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人性自私论”和“心理利己主义”

“人性自私”真的成立吗?我们经常可以在进行某些问题讨论时听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性是自私的”这种感叹,好像这便是一种人的“内在程序”,无论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归为(或者曲解为)“利己主义”。可既然鲁迅先生说过:“从来如此,便对么。”那么,还是让我们来探寻所谓“人性自私”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是否真的具有所谓的“普世性”。

我们必须知道,物质力量是远大于精神力量的,这是“铁的规律”。吃喝穿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们要探寻一种意识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其经济基础进行剖析。因此,就让我们看看这个神秘的经济基础究竟是怎样让我们的社会意识产生变化的。

我们首先会发现私有制这一司空见惯的社会现实。在私有制这一前提下,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可行性要远大于自己独立生产所有生活资

料。这种人人独立生产自己所擅长的就是“社会分工”。

因而,矛盾由此显现:既然自身无法生产所有所需物品,对社会交换的依赖就成了必然。简单来讲,就是“交换是必然的,不进行交换,人便无法生存”。一般来说,我们都以为是我们在生产商品,支配商品,可实际情况是:在名为商品的轿车里关着它的主人。人们总会(或不得不会)对商品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拜,认为当中具有某种神秘的色彩。这种对商品近乎宗教式的膜拜便是“商品拜物教”,它本质上体现的还是物质资

料对人的一种约束,也证明了人是无法超脱自然,“不获世之滋垢”的。

这种商品拜物教真的存在吗?一定会有人这样质疑,可如果再将这一关系进一步推理论证,我们就会发现:对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的崇拜正是商品拜物教在货币引入交换后的变态,即“拜金主义”。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所谓“人性自私”只不过是在私有制这一前提下产生的,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发展的最高也是最终形态。随着私有

制这一经济基础的解体,建立于此的上层建筑必将轰然倒塌。

以上内容都只是对“人性自私论”所进行的一个简单批驳,下面我们将面对的是更强大的敌人,也就是理论化的、成体系的“自私论”——

心理利己主义。

在进行反驳之前,把握对方的核心观点是有必要且符合常理的。所谓“心理利己主义”,就是在自私论的基础上提取出一个更为完善,同时也是更为反动的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自私利。

乍一看,这似乎很荒谬。如果真是如此,那些英雄们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无私行为就被扣上“自私”的帽子了。可我们刚准备开口反驳,他们就不急不慢地说:“是的是的,看似高尚,其实只不过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 接下来的例子大概就是“林肯救猪”的故事了。在这位“伟大导师”的引领下,他们便高调地宣称自己的观点是此世毫无被缪的绝对真理,是人世间普遍的一种“底层逻辑”。

好一个大获全胜!这时,他们就彻彻底底地暴露出了自己的反动性质:如果那么多舍己为人的英勇行为到最后都被批驳成毫无价值的、“自我满足”的表演,那么,我们就掉入了一个由他们精心打造的犬儒主义思想监狱。这种论调,是在用自己的渺小衡量他人的崇高,用市侩的算盘计量英雄的成败,用庸俗的观点否定历史的进步,是一种完全的反动学说!

那就让我们来揭穿这一思想牢笼的阴谋吧。这种将任何预先条件完全与自私画等号的拙劣技法,本质上是进行一种无趣的同义反复。在这

里,争论不会产生任何结果,有的只能是对方无穷无尽的“预先假设”。这根本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种“宗教”。这些信徒以先知般的姿态向我们下达了絮絮叨叨的判决书,可他们的论证多么的荒唐与可笑,用牙牙学语的儿童才能使用的混乱逻辑来指出他们“信仰”的真理性,这让我们不由得怀疑这群信徒们究竟是在梦中呓语还是在进行一个自以为科学的论证。

这种“人人自私”的观念会有什么恶果呢?首先我们会看到,社会会被这种自私观念彻底地划分为无数的个体,“集体”荡然无存。就让这些信徒们狂欢吧:人与人之间剩下的只有钩心斗角,争权夺利。这便是他们想看到的,一个我们都活在对他人的猜忌中,无法完全信任的社会,底层无产者完全得不到联合。我们却看到那些同样“不可能联合” 的资本家们联合起来一齐地压制底层的反抗。同时,社会被逐渐导向一种存在感缺失,信任感全无的道德虚无主义状态。此时,在底层都沉溺在虚无的幻梦时,上层自然就很容易地可以“逐个击破”,以达到维护现有制度的目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思想和语言都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这群自以为探得世间真理的、“遗世独立”的清高者无疑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了他们的真正思想:否定阶级斗争,用一个“超阶级”的概念来掩饰正在进行的,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矛盾。这种思想是一种彻彻底底的思想毒瘤,它能做的只是让无产者们分裂、“原子化”。更进一步讲,它带来的道德虚无主义与拜金主义“强强联手”,让我们在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呈现一种单调的、乏味的私人利益交换。我们都只能心惊胆战地度过每一天,任何人类自发的高尚行为都被他们污名化,因为他们知道,主子需要的只有利润,而不需要用来麻痹底层的“英雄”!

让我们向这种思想作坚决地斗争吧。用这种思想来看待世界,最终无疑会变成一个冷血且毫无感情的“人”。我们发展的目的始终是服务

于人本身,而不是让人陷入一种道德困境,如此一来,何来发展,何来进步?我们爱的只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附录:在论证逻辑上,大多数人普遍采取一种“不可证伪”的方法来进行反击,可这只是一种静止且形而上学的观点。卡尔·波普尔所阐释的学科“不可证伪性”只是一种用静止观点来看待学科发展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者要坚定地避免这种方法,而应当用自己最强大的武器:唯物辩证法。我们首先要看到,思想不具有独立性,任何思想都是源自一定社会存在的,在目前的阶级社会中,任何思想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阶级性,这个阶级性质才是关键。我们要看到这种

思想“为何说话,为谁说话”,不然就会掉进超阶级的理性王国中,从而牺牲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革命性。虽然我本人很反感引用文言文来阐明道理,可这句古话相当精辟:“听其言,观其行”。我们不能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同时,选择拥抱那些根本不具有现实性的学说,结果在实践上绝对会出大乱子的。唯物辩证法是描述世间物质的普遍运动规律的,否定唯物辩证法,就终将滑向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诡辩论。我们应当多学习理论,用真正科学且具有革命性的观点来解剖旧社会的陈旧机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