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昙花一现的繁荣-当石油财富耗尽时,沙特会怎么样?
沙特最晚在未来十五年后就会变穷,而且可能连吃饱肚子都会有问题。
它因为发现石油而繁荣,也将因为未来石油财富的减少而衰败。
沙特的经济极其依赖石油。
目前,沙特政府收入的 60%到70% 直接来自石油行业。石油出口占其总出口的70%到80%。而事实上它对石油的依赖比财政数据还要严重。它依靠卖石油的钱去海外买粮食。它以石油作为能源,来进行海水淡化,作为工农业、生活用水。
因此,如果没有石油,沙特将没钱没粮没水。
根据国际能源署、石油公司如英国石油、欧佩克等能源机构的预测,全球石油消费量峰值将在2030年到2040年间出现。但幸运的是这个峰值不会快速跌落,而是呈现为缓慢向下的趋势。
但不管怎么样,全球石油消费量在未来不久就会下降。
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财政收入的减少,财政盈余快速减少,甚至可能出现财政赤字。
当全球石油消费量减少,产油国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将会出现残酷的竞争。
沙特确实拥有世界上最低的石油开采成本,每桶不到10美元。它可以通过降价来和美国页岩油、北欧的深海石油、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这些高成本生产者争夺市场份额。
但是这种竞争会导致油价长期维持中低水平。沙特的石油销售收入还是会大幅减少。
但沙特为了安抚国民,在能源、住房、工作等上面有大量的补贴。如果削减这些刚性支出,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沙特政府当然对石油消费减少会出现的风险很清楚,为此提出了“沙特愿景2030”。核心目标就是要减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
我分析产业转型带来的财政收入还是不如之前卖石油的收入。
它的产业转型涉及以下领域:
第一,发展石油炼化,生产塑料、精细化工产品。发展太阳能、风能,用太阳能、风能制氢。
第二,挖矿。
沙特有金、铜、磷酸盐、铝土矿、铁矿。这里面最有竞争力的是磷酸盐。目前沙特在波斯湾沿岸建立有磷酸盐加工项目。将内陆的磷酸盐开采后,通过专线铁路运输1200公里,到海边加工成磷酸二铵、氮磷钾复合肥。这样可以推高磷酸盐的附加值。
第三就是发展旅游业和娱乐业。
第四就是利用其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地理位置,发展物流。
让沙特成为航空、海运枢纽。
沙特主要港口分布
第五就是发展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项目。
这里面说得很热闹,但很多是沙特根本做不了的。而且也无法吸纳大量就业,没有卖石油那么赚钱。
例如发展石油炼化和太阳能这些可再生能源。它的制造业水平很一般,能拼得过东亚、西欧、北美的这些制造业强国?太阳能风能发电,发的电卖给谁去?
至于挖矿,以它最有竞争力的磷酸盐开采来说,带来的收入远不如卖石油。
石油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商品市场之一,全球石油市场的年价值高达3万亿美元左右。
但磷酸盐/化肥的市场规模要小得多。全球化肥市场的年价值在2000到2500亿美元左右,而其中的磷酸盐肥料部分就更少了。
至于发展旅游业,谁愿意来干热的沙漠看沙子?
