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日塘秦刻石被确认是件大喜事!核心证据三条,专家们要反思
在学术界引起三个来月广泛争论的“青海扎陵湖昆仑秦篆石刻”,9月15日被国家文物局发布会确认为“真迹”,并正式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此消息昨日迅速传遍学术界。
桑干学派认为,无论之前论战中持什么样的学术态度,曾经言辞多么激烈,都应为此而感到高兴。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学术面子,而固执己见!从善如流才是正确的学术态度。
整个事件的过程中, 桑干学派实际倾向于此石刻为真迹的判断,因此我们并没有持续参与这场长达数月的激烈论战。只是在事件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要慎重判断此刻石为假,而要从现代物理化学等科学鉴定上来作出硬证明,且我们这个时代条件是具备的。
参见桑干学派6月14日文章:
从6月14日到9月15日,整整3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已经拿到了科学鉴定后的结果。而不是仅仅根据个人局限性的文史、文字和篆刻知识,就不负责任地称其“一眼假”。
珍贵的先秦上古原生“文物”那是不可再生的,其两千多年风风雨雨都过来了,如果是因为现代人类知识分子的傲慢、偏见、轻狂,而被现代人斥之为“假”而轻易毁掉,那才是最为令人痛心的事!这也是我们最为担心的!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确认为“真迹”后,论战的反方,仍有大量不服的,甚至主张学术结果难道是权力可以认可的吗?指责鉴定报告呢?
学术结果,肯定不是官大官小可以规定的,但是科学可以!
严密的物理化学生物科学鉴定报告,可以帮助人类度过一些无谓的争吵阶段。
许多时候,真理不是越辩越明,只有有了科学的硬证据,才可以!
从官方而言,得出“真迹”结论也是慎重的,其依据是最近几个月内,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完成的《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报告》。
据悉,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调查总体结论与专家论证意见;二是高清采集、凿刻工艺、赋存环境以及刻石岩体岩性与风化特征;三是刻石田野调查、铭文识读、文献梳理和地望考证、价值分析,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刻石进行论证。近期,将在学术刊物发表。大家可以详细观之。
但有关消息灵通媒体,还是透露了一些重要细节。
报告将“尕日塘秦刻石”全文认定为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鉴定刻石基础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科学依据:
技术手段 成果 目的
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 正射影像图、高清数字线图、高清电子拓片和高清渲染图 微痕采集,超过最锐利的人眼
刻石本体检测分析 获取刻石刻痕特征、刻石岩性基本物理性质、刻石风化程度和刻石保存状况数据 判断古刻还是今刻,最为核心重要之处
刻石赋存环境分析 地理地貌、地层岩性、气候环境等 有利于保存的环境条件佐证
我们认为,这些证据中,最为关键的有三条:
(1)自动矿物电镜,针对表面风化次生矿物(绿泥石、伊利石等)检测,发现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确认表面刻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风化作用,排除了现代新刻的可能。
(2)便携式荧光光谱仪,对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进行金属元素检测,未检出钨、钴等现代合金工具钢等金属元素。从而排除了现代钻头等工具钢所为。
(3)岩石磨蚀伺服试验仪,测试刻石石质的耐磨性磨蚀指数(CIA值)为3.7,属于高磨蚀性岩石,支持其能长久保存到今天的可能性。
CIA值1.5-3之间,表明岩石耐磨性低;
CIA值3-4之间,表明岩石耐磨性中等;
CIA值4-6之间,表明岩石耐磨性高;
CIA值6以上,表明岩石耐磨性很高;
尕日塘秦刻石的石质耐磨性,属于中等偏高的岩石体。
小结
尕日塘秦刻石被确认是件大喜事!参加论战专家们,要反思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回归理性分析才是追究学问的正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