托举成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
和蓉城的恬静悠闲截然不同,这座距离成都仅60余公里的小城,以“德阳造”之名承担着国内诸多装备制造任务: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以上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20%的大型船用铸锻件,均出自德阳生产线。
这份“家底”,为德阳攻克清洁能源装备课题,储备了厚重的先天性优势。
据德阳市委书记刘光强介绍,德阳拥有装备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50余个以及世界领先的8万吨模锻极限制造能力;与此同时,德阳发电设备累计产量连续20年居世界第一,其产品更是出口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带一路”沿线重大装备主要供应商。
更有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F级50兆瓦重型燃机、26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多项“国之重器”诞生于此,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核心装备和技术支撑。

“中国清洁能源装备看德阳”的底气,是德阳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的“全副武装”。数据显示,德阳目前聚集产业链的企业有1500余家,共有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省级创新平台150余个。
其中,以国机重装、东方电机、东方风电等为代表的一批链主企业,带动中小配套企业协同成长,为德阳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能。
所谓“链式”发展,即“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可以简单理解为重点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重点产业链带动区域发展。比如,东方汽轮机作为中小型燃气轮机现代产业链链主,通过长协采购、技术共享带动产业链企业升级;东方电机则是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抓手,带动200余家配套商“上云用数”。
截至目前,德阳已建成涵盖风电、水电、核电、气电、火电、太阳能、氢能在内的完整能源装备体系,成为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国家级集群的核心力量。而且,这一“链式生态”仍在持续外溢——以成都、德阳为双核,自贡、宜宾等多市协同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2
德阳智慧,赋能全球“绿网”
更多精彩,详见:(德阳装备,何以植入全球“绿网”?)【《正经社》出品,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等】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