发展物流,它的地理位置也没有埃及、新加坡这些位于世界咽喉地带的国家好。
至于发展人工智能,我只能笑而不语。
因此,沙特搞的产业转型根本无法带来和卖石油那么高的收入。
因此,在未来10到15年后,沙特想维持现有财政盈余很难。它很可能要动用外汇来填补赤字。
显然这是在吃老本。但更严重的是它吃饭的问题更难解决。
沙特是一个气候极端干旱不适于发展农业的国家。 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有些内陆地区甚至多年滴雨不下。这导致沙特是一个无流国,也就是国内没有常年河流。
沙特80%的食品消费依赖进口,是全球主要的小麦进口国之一。
它在大规模开采石油之前,是个非常贫穷的国家。经济结构主要依靠在绿洲种椰枣、小麦、大麦。人口大部分在放牧,饲养骆驼、山羊和绵羊,逐水草而居。然后就是因为拥有麦加、麦地那这两个宗教圣地,可以得到一份很不稳定的朝觐收入。
1933年,沙特的财政因朝觐收入锐减而陷入极度困境。沙特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迫切需要新的收入来源。
1933年5月,沙特政府与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签署了一项石油特许权协议。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支付了5万英镑黄金,并提供贷款和开采后每吨石油的特许权使用费,换取了长达60年的勘探开采权。随后,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成立了子公司加州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来运营该项目,这就是未来巨头阿美石油公司的前身。
沙特阿美公司
当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地质学家和工人来到沙特时,沙特政府因财政窘迫,甚至无法预付他们的差旅费和初期勘探费用。他最初用朝觐收入带来的椰枣和骆驼来支付部分费用,后来才用美国公司提供的黄金贷款渡过难关。
这可见沙特在大规模开采石油前,完全是一个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穷国。
1938年沙特发现了石油。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开采石油。
沙特,坐在油海上的国家
从此之后,沙特便以土豪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石油财富也让沙特的人口快速增长。
1960年,沙特的人口只有410万。2024年,沙特的人口为1800万至1900万。它的人口增长了接近4倍。再加上外籍劳动及其家属,在沙特居住的人口约3250万。
要养活这么多人口,显然需要大量的粮食。
沙特一开始也主要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但后面出现了三个大事件,让沙特一度靠开采深层地下水在沙海大规模种田。
首先是1972年苏联粮食大抢购。
1972年,苏联遭遇严重歉收,偷偷向美国大规模购买小麦和玉米。结果几乎买空了美国的粮食储备,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在1973年飞速上涨。
其二是1973年石油禁运。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突然进攻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取得优势,但在美国大规模紧急军事援助下,以色列迅速扭转战局。
面对军事上的失利,阿拉伯国家决定使用它们最强大的经济武器石油,来对以色列和西方支持者尤其是美国施加压力。他们的手段是石油限产和提价,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沙特在这次石油禁运中,挣得盆满钵满。
其三是1980年美国对苏联实行粮食禁运。
1979年12月24日晚,苏联利用大型运输机向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机场空投大批军队和装备,并在12月27日发动“风暴-333”行动,进攻并占领了阿明宫(总统府),打死了当时阿富汗的领导人哈菲佐拉·阿明。
这次入侵是长达十年的苏联-阿富汗战争的开始。
1980年1月4日,美国总统卡特宣布对苏联实行粮食禁运。
这三个事件,尤其是美国对苏联搞的粮食禁运,让粮食无法自给的沙特很不安。正好沙特也有钱了,所以开始在沙海大规模种田,想实现粮食自给。
沙特在进行石油勘探的时候,发现原来在地下有很丰富的深层地下水。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国土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但绝大部分深层地下水是不可再生的化石水。它们形成于数万乃至一百万年前的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开采了就很难靠雨水自然补给。
沙特政府实行补贴和高价收购的措施来鼓励农民种粮。
农民可以免费获得土地,只要他们能成功开垦并种植。政府给农民抽水提供低价柴油和电力。
政府为中心支轴灌溉系统的进口和安装提供补贴。它是实行灌溉的核心设备,很高效但是很耗水。先从地下1000米以上的深处打井,抽取地下水。然后该设备围绕井口转着圈灌溉。一个标准的中心支轴系统灌溉的圆形农田直径可达1公里。
如果从高空看,沙特地面上就是密密麻麻的圆盘。
从空中俯瞰农田
沙特政府以每吨800到1000美元的高价向农民收购小麦。而当时国际市场价格只有每吨200美元左右。
从1980年之后,沙特的小麦产量开始高速增长。
沙特焦夫省北部农业开垦变化图
1984年实现小麦自给自足。1992年,沙特居然还成了全球第六大小麦出口国,被称为沙漠奇迹。
但这个沙漠奇迹是以透支不可再生的地下水资源为代价的。
2012年,沙特已经消耗了其深层地下水储量的80%。
而且在热带地区,由于蒸发强烈,灌溉的地下水含有的盐分被留在土壤表面,又带来了盐碱化的问题。
此外,沙特政府是在花巨资赔本买农民种植的粮食。
这么长期下去,沙特政府也受不了了。
2016年,沙特正式停止了长达数十年的国内商品小麦生产。
那么沙特当时在哪里种植小麦?
