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手应该加力量,战士需要加敏捷,真实的冷兵器高手竟和游戏截然相反
在游戏和电影中弓箭手最重要的点数是敏捷,骑士等战士职业需要加力量,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弓弩手和骑士们的点数截然相反,弓弩手才需要加力量,而骑士天赋中敏捷才是关键。
人类发明弓箭等远射武器最大的初衷是“安全第一”,要在尽可能安全的距离上取得更多的战果。弓箭最大的动力来源就是使用者的肌肉力量,谁的力量越大谁就更有更大的杀伤距离,就能更在战斗中保护自己。
在盔甲出现后,弓箭手们就更需要强大的力量射穿敌人的盔甲。同样由于射手们大多在安全距离杀伤敌人,对敏捷方面的需要不大,因此冷兵器时代从来都把能开多大力量的弓作为高手的标志之一。
唐代的射箭高手中李世民和薛仁贵就是典型的力量型猛男,留下了不少佳话。李世民有老爹留下的射箭技术作为精度保证(李渊在一次战斗中用70只箭射杀了70个敌人),更有非人的力量作为远射和穿透力的保证。传说,李世民使用的弓曾就被突厥人捡到,所有突厥勇士都没有拉开,他留下的弓箭甚至成了李唐皇室的传家宝,每逢有外邦使者觐见时,他们都要献宝一样拿出,证明自己是战神的后代。
薛仁贵有快速射箭的绝技,也有一次射穿5层盔甲的传奇战绩。到了宋朝,岳飞初出茅庐时就有挽弓三百宋斤(192公斤),蹶张弩八石(473.6公斤)的惊人成绩,一下子就打破了宋军中记录,综合成绩在两宋三百年中排第一(更不用说他的长枪技术)。也正是因为好射手都是大力士,他们肉搏起来也很猛,不用说薛仁贵、岳飞这样的远射近战都顶级的猛人,一向躲避敌军猛将出战的李世民也有多次在敌军中开无双、砍翻数十人的记录(毕竟是军中最高统帅,他尽量避免和敌人成名高手进行近身肉搏),唐朝的弓弩手、英国的长弓手都在肉搏作战中有不俗的表现。
骑兵对冲是速度、准头和敏捷的对决,那些点满了敏捷天赋的家伙往往是战场上笑到最后的幸运儿。两匹战马以最大速度对冲时有近百公里的时速,这时候任何花哨的技巧都没有意义了,你需要做得就是尽可能地用长矛瞄准敌人,任何一点小的误差都可能造成失败;同时你还要尽可能的闪避敌人的攻击(欧洲骑士和匈奴人还会尽可能的用盾牌遮挡自己)。在隋唐年间的骑兵高手中,尉迟恭堪称闪避第一,他历经多年大战却始终没有伤筋动骨的伤口,是隋唐年间骑兵界的“梅威瑟”(躲避达人,全胜拳王)。和梅威瑟是运动界首富一样,点满了闪避天赋的尉迟恭也是隋唐猛人中人生赢家。他在同李元吉的比武中,三次躲开李元吉的马槊,三次空手夺下,把李元吉打出了心理阴影,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一看到尉迟恭就闪人(但还是难逃一死)。
骑兵对冲玩得就是心跳,因此能在瞬间做出神经反射一样的闪避动作是保命的先决条件,需要惊人的敏捷。而射手们可以在远距离作战,对力量的要求远高于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