厝角头下的烟火——周波潮汕水墨采风行

500

周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艺术创作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院聘画家、深圳市时代书画院副院长。2019年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艺术邀请季获贾平凹提名艺术家。2021年荣获第26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新锐奖。同年,周波画册《水墨大境·周波山水画集》在岭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多次举办个展及联展,作品被苏州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禹舜美术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科学馆、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肇庆学院美术馆、深圳宝安画院、开平美术馆、广州市花都区美术馆、茂名博物馆、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宜春市博物馆等诸多艺术机构和政府单位、事业单位收藏。

500

周波《陈慈黉故居之一》 68cmx46cm 2025年

潮汕,这片浸润千年海风与人文底蕴的土地,厝角头的飞檐载着岁月故事,街头烟火裹着生活温度。这份独特气质,让周波老师牵挂多年。

一、缘起:多年之约,赴一场潮汕水墨之会

周波老师与潮汕的缘分,始于多年前的偶然邂逅。那次途经潮汕时,厝角头(潮汕传统民居特色构件)的飞檐翘角、街头方言的呢喃、食物的独特香气,瞬间攫住他的心。自此,用岭南水墨展现潮汕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此次采风,便是这份多年惦念的落地,水墨与潮汕的约会就此续写。

二、行笔:厝角头下,定格烟火里的潮汕魂

周波老师的采风之行,是对潮汕烟火气的深度捕捉。

500

周波《饶平李厝古村》 68cmx46cm 2018年

景的写实:他穿梭于潮汕村落与乡镇,将画笔对准标志性元素——《饶平李厝古村》中,老厝墙斑驳的蚝壳经水墨晕染,尽显岁月沧桑;《陈慈黉故居》系列则以笔墨浓淡干湿,还原建筑的恢宏精巧,让观者仿佛能触摸到潮汕建筑的肌理。陈慈黉故居是一座融汇潮汕地区传统建筑布局和南洋西洋建筑艺术、建筑材料的典型近代民居样式。由华侨实业家、金融家陈慈黉家族兴建而成,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

500

周波《陈慈黉故居之二》 68cmx46cm 2025年

500

周波《澄海霞寨村之一》 68cmx68cm 2024年

500

周波《澄海霞寨村之二》 136cmx68cm 2024年

500

周波《澄海霞寨村之三》 136cmx68cm 2024年

人的温度:人文片刻亦是创作灵感来源。他曾蹲在村口观察人来人往,村口的三株榕树合抱生长,树冠连为一体,形成巨大的树荫,人们在树下乘凉、休闲,这一幕化作《澄海霞寨村》系列里充满生活质感的笔触;霞寨村是画家夫人外婆家,他们每年都会陪老母亲回老家走走探探亲友,当地淳朴的民风、乡情早就融入了画家的艺术情结,让水墨成为“烟火气”的生活切片,而《陈慈黉故居之一》还描绘了潮汕英歌舞场景,这两年走红网络,让潮汕魂在画中鲜活。

500

周波《陈慈黉故居之三》 68cmx46cm 2025年

三、落墨:水墨为桥,让潮汕故事走得更远

周波老师此次采风作品,兼具艺术与文化价值。

艺术上:是岭南水墨与潮汕文化的融合——既延续岭南画派“重生活、重写实”的传统,又以巧妙笔触挖掘潮汕人文独特性,让“厝角头”“烟火气”成为水墨世界里极具感染力的符号。

500

周波《潮州古城广济桥之一》 68cmx46cm 2023年

500

周波《潮州古城广济桥之二》 68cmx46cm 2023年

文化传播上:画作是连接外界与潮汕的桥梁——不熟悉潮汕的人,可从《潮州古城广济桥》读懂古城背后的历史(广济桥被誉为世界第一座启闭式石梁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从《汕尾红海湾》《汕尾遮浪古村鱼港》还可以感受海边渔民烟火的生活哲学。

500

周波《汕尾遮浪古村鱼港》 68cmx46cm 2019年

500

周波《汕尾红海湾》 68cmx46cm 2019年

多年惦念化作笔墨,周波老师的画作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的沉淀、此次采风的答卷,更成了记录潮汕的鲜活“水墨档案”与承载潮汕文化的生动注脚——那些画中的潮汕景点、人文场景,连同这片土地的故事,都借由墨色流转被更多人看见、记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文/郑梧沐,艺术媒体“八链名人”主编

附写生剪影:

500

写生现场一

500

写生现场二

500

写生现场三

500

写生现场四

500

写生现场五

500

写生现场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