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榨糖季里,北上到广西砍甘蔗的越南人变少了?
小微侃世界
越南的变化真不小,以前叫越南人来广西砍甘蔗,一天才50元人民币,后来涨到100元,又变成150元,预计2025年甘蔗季至少得200元了。十年前根本想不到这个数,但现在广西的农场主觉得挺正常,因为请本地工人差不多也是这个价,就没必要跨境找人了。
2025年第二季度广西平均月薪5546元,日薪不到200元,而甘蔗工一天能挣200元,在体力活里很有竞争力,甘蔗地的工资涨得比广西平均薪资还快呢。
以前广西年轻人宁愿去广东电子厂挣3000元,也不想在地里晒太阳,现在本地就业机会多了,农场主得提高待遇才能留住人,这就是供需关系变了。
越南那边也挺有意思,胡志明市工厂普工月薪大概2500元,按1∶3700的汇率算,一天才挣67元人民币。而且跨境来广西打工,要扣中介费、交通费,还有签证风险,实际到手比广西本地工人少很多。
更重要的是,越南物价涨得没工资快,河内一碗牛肉粉6元,猪肉15元一斤,日常开销只有广西的六成,所以越南工人来广西打工的动力就小多了。
政策调整也给跨境用工来了最后一击。崇左市是中越边境口岸最多的城市,虽然还有境外劳工备案制,但审批比2020年严多了。农场主办跨境用工手续得跑三个部门,要两周时间,还得每人每月交200元管理费。
再看云贵地区的工人,拿身份证就能上岗,不用办跨境手续,请他们更省心。
广西糖业扩张也让用工变化更明显。这几年“桉退蔗进”,清理了104万亩桉树,新的蔗地需要很多劳动力。政府就引导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的劳动力过来,2024年就有8万多云贵工人在广西砍甘蔗。他们能适应山地干活,也愿意包吃包住,比越南工人更合农场主心意。
企业算得更精了,以前请越南工人图便宜,现在知道有隐性成本。越南工人得要翻译,饮食得准备米粉、鱼露,工资还得用越南盾结算,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实际成本比账面工资高20%。云贵工人语言通,还能自带农具,有的全家都来,效率比越南工人高多了。
东南亚用工市场的变化也有影响。泰国工厂给本地工人月薪3000元,印尼中爪哇工人月薪只要1500元,不少本来想去广西的越南劳动力就被吸引过去了。而且越南国内制造业发展起来了,边境有了电子厂、纺织厂,年轻人宁愿在家门口挣2000元,也不想背井离乡来广西砍甘蔗。
广西也在想办法减少对人工的依赖。隆安的甘蔗基地用北斗定位、无人机植保,一个人能管3000亩地,人工成本降了八成。不过坡地还没法机械化,六成的地还得人工砍收,这就得靠云贵劳动力来补缺口。
有意思的是,工资涨了,甘蔗种植反而更规范了。以前按亩算工钱,工人容易偷懒,现在按重量算,200元一天得砍够2吨。云贵工人一起干活,互相较劲,平均每人每天能多砍300公斤,农场主工钱花多了,产量却提高了。
政策红利也帮农场主省了点成本。种甘蔗有很多补贴,农资、种苗、机耕都能补,一亩地能拿1200元补贴。这些钱用来发工资,农场主也就接受200元的日薪了。制糖企业还帮忙出桉树清理费,鼓励多种甘蔗,形成了“补贴—扩种—用工增加”的良性循环。
现在边境口岸的跨境劳务中介少了一半,以前热闹的招工点都改成农资商店了。偶尔有越南人来问工作,一听200元日薪还得自己解决食宿,大多就走了。云贵来的工人倒是越来越多,他们在甘蔗地附近租房子,有的还把家人接过来,形成了新的务工社区。
这种变化就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越南工资和物价一起涨,广西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调整消化了用工成本,跨境劳务就没那么划算了。200元日薪,既是对体力劳动价值的重新认识,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几年,机械化越来越普及,甘蔗地用工需求会慢慢减少,但至少现在,云贵工人正接了越南工人的活儿,在广西干活挣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