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爱心餐的温暖算法,一场无声的营养守护

500

作者|之希

编辑|路子甲

身为长期生活在上海的打工人,我已经很久没吃过10元以下的一顿饭菜。30块钱的拉面,49块钱的麻辣烫,79的日式套餐,这些早已是一二线城市司空见惯的物价标准。

出差到昆明的第二天,我被朋友拉到幸福家园小区,说是可以见识到3块钱一份的营养餐,还有荤素搭配三菜一汤。

和上海的燥热不同,昆明的9月温度已经逐渐凉爽。快到晚餐饭点,不少老人陆陆续续走向这家12号商铺的“食堂”。

食堂不大,却很热闹,而后厨是一位弯着腰,在灶台前忙碌的中年阿姨——朋友说,这里是家公益食堂。13年前,王兰兰开办爱心食堂,她坚持用3元一餐的价格,为失独、孤寡老人端上热腾腾的饭菜。3元在昆明是个入不敷出的亏本价,爱心食堂不过勉力维持。

这里墙面斑驳,桌面老旧,灶台和厨具却是新的,因为有公益团队刚刚来到这里换掉了锈迹斑斑的灶具,也带来了为老人们量身定制的营养品。

一群银发老人们缺乏营养,这是个让人痛心的事实。这些老人身体机能下降,缺少子女照顾。“营养缺乏”这个概念,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让人感到陌生,在这里却是常态。

拥有一个王兰兰是他们的幸运,但是还有无数的他们或是因为年龄或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为自己发声,只能在不被主流大众注意的地方,等着被关心,被看见。

一间小食堂13年的温暖坚守

因为独居、病痛、腿脚不便,吃饭成了晚年生活难题,两只手臂截肢后,住在小区的陈化就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一日三餐,他习惯煮点面条,或是开水泡饭,简单对付两口。

但爱心食堂开业后,和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便成了他一天中最为期待的时刻。每月只需180元,就能吃到各色家常小炒。“逢年过节,还会吃顿大餐。”

这一切的背后,是王兰兰的坚持和守护。每天清晨六点,59岁的王兰兰便早早起床,出门买菜。每天她都会去三四公里外的茨坝,因为那里的菜价比家门口要便宜一两块钱。食堂经费有限,为了杀低一两毛的价格,王兰兰也不惜磨破嘴皮毫厘必争,这才保证了每餐两素一荤一汤的营养标准。

我和王兰兰聊天,她说的大都是柴米油盐的日常,13年了,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但细细想来背后却有着最难的坚持。

对老人们来说,爱心食堂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自己第二个家。从帮腿脚不便的老人跑腿送餐,到代缴水电、陪同就医,王兰兰用琐碎的关怀,让这个不足60平米的小天地,流淌着浓浓的人情味。

500

回忆起来,那是2005年,15岁的女儿病逝。搬入幸福家园小区后,王兰兰发现这里住着许多失独老人。他们生活孤苦,大多只能靠低保金生活。“我失去了女儿,他们失去了儿女,既然如此,我就来做他们的孩子。”创办爱心食堂的想法,便由此萌发。

一顿3元的营养餐,实际成本要6元左右。要解决社区一百多位老人的吃饭问题,她每天要贴补至少600元。爱心食堂属于公益性质,物资、人力、设备都是压力,中途她实在支撑不住时,也曾想到过放弃,但社区不遗余力的支持与老人们困境,让她不舍。

直到一名网友无意间发现了这间食堂,发现了她的故事,拍了视频发布在网络上,王兰兰开始收到大家寄来的各种物资。

很快,诺特兰德公益团队在社区走访中,也注意了到了这间特殊的“食堂”。

团队负责人经过低调的探访和深入了解,立即决定一定要帮助王兰兰,让食堂继续开下去。“我们了解她的不易,更钦佩她的坚守,我们寻找的正是这样的微光!”

几天后,一辆满载物品的公益车驶入小区。

志愿者们全面升级了灶具设备,帮助改善食堂供餐环境,解决王兰兰的燃眉之急。老人上了年纪,面临全方位的机能老化,诺特兰德还送来了老人日常所需的营养品,帮助提升老人的健康水平。

这些年来,类似的困境,王兰兰的爱心食堂不止一次经历过,但每一次都因爱心接力而重获新生。“是无数像诺特兰德这样的公益力量,一直帮助,食堂才能一直运转。”说到这里,王兰兰有点感慨。

500

这里只是偌大城市的一个角落,就有那么多需要帮助和关怀的人。我意识到,对于控制饮食和减肥生活化的城市现代年轻人而言,很难想象还有人缺少基本的营养,但对于不少弱势群体来说,依然面临无法吃好,无法获取足够营养的困境。

而为了改变这个情况,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得到更好的营养,不仅仅有个人还有组织,在一起持续努力着,坚守着。

总有人在完成自己责任的坚持

我很好奇,为什么一个品牌会去关注一个“小小的爱心食堂”?

