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10万征集西贝预制菜线索的活,我接了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的一句吐槽,让西贝莜面村瞬间被推上风口浪尖。

500

这场横跨科技圈与餐饮界的骂战,让 “预制菜” 这个一直比较敏感的名词突然成了社交圈的热梗。让人不禁想起 2023 年 “科技与狠活” 席卷全网时,大家盯着配料表瑟瑟发抖的日子。

如今科技狠活换了马甲,以预制菜的名义重新包围餐桌,我们该继续恐慌还是理性拥抱?

其实,老罗和西贝这次是争论也好,是撕逼也罢,我们就纯粹的想当一回科普博主,为老百姓的食品安全贡献点力量。

从“科技狠活”到预制菜——一场全民科普课

9月10日,罗永浩在飞机落地后直奔西贝,五人点13道菜,吃完直呼“几乎全是预制菜”。

西贝立刻反击:牛大骨每天现煮,莜面现场手搓,所点菜品“无一道是预制菜”。贾国龙更放狠话:“生意可以不做,官司一定要打!”

而老罗是谁,一位饱含争议的舆论斗士,随即连发微博进行回怼。

而9 月 12 日老罗的直播成了高潮,短短几分钟直播间人数就突破十万。罗永浩拿着西贝后厨的海鲈鱼包装念配料表,像报菜名一样列举 “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 等添加剂,最后抛出灵魂拷问:“保质期 18 个月的鱼,还算消费者理解的‘鲜鱼’吗?”

更狠的是他直指行业潜规则:“把‘半成品’混为‘现做’,这是偷换概念”。当天杭州媒体实地探访发现,西贝的羊排煮好后能横跨三餐售卖,厨师长淡定表示 “隔夜不影响品质”,这波谜之操作,让网友直呼 “原来花那么多钱吃的是隔夜剩饭”。

那真正的预制菜到底是啥?

简单来说,预制菜就像“半成品菜肴”——食材经过预加工(比如切配、腌制、烹饪),包装好后冷冻或冷藏保存,消费者只需加热即可食用。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

500

国家早有明确标准:预制菜必须不添加防腐剂,且需加热或熟制后才能吃。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净菜、速冻主食(如包子、饺子)都不算预制菜。

西贝的核心论点正是基于此:其中央厨房配送的是“预处理原料”(如切好的羊排),最终烹饪在门店完成,因此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不过,大众对预制菜的认知与国家定义存在“错位”。很多人认为“只要不是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误解让争论陷入“概念迷宫”。

就像网友调侃:“现在连切好的土豆丝都算预制菜的话,那我妈提前切好的菜是不是也要贴标签?”

那些让预制菜 “长生不老” 的科技狠活

在大多普通人的认知中,预制菜之所以能长期保存、口感稳定,离不开“科技与狠活”——食品添加剂。

但别慌!合法合规的添加剂≠毒药,关键看剂量和种类。比如:

防腐剂:国家规定预制菜禁用防腐剂,但部分企业可能“打擦边球”,用复合磷酸盐等延长保质期。

增稠剂:让汤汁浓稠的“黄原胶”,常见于预制菜汤品,过量可能影响消化。

调味剂:谷氨酸钠(味精)、呈味核苷酸等“鲜味增强剂”,能让预制菜比现炒更“上头”。

危害几何?让我们一起看张舌尖上的化学式

500

添加剂其实就是一个个陷阱,在诱惑你的同时暗藏危害。

对于蔬菜来说,反复加热导致维生素等流失,长期食用可能缺乏营养。劣质预制菜可能添加过量盐、糖、脂肪,长期摄入增加慢性病风险。

当人们过度依赖添加剂,会失去对天然食材风味的感知,就像网友吐槽:“吃预制菜就像在吃‘调料包料理’!”

当然不是所有添加剂都该被钉在耻辱柱上。合规使用的添加剂其实是食品工业的 “必要之恶”,比如少量防腐剂能防止食物腐败,合理的增味剂能提升口感。

问题出在 “科技滥用”:有的厂家为了降低成本过量添加,有的用工业级添加剂替代食品级,还有的隐瞒添加剂成分。就像网友总结的:“合法添加剂是厨房助手,违规添加就是健康刺客。”

区分好坏预制菜有个简单法则:看配料表长度。合规产品的配料表像短句子,成分清晰明了;“科技狠活” 产品的配料表像论文参考文献,化学名词能绕地球半圈。

下次买预制菜不妨默念罗永浩的 “检验口诀”:太长不买,看不懂不买,保质期离谱的不买。

争论之外:比输赢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共识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执,归根结底是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博弈。当消费者支付现炒菜品的价格(西贝人均消费在80-150元区间),他们有权知道盘中的食物是现场烹制还是加热预制。

但问题在于,高价菜品与工业化生产之间存在价值落差。有调查显示,超78%的高端餐厅后厨暗藏预制菜,且多数未向消费者明示。

一些餐饮品牌公开标注“中央厨房配送”或“现场制作”,反而赢得了消费者信任。消费者并非不接受预制菜,而是拒绝被欺骗。

这场争端最值得关注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如何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立法强制标注使用预制菜确实值得考虑,但这需要先建立清晰的行业标准和定义——什么程度的加工算预制菜?如何使用标签?这些都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探讨。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其实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能一起推动食品安全,为大众普及食品安全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500

西贝虽然经历了 “日损两三百万” 的阵痛,但也收获了转型契机。开放后厨、明确标注的承诺如果能落实,反而可能打造 “透明餐饮” 的新标签。

而这一仗,罗老师更是稳赚不赔的。从直播带货到食品安全监督,他成功把 “科技较真” 人设焊在身上。他也用实打实的行动,推动了食品安全的进步。

未来我们在选择预制菜时,应优先选择配料表简短、含“SC”认证的产品,避免含防腐剂、合成色素的产品。

通过正规商超或品牌直营平台购买,警惕低价劣质“三无”产品。预制菜不宜替代日常饮食,建议每周食用不超过2次。

毕竟,偶尔吃是解馋,天天吃是自残

预制菜本身没有原罪,它是食品科技的产物,解决了快节奏生活的吃饭难题。但 “科技狠活” 的滥用、信息的不透明,才让这门好技术背上骂名。

未来我们需要的不是 “预制菜消失术”,而是更清晰的标准、更严格的监管、更坦诚的标注。

未来某个时刻,我们也可能会想起,2025年秋天的这场争论——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它推动了整个行业向透明化迈进了一小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