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是大城市的最后一道政策藩篱,对有些人而言也是最后一道心理屏障

【本文由“西北王”推荐,来自《为什么总有一大群“外地乡窝宁”心心念念不断针对上海话、上海人?莫名其妙》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1、上海话是中国众多方言中的一种,没什么特别。

2、重点说一下为什么总有一大群“外地乡窝宁”心心念念不断针对上海话、上海人?

答案其实就在“外地乡窝宁”这几个字中。直白一点说,有些上海人自傲又自卑,才会觉得“外地乡窝宁”心心念念不断针对上海话、上海人。

现在的“上海人”(身份证号码310开头)实际上大多数是移民的后代,“原住民”(在上海定居3代及以上)的比例不高。这个不用争辩。1949年上海市人口约500万。

上海人的“优越感”或者说“傲慢”从何而来?

首先,上海是近现代中国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是璀璨的“东方明珠”。新中国的轻工产品大部分出自上海。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功不可没。

其次,上海人才荟萃,向全国输送了大量人才。西安交大、西安缝纫机厂几乎是整体从上海搬迁过去的。内地的“三线企业”里有不少上海人。

最后,上海受到现代商业文化的熏染,上海人做事讲规矩、守信用、务实。

有了这样的资本,不“骄傲”都难。

但是,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不会有现在的上海。

解放后,为了保证上海的副食品供应,国家将江苏的10个县划入上海,又在江浙皖3省划拨10几块“飞地”给上海。

上海作为直辖市,几十年来持续获得了国家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户籍政策极大地保护了上海居民的利益。

在经济落后的年代,上海“一枝独秀”,傲视群雄,但现在各地你追我赶,上海也有了危机感。上海周边的苏南经济带、杭甬温经济带生机勃勃、熠熠生辉。普通地级市苏州在制造业领域与上海已经难分伯仲。

户籍是大城市的最后一道政策藩篱,对有些人而言也是最后一道心理屏障。当户籍限制消失,上海人与外地人的身份标记便不再突出,310不过是几个数字而已。

上海会越来越好,国家也会越来越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