通过多方了解,我看到了诺特兰德这个品牌在这两年间,还默默帮扶着很多很多个“王兰兰”,他们用一生诠释着善良、爱和奉献。

他们有65岁的“瑶乡妈妈”班爱花。她生活在广西大化群山深处,用24年时间筑起一座爱心家园,一年又一年托举起了2000多名山区孩子的未来。

在大山中,想要盛开繁茂的花,更需要付出额外的关怀。山区条件有限:教室设施不齐全,很多孩子用木板当课桌。为了筹集办学经费,她凌晨4点赶着四轮车翻山收玉米。80斤的她,可以扛起120斤的麻袋,为了每一袋微薄的利润,她也心甘情愿。

500

为了让孩子们每周能多吃上一些肉蛋奶,补充更好的营养,班爱花自己节衣缩食,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要用在孩子们最需要的地方。

在这里,许多孩子身高、体重因为种种原因低于同龄城市儿童,免疫力差,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是我们一直努力想要解决的问题。”班爱花说。

500

2025年2月,诺特兰德携手绿芽基金会、建辉基金会发起了“瑶乡营养普惠公益行动”。为班爱花的孩子们捐赠营养物资,科普健康知识,并在会员商城开辟“公益专区”,让每笔订单的收益都化作养分,滋养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也种下一粒更长久的关于未来的种子。

同样的坚持,还有柏剑的辽宁鞍山培养运动少年的梦想之家,他是鞍山市华育中学的副校长兼体育老师,也是“梦想之家”里200多个孩子的“老爸”。他微抿着双唇,每天都严厉监督着日常12公里的晨跑。为了给孩子们谋一条出路,柏剑培养他们练习长跑,希望能通过体育的优势考上大学。

500

孩子们遵循着“苦行僧”式的训练:凌晨4点30分准时起床,5点开始20公里的晨间拉练,高强度的训练从未间断。

2024年12月,诺特兰德联合壹基金,为柏剑的孩子们送去了营养物资,资助了一系列的体检等等。

以上种种都是从个人到组织,从普通人到社会逐步发展壮大的公益路径 。在大江南北的各个地方,不少弱势群体的营养健康都需要被看到被守护,如何实现这份力量的精准送达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的力量总归有限,从企业到社会都有所行动,才能让涓涓细流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让善意持续。

就像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再微小的烛火,也需无数手掌的围拢,才能长明不熄,汇成星河。个人的善举,唯有在社会的温柔托举下,才能照亮更远的长夜。

“隐形”的营养普惠,一个品牌的长期革命

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一条清晰的公益脉络:从儿童到老人,从特殊群体到灾区群众,诺特兰德作为企业,组织的公益行动围绕着“让更多人吃上好营养”这个品牌核心,通过“物资捐赠+人文关怀+帮扶”等动作解决着实际问题。

这些公益项目都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建立了长期机制。比如班爱花“龙万爱心家园”,营养支持已经持续了半年多,又在会员商城上线“公益专区”,将每一笔订单抽出部分收益作为善款;在幸福家园食堂,灶具更换后计划还会有定期的营养品捐赠........根据诺特兰德的营养普惠一系列工作来看,他们从社区老人们的爱心食堂到卡车司机的营养补给,从“致敬城市建设者”的行动到职业病预防科普讲座,都有涉及。

而当风雨来袭的危急时刻,冲在第一线也被诺特兰德当作职责所在。企业长期设立紧急救灾援助项目,一旦灾情警报拉响,内部的救灾体系立刻开始高速运转。

在西藏日喀则地震的寒夜里,贵州榕江洪灾的湍急水流中,运输的营养物资,这些总是在24小时内就送达灾区。“守护家园是每个人的职责,我们愿意为此尽一份力。”诺特兰德公益志愿者这样说。

500

如何实现营养普惠,让更多人吃上好营养,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一句悬浮的口号,而是一份扎根土壤的长久深耕。

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我们乐于见到的是一个品牌能沉下心来,将商业上的专业能力,转化为一份纯粹的社会善意。这不仅仅是一次公益营销,更像是一次真诚的价值回归:营养的终极目的,是让每一个生命都更有质量。

公益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精准和专业,有时比声势浩大更为重要。这份我们所看见的、具体的善意。

我们希望,这样的行动能被更多人“看见”,也能启发更多的个人与品牌,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因为,当一个品牌选择用它的产品去温暖真实的人时,这份力量,比营销更加深入人心。

夜色降临,王兰兰的厨房会再次归于宁静,志愿者们擦拭完厨具,相约明天的到来;群山环抱的村落里,“班爱花”项目守护的孩童沉入梦乡,等着一点点长大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柏剑梦想之家的马拉松运动员,只待破晓时分的又一次冲锋。

这些平凡欢喜的背后,都有人愿意默默守护。这个时代虽然嘈杂,但是那些善意流淌的声音依然清晰,也需要被看到。

而对于诺特兰德这样的企业来说,这一次次的善举,不是商业的选择,而是使命的必然:因为真正的国民营养担当,是让每个梦想都有能量绽放。而人人都有好营养的目标,也会在不远的未来真正实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