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里的丰收:三位90后与农业的双向奔赴

500

新眸原创·作者 | 鹿尧

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的官东村,傍晚六点的村委会服务大厅总透着股热闹劲儿。

老乡们背着竹篓,把刚从地里摘的冬瓜、晒好的小籽花生往桌角堆,黄杰坐在手机前,穿着标志性的民族风外套,声音平淡却实在:“今天先卖老乡家的板栗,拇指大的老品种,没打药,有虫眼的我们都挑出来了。”

屏幕那头,网友们在评论区刷着“村长放心拍”,而镜头外,七十多岁的“生姜奶奶”正等着结今天的货款——这是黄杰用抖音电商助农的第三个年头,也是这个深山苗寨慢慢变样的三年。

同样扎根抖音电商三年的新农人老金,在距离麻阳1800多公里的山东烟台龙口。清晨,她踩着露水去果园里挑新上的秋月梨,“得要糖心足的,软了的、有斑点的都不能要”,不远处,儿子阿玮举着手机,镜头跟着母亲的动作转。

在抖音账号@老金回村啦的主页里,老金和阿玮既科普农业知识,也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的直播间里没有花哨的话术,只有沾着泥土的农货和实在话,却让烟台的樱桃、潍坊的甜瓜、川西的石榴,走到了全国食客的餐桌。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从云南楚雄走出的00后丁习功,其抖音账号从一条偶然爆火的“招生减章”视频起步,稳稳扎进了农业的土壤。如今他在抖音拥有百万粉丝,传递农耕机械运转的轰鸣,还有农户捧着刚摘下的果子笑的模样,让网友看到了农业最真实的样子。

三个来自不同地方的普通人,因抖音电商与助农结缘。

他们中有退伍返乡的村支书,母子搭档的草根主播,也有年轻新农人,凭着实在和较真,把大山里的板栗、果园里的梨、田埂上的西红柿送达千家万户,也让自己的人生与乡村的未来,紧紧绑在了一起。

01

走出大山又回来:

一颗不服输的助农心

黄杰的人生轨迹,绕着“大山”转了一圈。

这个1991年出生在山区的年轻人,小时候听老人说得最多的话是“走出大山”。他考去海南学习航海技术,想当海员跑遍世界,可命运拐了个弯——2013年,他穿上军装,去了新疆,又到了西藏。

在西藏扎达的高原上,他看到过边境村落的坚守,也忽然想通一件事:“不是只有外面才有天地,每个地方都需要有人做事。”

2018年退伍后,黄杰先在长沙做青少年宫运营,日子安稳,可每次回村,心里都堵得慌:脱贫攻坚的热潮里,村里的土木房换成了砖房,但产业还是空的,老人打牌、小孩打游戏,“像被时代落下了”。

爸妈坚决反对他回来,可黄杰认死理。2020年,村支书因病辞职,乡镇干部找到他家时,他没犹豫:“试试吧,说不定能给村里办点实事。”可最初的尝试并不顺利,他拉着表哥搞“菜篮子经济”,办合作社卖鸡蛋、蔬菜,一年下来,村里并没真正的改变。

直到2023年,他刷到湖北村支书直播卖农货的视频,眼前一亮,“大山里没别的优势,互联网总该用得上吧?”他跑去湖北学习,回来后,把村委会的办公室当成了直播间——设备只有一部手机,连收音麦克风都没有。

黄杰本来性格内向,喜好独处,即使当过兵,说话声往往也不洪亮,朋友总催他直播时大声点。但乡镇领导觉得他不务正业,老党员说“村支书该去跑项目,不是天天拍视频”;老乡们也疑惑,“对着手机说话能卖货?”

2023年9月底的一天,他在乡镇集市上播卖花生和板栗,突然屏幕卡了一下——从20多人直接涌进几千号人。“我当时脑子空白,结果那天卖了700多单,快800单。”他至今记得那种激动,“不是赚了多少钱,是觉得这条路走得通”。

500

然而,爆单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

山里交通不便,官东村到湖南县城要两小时,到贵州铜仁的快递点却只要40分钟,他和搭档每天开着两台小车,把打包好的农货运去贵州发货;总有网友问湖南的货怎么从贵州发,他每场直播都要解释,可没办法,能省一点是一点。

山村的农货都是非标品,今天张家的花生干一点,明天李家的板栗小一点,有网友收到带虫的农货后投诉,黄杰也没追责,“老人家种点东西不容易,十几块钱的事,不能让他们心里难受”。