它的核心产区是首都利雅得北部哈伊勒、盖西姆地区的广袤沙漠。现在沙漠中剩下的无数锈蚀的中心支轴灌溉系统的残骸和逐渐被风沙重新吞噬的圆形痕迹,成了沙特曾经在沙海种田的无言见证。
但是沙特虽然不再种植小麦了,但是它的蔬菜、水果、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场仍然需要大量用水。
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的80%至85%,其中近80%至90%来自地下水。因为目前的海水淡化水很贵,当前的农业根本用不起。
按照这种趋势,沙特部分含水层可能在未来20到30年内会因抽水成本过高或水质无法使用,到时候将无地下水可用。
但在水资源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沙特的用水还非常浪费。
目前仍然有35%的耕地用着灌溉效率很低的漫灌。
世界人均日用水量为110到150升。但在2010年以前,沙特利雅得等城市日用水量曾高达265升。但是这里居然还存在喷泉、泳池这些耗水量巨大的设施。当前2023年人均日用水量已降至约202升,还有节省的空间。
看到本土实在无力解决粮食自给,沙特为了粮食安全,开始采取海外屯粮的计划。
这个计划主要通过沙特阿拉伯国家农业发展公司、沙特公共投资基金这两大实体来执行。
投资方式是:通过投资或全资收购世界上粮食生产潜力较大国家的谷物公司或者与粮食出口国成立合资企业。
目标对象是要么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巴西、阿根廷,要么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苏丹、哈萨克斯坦。
但说到底,这些还是用卖石油的钱来支撑这个计划。没有钱,这个计划也就执行不下去了。
而如果沙特想重新种粮食,只有一个办法,尽快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
目前沙特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水生产国。海水淡化水是沙特工业用水绝对的主力水源。饮用水也有60%至70%来自海水淡化水。
但目前海水淡化厂使用的是依靠烧油或天然气的多级闪蒸技术。每立方米淡水成本为2.3 美元,相当于地下水成本的23倍。
沙特干旱少雨的气候也有利发展太阳能。目前沙特正在尝试依靠太阳能配合更节能的反渗透技术,来降低海水淡化成本。
2023年中国电建EPC总承包的沙特阿拉伯朱拜勒3A海水淡化项目正式投运,可满足300万人饮水需要
通过大规模推广太阳能海水淡化,成本有望比传统化石燃料淡化降低至少40%至60%。远期的目标是将成本控制在每立方米0.3至0.5美元以下。
但和地下水每立方米0.1美元的成本相比,用海水淡化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并没有竞争力。
因此,即便沙特海水淡化技术成功,沙特想发展出大规模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也是不可能的。它的生活水平下降是必然的。
而且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沙特的气候正变得越来越炎热干燥,干旱会更严重。但偶尔的降雨却更猛烈、更具破坏性。在很短时间产生的暴雨,会导致洪水泛滥,而无法有效补充地下水。
而从历史角度看,沙特这里本来就是一块很贫瘠的土地。只是因为地底的石油而暴富。这一切也不到70年。伴随着石油的开采,人口急剧增长,它宝贵的地下水也快被采光了。
当石油的财富耗尽时,它就回到没有发现石油之前原来默默无闻的状态。曾经的繁荣就如同沙漠中的沙粒一样,随风飘散,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