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鲜小厨进酒店,如何为行业撬动千亿增长?
三个月后,我们看到了京东旅行的解法。
▲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在线旅游、酒店业
01
618后,低调的京东到底在酒旅行业做了什么?
这两天,我注意到京东旅行终于在一场文旅行业峰会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如果简单概括,就是两个关键词:
吃和供应链。
先说吃,过去我们习惯性地把在线旅游平台的打法等同于流量分发、价格战、补贴拉新。
但这一次,京东没有照搬老路,而是亮出一套“AI/Robot+吃+住”的组合拳,从一块看上去不起眼、却广泛存在的酒店餐饮场景切入。
为什么是餐饮?
其实我们很容易忽略一点,除了少数高星酒店,大部分经济型、中端型、连锁酒店的餐厅空间是沉睡的,早餐之后就是闭店时间,人力、场地几乎处于闲置状态。
而针对国内酒店业这个长期痛点,今年7月底,京东上线的七鲜小厨正在撬动这块沉没资产。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卖入驻,也不是酒店外包厨房,是以合营厨房形式盘活酒店现有资源,再直接接入京东供应链体系与履约网络,让幽灵外卖在这个行业里彻底出局。
可以说,京东七鲜小厨服务的不仅是酒店住客中晚餐、夜宵需求,也覆盖了周边社区的即时外卖消费。
而之前618,刘强东说“京东旅行要做供应链”,大家都一脸懵圈地以为要做布草、酒店装修,现在谜底揭晓,他们着手的其实是酒店最容易被忽视,但也是京东最擅长的餐饮运营本身。
京东没吆喝太多,但显然已经在一线实战。
9月初,京东与锦江酒店已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一个重点合作领域正是在餐饮消费场景创新领域。
多家媒体披露,京东的七鲜小厨将于10月起在锦江酒店(中国区)的北京部分锦江之星、白玉兰、7天等品牌酒店陆续与消费者见面。
从酒店经营角度看,七鲜小厨亮出“新鲜现炒、又好又便宜的10-20元区间菜品”这块招牌,正好切中了当下很多人越来越显性的消费心理,毕竟当下每个人都对看得见的锅气非常敏感。
同时,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住宿行业的GMV大约在5000亿,而餐饮市场是它12倍,达到惊人的60000亿。
这块新增量,或许才是酒店和京东旅行跳出内卷,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条增长线。
02
一开始,包括我自己在内,可能很多媒体人、甚至大厂同行,都对京东发力酒旅这件事有些疑问。
说白了,酒店参与“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享受最高三年0佣金,商家经营成本是降低了,京东自身利润从哪来?
但从京东这次释放出的关键词“吃”来看,刘强东和京东想得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深得多。
很明确,京东此番布局重心,并非仅仅盯着那些酒旅市场上的存量客户不放,而是在供给侧,寻找那些长期没人认真做,但问题却真实存在的结构性空白。
也就是说,他们没打算卷行业,是想从结构里找增量。
这就解释了那个长期让外界疑惑的问题:为什么京东不铺天盖地砸流量,也不做价格战,更不和传统OTA直接掰手腕?
因为他们压根没准备抢谁的饭碗,是来重新设计酒店利润缺口的。
现在回看,京东要做酒旅供应链这件事,其实是指把酒店的运营结构、餐饮坪效、企业差旅等碎片化模块重新打包重构。
而这种供给侧改造,背后是中国酒店资产价值的长期被低估。
说来有趣,住宿业的本质是什么?
在大陆,我们称之为酒店,在中国台湾则称之为饭店,但现实是国内80%以上的酒店既不卖酒也不卖饭,长期以来大家只盯着住宿,把餐饮当配套,把零售忽略掉。
但酒店其实是一个住宿、餐饮、零售、休闲的商业综合体,以京东自营的亚朵旗舰店为例,亚朵的枕头销量超过百万件,销售额超过5亿。
枕头卖得多一方面是亚朵产品过硬,另一方面则是酒店品牌本身具备了货架能力与消费延伸力。
我甚至开始意识到,未来让客人住得好的酒店不一定只是住宿体验做得好,而是要具备坪效高、外卖强、零售能打、客户可留的综合变现能力。
目前看来,京东要做的,正是让更多酒店具备这样的系统化能力。
比如,京东这次“吃”的布局其实远不止于餐饮本身。
七鲜小厨的进入让酒店原本闲置的厨房空间变成一个兼顾住客与社区用户的即时餐饮节点。
这是一种平台化打法,酒店变成配送终端,菜品来自七鲜小厨,流量来自外卖用户,履约来自京东骑手,最终构建起一种可复制、低成本、高频刚需的新坪效模式。
某种意义上说,京东通过用自身强大的供应链优势来承接住酒店的住、吃、买、行等运营需求,帮酒店开源节流,且每一个系统模块都能带来结构性利润。
这些事没那么热闹,但它们真的是能落地、跑通且跑远的。
所以,当大家还在寻思京东旅行怎么找生意,京东已经悄悄把战场设在了中国酒旅行业供给结构的缝隙里。
03
发力行业三个月,京东旅行终于走出了一条逻辑坚定的路径。
这种不争一时的打法,在现在的中国酒旅行业反倒显得特别稀缺,却成了最富有想象力的新范本。
七鲜小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按照目前的经营测算,一间七鲜小厨店铺年营业额业近500万,以七鲜小厨和咖啡入驻4万家酒店来计算,意味着这将是一个年销售额超2000亿量级的餐饮新增市场。
正如一位京东旅行朋友和我私下交流所言,与其在四五千亿的住宿存量市场里继续内卷,不如跨界进入六万亿餐饮市场,去构建中国酒店业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更重要的是,对酒店业者来说,它成本低、好复制,堪称嵌入式平台模板。
厨房、场地是合营的,用户、订单、履约、流量都是京东的,这把酒店原本不存在的客群变成了新的生意。
而对于京东旅行来说,显然这套嵌入式共营打法为未来留下了非常大的衍生空间,甚至还可以复制到零售、洗护、快消、电商、会员等更多场景中。
尤其是在当前这股中国酒店出海潮中,这样的平台模板更显价值。
去年年底,华住宣布将在中东大规模扩张,计划开设数百家酒店,而锦江酒店(中国区)也在今年8月底与马来西亚本土集团RIYAZ达成战略合作,五年内将在东南亚拓展超180个酒店项目。
这些中国头部酒店集团的出海动作释放出的信号再明显不过,中国酒店品牌正在走向全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餐饮标准化平台能力恰恰是可被打包输出的基础模块,不仅输出品牌,也输出管理能力、坪效模型、数据链路和履约体系。
所以,你可以说“AI/Robot+吃+住”是京东做酒旅的第一招,但这很可能只是一个起点。
在今年618《致全体酒店经营者的一封公开信》中,京东曾强调已与全国超30000家大型企业和超800万中小企业客户深度合作,且超8亿高消费力用户与四星以上酒店主力客群高度重合。
或许,京东旅行真正想构建的,是一个以供应链、系统能力和经营效率为内核的酒店业增长引擎。
这个引擎未来可以接入更多低效资产模块,可以为更多连锁酒店、长租公寓、甚至出海项目提供插件式升级。
在外人还在问京东是不是又要做一个OTA时,一个行业的新命题随之诞生了。
如果未来的酒店不再只卖房间,成为了零售点、餐饮站、社群枢纽,那谁来给它装上这一整套可运营、可复制、可出海的系统能力?
目前来看,那个真正能帮酒店赚到下一块钱的人,可能已经来了。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京东发力酒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