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牢风险意识与底线思维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末梢神经,既是风险感知的第一触点,也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前沿阵地。基层党建作为贯穿基层工作的红线,在培育风险意识、筑牢底线防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风险治理深度融入基层党建,方能织密国家安全之网,夯实社会稳定的根基。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风险识别的认知底线。风险防范,意识先行。一些重大风险事件的酿成,往往始于思想上的麻痹与侥幸。基层党组织肩负着教育党员、引导群众的重要职责,必须成为风险教育的“宣传队”和“播种机”。通过常态化主题教育、组织生活会议、典型案例剖析等形式,深刻阐释“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的巨大危害,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克服承平日久形成的思维定势,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见叶知秋的敏锐。只有当“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内化为基层工作者的本能反应,才能实现风险隐患的早发现、早预警,牢牢掌握风险防控的主动权。
完善组织机制,筑牢风险应对的制度底线。识别风险是前提,有效应对是关键。松散的组织和滞后的机制无法承受风险冲击的考验。必须将强化组织力作为抵御风险的硬核保障。一方面,要优化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基层党组织在风险情境下的领导核心地位与权责边界,确保指令畅通、行动迅速;另一方面,要完善网格化管理,将风险排查责任落实到人、精确到点,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测网络。同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党建联动机制,通过组织共建、信息共享、行动协同,凝聚起应对复合型风险的强大合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风险治理效能。
夯实群众基础,筑牢风险联防的民心底线。人民是抵御风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任何风险的最终承受者是群众,而其防范也必然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基层党组织植根于人民,是凝聚群众、组织群众的最直接纽带。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下的群众路线,创新风险沟通机制,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政策、说明风险、传授技能;搭建群众参与平台,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应急队伍,鼓励群众成为风险信息的“瞭望员”和险情初期的“第一响应人”。从而构建起“党组织领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风险联防联控人民防线,将基层社会打造成为能够有效抵御各类风浪的坚强堡垒。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必须具备的战略素养。通过思想淬炼、机制创新和群众动员,基层党建必将为防范化解风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宁波市海曙区江厦街道 黄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