但他紧接着给产品定了标准:干辣椒要晒到什么色泽,花生要挑掉坏粒,“先把好货选出来,再拿到直播间卖”;他还在直播间把成本公开,“五斤小籽花生市价多少,其中多少是快递和包装费”——这样一来,网友反而更信任,流量的爆发力让小品种农货有了市场,甚至在抖音上成了小众宝藏。

青山村长的直播间火了,火的不只是农货,还有青山村的日子。

他平均每场直播能卖一万多元,@青山村长仍以每季度40场直播的频率不断上新,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给老乡们发钱,生姜奶奶的菜每月能卖两千多,黄桃种植户一个月能结12万货款;村里的冬瓜、南瓜再也不会烂在地里。

如今,在外务工的老乡会回来帮着打包,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做拍摄剪辑;村委会的舞台上,跳傩戏的、跳舞的人也多了起来。

在这个偏僻闭塞的深山苗寨里,互联网给了他们走出去的底气,直播电商这个新事物,成了村里村外人都喜闻乐见的新事业。

02

母子搭档的直播间

装着烟台农货的烟火与远方

和黄杰一样,阿玮也在退伍后选择了返乡。

但两年的军旅生涯磨掉了他的毛躁,却没让他想清楚未来的方向。2022年,回到烟台龙口老家时,母亲老金刚关掉经营多年的粮油店,守着翻修后的老房子,“他放心不下我一个人在家,我也舍不得他在外头飘着”,老金的话里藏着母子俩的牵挂。

闲下来的日子里,阿玮想拍些短视频来记录生活,但谁也没想到的是,第一条视频就让这个年轻人尝到了内容时代的甜头:

镜头里,老房子的木门“吱呀”一声自己倒了,娘俩吓了一跳;接着,老金在窗台砖下找钥匙,这个藏钥匙的老习惯,引起无数网友共鸣。“没策划,就是随手拍,结果一晚上浏览量破了百万。”阿玮至今觉得像“玄学”,几千新粉丝就这样悄悄留在了他的账号里。

前半年,阿玮在焦虑中摸索,他拍过自家地里的瓜果,也吐槽过“我妈为啥种这么多地”,可反响平平。直到第二年农忙,他跟着老金下地干活,镜头里不再是刻意的演绎:老金弯腰摘草莓,阿玮在旁边算收成,汗水滴在泥土里的样子被拍了下来——“就这么真实地拍,效果反而起来了”,不到一年,粉丝量慢慢涨到了20万。

让他们下定决心做助农的,是2023年夏天的一场“樱桃危机”。

烟台福山区的贵族红冰樱桃熟了,市场价二三十块钱一斤,可马上要下雨,一淋雨就裂口,村民急得团团转。有人找到阿玮:“能不能帮我们把樱桃卖出去?”阿玮没直播经验,只拍了一条短视频,镜头里满是挂满枝头的红樱桃,“这樱桃贵,但不能烂在树上”。

没想到,运气再次眷顾了他,订单铺天盖地涌了进来,五斤装的樱桃被抢空——正是这次卖樱桃的成功,让阿玮和老金认准了直播助农这条路。

500

下半年,他们正式开启直播,把山东的农货搬上手机屏幕。同样没有专业设备,没有剧本和话术,只说“这是自己尝过的好东西”,第一场直播就卖出了上千单。

真正做了直播,娘俩才知道农货的“较真”有多重要。有次卖玉菇甜瓜,他们跟供应链约定要两斤以上的果子,可下播后去验货,发现箱子里混了不少小瓜。老金急了,当场跟供应链吵了起来,阿玮也跟着硬气:“我们带的货,从来没翻过车,也不能从这一次开始。”

从那以后,娘俩立下规矩:商家寄来样品后,他们要亲自买店里的货对比;去果园考察时,老金会蹲在地里一个个挑果子。生鲜产品容易坏,有次发葡萄,外面包了气柱还有损耗,阿玮没犹豫,坏了就赔、全坏了就全额补。今年卖蓝莓时,为了避免工人打包混入坏果,他们给每个工人弄了专属条形码,哪个工人摘的、打包的,能追溯到个人。

这样的较真,让他们的事业有了连爆效应:卖蓝莓时,十一个大棚的货半小时卖空;卖地瓜时,库存一小时清零;卖桃子时,四个小时卖了七八千单。

直播间里,老金会一边打包一边跟网友聊天,阿玮会拍自己跟母亲下地的日常,教网友“怎么挑秋月梨”、“怎么分辨甜瓜熟没熟”。没有剧本,全是真实的农家生活,这种真实,让他们与粉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是直播间里最普通的一幕,也是农人和平台的双向奔赴——抖音电商给了老金和阿玮“把农货卖向全国”的底气,而他们,也在给平台注入了烟火气。

