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唐卡的使者:德亚院长的艺术传承与文明互鉴之路

文/王好凤

又一次见到德亚(Daya prasad joshi),我几乎确信他是某种意义上的使者——缘于他身后那些神秘而瑰丽的唐卡,也缘于他始终如一的微笑和清澈的眼神。尼泊尔唐卡艺术画院(Traditional Thanka Painting School)的这位院长,是我朋友迪雅女士的先生,而传播唐卡文化是他矢志不渝的使命。

500

“德亚眼神自然、纯净。”2017年3月,他给前去采访的中国新闻社记者留下如是印象。彼时,德亚从千里之外的尼泊尔带来100多幅唐卡,在中国的呼和浩特展出。“来中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传播唐卡文化。”他说,相信会有更多人喜欢唐卡,尤其是尼泊尔唐卡。内蒙古只是德亚众多中国推广之旅的其中一站。这项工作,德亚从那以后又持续了8年,直至今日。

2012年,德亚从喜马拉雅山南麓一路向北,首次踏上中国大地。此后,作为洋女婿,德亚找到了第二故乡。距离今天最近一次回到中国是两个月前,德亚于7月13日在北京举办了题为“梵境绘世”的尼泊尔唐卡高端艺术鉴赏会。其间,德亚向与会者介绍了唐卡的起源,以及唐卡制作的整个过程。

500

德亚认为,尼泊尔的造像量度、印度的色彩哲学、中国西藏本土审美与汉地的水墨意境,在唐卡的方寸之间碰撞融合,最终凝练成兼具地域特色与跨文化基因的艺术典范。因而,对尼泊尔唐卡艺术的传播,事实上是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鉴。

9月13日,德亚携夫人再次在北京举办“中隐会世界非遗瑰宝之尼泊尔唐卡赏鉴会”,亲述唐卡源流并分享鉴赏知识。从题材选择到线条构成,从天然颜料到精确度量,这是对卓绝工艺沉浸式赏鉴的一场雅集。德亚现场展示了多幅高端精品唐卡,令与会者赞叹不已!当日,在北京朝阳区润泽御府接待中心的赏鉴会现场,我开启了与德亚的这场对话。500

德亚院长您好,很高兴再次相见。请向新朋友们简要介绍自己,并分享您与唐卡艺术结缘的经历。

德亚:我出身于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我们在尼泊尔创办Traditional Thanka Painting School已有35年。我自幼深受唐卡艺术的熏陶——我的祖父不仅大量收藏唐卡,还长期致力于唐艺术的整理与推广。耳濡目染之下,我逐渐萌生对这门艺术的热爱,毕业后便加入家族的唐卡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学院的运营与推广中。出于对艺术的挚爱,我也曾花费数年业余时间研习唐卡绘制。

500

您与唐卡结缘多年,能否分享一段最触动您的创作或传承故事?

德亚:在多年沉浸于唐卡艺术的历程中,我深深钦佩艺术家的执着与付出。他们每日静坐七至十二小时,潜心创作每一幅作品。亲眼见证他们以极大耐心完成这些精美艺术的过程,令我深受感动,也坚定了我参与推广唐艺术的决心——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传播这一文化,推动其走向国际。

500

本次沙龙中,哪一幅作品最能代表“纽瓦丽唐卡古老技艺”?哪些细节体现其传统特征?

德亚:每幅唐卡皆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很难说某一幅“最出色”。但目前唐卡传统正处于演变之中。我们展出了一幅典型风格的作品,它仿制自12世纪的一幅古作,名为《Omegasida》,可视为纽瓦丽古典风格的典型代表。

500

您如何看待尼泊尔唐卡艺术在国际领域的发展?它如何在跨文化对话中发挥作用?

德亚:唐卡是尼泊尔一项极为古老的艺术,相传起源于释迦牟尼时代。我们一直努力将其推广至更广泛的国际受众。如今,不少博物馆将唐卡与现代艺术共同展出,我们也受邀赴多国举办展览,推动艺术家参与国际交流。唐卡艺术与现代艺术并行展示,成为一种文化对话的媒介。未来,我们希望带动更多新一代艺术家共同推动唐卡与国际现代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500

当下年轻人接触艺术的途径日益多元,应如何增强唐卡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德亚:我们正致力于推动唐卡与现代艺术协同发展。如今唐卡逐渐赢得全球关注,也涌现出更多收藏者。因此,我们将继续强化唐卡的专业性教育,欢迎更多人来到我院学习。期待未来能培养更多该领域的专业人才,使他们以更专业的方式延续唐卡艺术,并以此开拓更广阔的人生前景。

500

【结语】

从加德满都到北京,德亚家族以35年的坚守,将纽瓦丽唐卡的艺术火种传向世界。这不仅传承着一门古老技艺,更搭建起文明互鉴的桥梁。在唐卡的绚丽色彩与精密仪轨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多元文明的融合,更是一位艺术传播者跨越文化与时代的真挚初心。愿这条唐卡之路,继续连接更多热爱传统的心灵,照亮更多面向未来的对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