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都来了,绿皮火车为什么还没被淘汰?
说起高铁,确实是够快!就说从南宁到广州吧,以前坐绿皮火车,晃晃悠悠得十几个小时,车厢里烟雾缭绕,大家挤在一块,一路颠簸着熬时间。现在坐动车,两三个小时就到了,座椅宽敞还能充电,喝顿早茶的功夫,人就从广西地界跑到广东地界了。高铁这效率,,商务出差、全家旅游,选高铁准能把时间掰出花儿来。再看绿皮火车,速度慢不说,车厢里有时候挤得跟春运似的,夏天没空调的时候,电扇吱呀转着,汗味儿混着泡面味儿,那叫一个热闹。设施也旧旧的,座位硬邦邦的,跟高铁的舒适没法比。按说有了高铁这么方便的选择,绿皮火车早该退出舞台了吧?可现实是,绿皮火车还在跑,坐的人也不少。这到底是为啥呢?
先说说花钱这事,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松承担高铁票价的。其实我们看一下票价就不难发现,比如从四川到上海打工,绿皮火车硬座票价可能两百多够了,高铁得六百多。
这省下的四百块,做父母的可以给孩子买一学期的课外书,给家里老人添件新棉袄了。所以很多贫困乡村的打工人,宁愿在绿皮火车上熬个三十多个小时,也会选它。还有学生群体,寒暑假回家,绿皮火车的学生票折扣力度大,也是他们的心头好。还有那些偏远的地方,比如云南山里的小县城,高铁根本到不了。绿皮火车就是当地人跟外面世界联系的“纽带”。山里的阿婆背着一筐新鲜的菌子,坐绿皮火车到县城去卖,换了钱给孙子买奶粉;外面的医生坐绿皮火车进山,给山里的老人看病。
要是没了它,当地人想出个门、做点买卖、看个病都难。就像大凉山的那些绿皮慢火车,票价只要几块钱,沿途几十个小站都停,老乡们靠着它运牲口、卖山货,它就是山里的“致富车”。你再看绿皮火车的“本事”,它不光能拉人,还能拉货。很多在乡镇上开了小杂货店,进点货全靠绿皮火车。有时候是几箱方便面,有时候是一捆捆的卫生纸,绿皮火车的货运车厢虽然不大,但胜在方便,直接把货拉到镇上车站,再拉个板车就取了。
这对小商贩或者个人来说,特别实用。高铁可不管这事儿,它就管拉人,追求快,货运这块绿皮火车能帮不少忙。还有些农民,种的蔬菜水果要运到城里,量不多,走绿皮火车既实惠又方便。当然,绿皮火车也有它的“味道”。对于一些人来说,坐绿皮火车是种回忆。现在60后70后的人们,年轻的时候大多去外地打工,每年春节都坐绿皮火车回家,那哐当哐当的声音,就是乡愁的一部分。
现在虽然上了年纪,他们偶尔还会特意去坐一趟绿皮火车,看着窗外慢慢移动的田野、村庄,和旁边不认识的人聊聊天,说说过去的故事,这种慢悠悠的出行方式,能让人暂时抛开快节奏的生活,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还有些年轻人,专门打卡绿皮火车,就为了感受那份复古的情怀。这么一看,绿皮火车虽然没高铁快、没高铁舒服,但它满足了不少人的实际需求,还覆盖了高铁到不了的地方,甚至能拉货,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它就像铁路运输里的“老伙伴”,和高铁互相补充,少了它,咱们的铁路运输就不那么周全了。所以啊,只要还有人需要它,绿皮火车就会一直开下去,在新时代里继续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