现在的娘俩,已经成了村里的“名人”。阿玮鼓励年轻人带货助农,因为农村的确需要更多年轻人。老金也觉得他们现在做的事有意义——那些带着泥土香的农货,正顺着这条路,走向更远的远方。

03

从楚雄田埂到课堂

农业是“不用刻意想起”的事

丁习功的农业情结,是从楚雄老家的核桃林里长出来的。“从小就跟着长辈下地,摘核桃、翻土,上学放假回来,还是会去地里帮忙。”

填报大学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了农学专业。课堂上的咖啡种植、农业机械实操,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能和老家的土地对应上的实用技能。那时的他还没意识到,这份“和土地的联结”,会成为后来他走红网络的核心。

与抖音的缘分,始于一场“无心插柳”。

2022年,还在读大二的丁习功,在实验地干活时随手拍了条视频——他穿着沾满泥土的工作服,对着镜头调侃“在农大不用挖地”。这条网友戏称为“招生减章”的视频突然爆火,点赞量突破百万。

随着“丁同学”这一称呼吸引全网关注,对他本人来说,出圈带来的不只是粉丝增长,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涌来的流量,不知该怎么承接,身边没人有过类似经历,寻求不了帮助,只能自己摸索。

有人劝他趁热变现,找机构包装,甚至提出要买他的账号。但丁习功都拒绝了,哪怕后来账号停更过半年,“就算几个月更一条,我也希望每条内容都有质量。”

他选择把流量“沉”下去——沉到农业里。

那时学院正申请咖啡专业,他就拍咖啡种植的日常;去实验地干活、跟导师做科研,他就拍机械实操的教程,“想让更多人知道,农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样子,也有新方法”。

500

对他而言,流量是‘泼天的富贵’,但也是考验。相比被热度推着走,反而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帮更多云南农户把好农货卖出去。

某种程度上,丁习功的助农模式不算聪明——没有专业的直播团队,核心成员就四五个,大部分内容都是他自己拍、自己剪,全靠自然流量,一个月就几场直播,但一定“在哪拿货,就在哪播”,这是他的原则。

选品时,他会让采购的朋友先去产地,确保品质再上架,团队不搞预售和噱头,采摘下来的农货,要过机器分选,不好的直接筛掉,“去年苹果的好评是98%,今年想做到99%,比单量更重要的是用户的信任”。

最让他难忘的不是卖了多少货,而是农户的反应。有位种核桃的老人,之前核桃只能在本地低价卖,丁习功帮他直播后,不仅卖上了好价钱,还接到了外地的长期订单。

那种“直接帮到农户”的感觉,比账号涨粉更让他开心——农户拿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粉丝买到了新鲜的农货,而抖音电商,刚好成了连接两者的桥梁。

他的做法,在时代的快节奏里,反而显得格外扎实。丁习功坦言,团队不跟别人比转化,只跟自己比品质——别人卖100单的效果,不如他们50单的回购率高。

在助农路上,丁习功和农业是一场双向奔赴。

从咖啡、茶叶到各类水果,在他的镜头里,云南土地的味道被更多人看见,而农业,也成就了他的“独特性”。在很多账号追求快流量、快变现的时候,@农大丁同学的内容因接地气而站稳了脚跟。

“我不是为了拍视频才去助农,就算不拍视频,我也要去做这些事。”

如今,开学上大四的丁习功在当地农作物研究所实习,一边做科研,一边兼顾助农带货。他觉得未来不一定一直做直播,但肯定会留在农业领域,“可能去做技术员,可能去做科研,但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忘记从土地里来的初心”。

对于“新农人”这个标签,他有自己的理解:“直播电商时代,助农赛道的确火热,对于新农人来说,更关键的是学好农业知识、承受辛苦。农业不是‘风口’,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事。”

04

结语

黄杰从西藏边境回到苗寨,把村委会变成直播间;老金母子守着烟台老家,用镜头记录农忙与收获;丁习功带着农学专业的初心,把云南土地的味道拍给全网看——三位90后新农人,起点不同、路径各异,却因抖音电商与农业结下了同一份“双向奔赴”的缘分。

他们打破了深山与市场的壁垒,也改写了乡村与青春的关联。更重要的是,平台架起了“农货出山、青春归乡”的桥梁,让农户的汗水有了更实在的回报,让农业摆脱了落后辛苦的刻板印象。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超546万名抖音创作者参与农产品带货,扎根家乡的村播达人同比增长13%;近三年里,平台累计卖出农特产品超200亿,今年每天平均2448万件农产品包裹发往全国。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真诚回到乡村,电商与农业的结合越来越深,乡村便有了持续生长的动能,农业也成了实现价值的新赛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