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观察|印度“东进”:在复杂地缘局势中犹豫不决

500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

自8月6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印度商品在原关税25%的基础上新征25%关税以来,印美双边关系迅速降温。当前,印度国内反美情绪升温,抵制美货的声音此起彼伏。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到,当前美印关系在“合作与博弈”间摇摆,双方高层互访取消、联大外交降级,凸显信任裂痕。印度“东进”战略借机升级,通过上合组织强化与中俄合作,同时在南海与越南深化防务,试图以多边平衡对冲美国压力。然而,印度对美军售依赖、经济互补性及“印太战略”需求,又使其难以脱钩。美印关系正陷入“斗而不破”的僵局,印度“东进”的模糊战略或成其维持大国博弈空间的关键筹码。

美印关系将如何发展?今天,走出去智库 (CGGT) 刊发兰德公司文章“India's Indecisive Turn East”的重点内容,供关注印度地缘政治的读者参阅。

要点

1、美国长期以来将印度视为其在印太地区制衡中国的重要伙伴,但随着印度在经济和外交上逐渐展现自主性,美国开始担忧印度脱离其掌控。

2、印度寻求海外支持受挫,反映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有限。尽管印度是人口大国且经济有一定发展,但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位置,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3、在美国压力下,印度发出向中国倾斜的信号,但与中国进行政治重组的前景充满矛盾。

正文

9月3日,兰德公司发布文章“India's Indecisive Turn East”认为,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印度正经历着外交政策的重大考验。长期以来,印度与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然而美国近期对印度征收高额关税的举措,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促使印度发出向中国倾斜的惊人信号。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反映出印度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的迷茫与挣扎,以及其试图寻找新外交平衡点的艰难探索。

该文作者拉菲克·多萨尼(Rafiq Dossani)是兰德公司高级经济学家,兼任兰德公共政策学院政策分析教授。此前,多萨尼曾任斯坦福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和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致力于研究亚洲发展与安全、贸易和科技议题。近期研究项目包括亚太事务中的中等强国、美印关系、中国大战略、南亚和中亚东西走廊以及中美二轨外交等。

美印关系:信任破裂与利益纠葛

多萨尼在文中表示,过去二十多年,美印关系看似紧密,实则充满不平等。印度一直努力迎合美国利益,试图换取平等与尊重。特朗普谴责金砖国家创建替代货币时,印度迅速划清界限;特朗普批评印度对哈雷摩托征收高额关税,印度几周内就降低了关税;特朗普威胁报复针对美国科技公司的国家,印度随即取消数字服务税“谷歌税”。印度以为这些举动能换来美国的信任与回报,如预期中的优惠贸易协议。然而,美国7月初承诺的关税协议在7月31日化为泡影,印度不仅被征收25%的关税,接着又因购买俄罗斯石油被处以该进口额25%的罚款。

美国的这一系列举措,让印度深感背叛。印度为购买俄罗斯石油辩解,称援引拜登时代美国鼓励“稳定全球能源市场”的说法,却被华盛顿斥为牟取暴利。从印度国内角度看,其每年平均进口500亿美元的俄罗斯原油,仅占世界石油贸易的3%,对稳定全球油价作用有限。而且,美国官员还指控印度将折扣后的俄罗斯原油转口出口,尽管印度否认,但出口数据确实引发质疑。自2022年以来,印度年度石油出口额从2018年和2019年的约400亿美元翻一番至约800亿美元,同时国内石油价格上涨,表明从俄罗斯进口更多石油并未有效改善印度能源安全。

美印在贸易问题上的矛盾,本质上是美国对印度战略定位的调整与印度自身利益诉求的冲突。美国长期以来将印度视为其在印太地区制衡中国的重要伙伴,但随着印度在经济和外交上逐渐展现自主性,美国开始担忧印度脱离其掌控。对印度征收高额关税,一方面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印度的一种敲打,试图迫使印度在更多问题上服从美国意志。

印度寻求海外支持:孤立无援的困境

多萨尼认为,面对美国的关税打击,印度试图寻求海外支持,却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日本和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虽原则上批评歧视性关税,但避免直接支持印度,显然不愿因印度而得罪美国。东南亚伙伴则保持沉默,担心激怒华盛顿。这种局面让印度意识到,在国际政治中,盟友关系并非牢不可破,各国都以自身利益为首要考量。

相比之下,中国和俄罗斯在上合组织峰会上谴责了美国对印度的关税政策。这一立场虽得到印度部分认可,但也加剧了美国对印度未来走向的担忧。

印度寻求海外支持受挫,反映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有限。尽管印度是人口大国且经济有一定发展,但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位置,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印度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凭借自身实力改变国际规则和秩序。

美印防务关系:表面的稳定与内在的隐患

多萨尼强调,尽管美印在贸易领域矛盾重重,但两国防务关系却持续发展。情报共享、联合训练和军事演习等方面的合作仍在继续,印度仍是美国国防装备的潜在长期大买家。8月底,即使在关税措施实施后,美印高级官员仍按计划举行战略对话,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重申印度作为战略伙伴的地位。

美印防务关系的稳定,一方面是基于双方在印太地区的共同战略利益。美国希望通过与印度加强军事合作,维护其在印太地区的霸权地位。印度则希望借助美国的军事技术和装备,提升自身军事实力,实现“印度制造”在国防领域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地区事务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另一方面,美国军工企业也将印度视为重要市场,通过向印度出售武器装备获取巨额利润。

然而,美印防务关系也存在内在隐患。美国对印度的军事合作往往附带政治条件,要求印度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与美国保持一致。这与印度追求战略自主的外交政策目标相冲突。此外,印度在军事装备采购上过度依赖美国,可能导致自身军事体系受制于人,影响国家安全。而且,美印在军事技术和战略理念上存在差异,这也给双方合作带来一定障碍。

印度“东进”与对华关系:矛盾与抉择

多萨尼分析认为,在美国压力下,印度发出向中国倾斜的信号,但与中国进行政治重组的前景充满矛盾。印度与中国有着复杂的历史经纬和现实利益纠葛。在经济上,中国是印度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印度担心中国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会对其产业造成冲击。在边界问题上,加勒万河谷冲突等事件让两国关系蒙上阴影。在地缘政治上,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心存疑虑,认为该倡议会削弱其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

多萨尼建议,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应侧重于经济合作和边界争端的解决,而非地缘政治。经济合作可以为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促进地区繁荣稳定。解决边界争端则能消除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为双边关系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当然,与中国的合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华盛顿构成制衡,但无法为印度长期利益提供持久基础。这种转变充其量只是战术策略,凸显印度在对华关系上的矛盾心态。或许,保持模糊而非结盟才是印度目前更明智的选择,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走出去智库立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