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深度分析:芯原为何收购芯来?
9月11日晚,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688521.SH,以下简称 "芯原")正式公告,公布了芯原股份收购芯来智融半导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芯来")股权的更多细节信息。
据芯原公告,芯原股份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向芯来共创、胡振波、芯来合创等31名交易对方购买其合计持有的芯来科技97.007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截至预案签署日,芯原股份直接持有芯来科技2.993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芯来科技将成为芯原股份的全资子公司。
公告称芯原是一家依托自主半导体IP,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的企业。于2020年上市,被誉为“中国半导体IP第一股”,随着公司业务在业界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的认知,目前公司已被业界誉为“AI ASIC龙头企业”。
该公告也披露了收购芯来的主要原因,如:将完善芯原核心处理器IP+CPU IP的全栈式异构计算版图,同时也将强化公司AI ASIC的设计灵活度和创新能力,提升公司关键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等。根据这份公告以及基于笔者对芯原股份长期的观察,笔者从第三方角度对此次收购做个深度解读。
个人认为芯原收购芯来源于以下四大原因。
一、补齐RISC-V CPU,构建全栈IP平台
目前,芯原股份作为中国排名第一的半导体IP授权服务提供商,虽然在GPU、NPU、VPU、DSP、ISP、显示处理器等几大类处理器IP方面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领先的市场份额,但却缺乏自有CPU IP,尤其是目前热门的RISC-V架构的CPU IP。而芯来作为国内RISC-V CPU IP领域的龙头企业,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广泛的客户基础,通过收购芯来,芯原可以补齐CPU IP短板,从而形成全栈IP能力,尤其是用于异构计算的IP基本齐全,可以通过构建“IP超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收购芯来符合其一贯以来“平台化”运营的策略。
二、强化AI布局,提升AI ASIC定制服务的竞争力
在芯原的业务构成中,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芯原的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收入6.4亿元,占总营收的65.84%。2025年二季度末在手订单总额30.25亿元,这其中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在手订单占比近90%。2024年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收入15.81亿元,占总营收的68%。
根据公司《关于新签订单的自愿性披露公告》,公司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在手订单金额为30.25亿元,已连续七个季度保持高位,创公司历史新高。2025年7月1日至2025年9月11日,公司新签订单12.05亿元,较去年第三季度全期大幅增长85.88%,新签订单已创历史新高,其中AI算力相关的订单占比约64%。除新签订单创历史新高外,公司在手订单持续保持高位,预计将对公司后续经营业绩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数据可以看出其在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领域有强大竞争力和市场需求。而据笔者了解,目前芯原的很多芯片设计项目都与AI相关,芯原的公告也称在AI ASIC领域,基于自有的丰富IP和领先的芯片定制能力,已推出面向广泛AI应用的软硬件芯片定制平台解决方案,涵盖如智能手表、AR/VR眼镜等始终在线的轻量化空间计算设备,AI PC、AI手机、智慧汽车、机器人等高效率端侧计算设备,以及数据中心、服务器等高性能云侧计算设备,且端侧、云侧AI ASIC均有众多客户项目已经或正在逐步量产上市。
据公告披露芯原2025年上半年芯片设计业务收入中,AI算力相关收入占比约52%!
与传统以CPU为中心的SoC设计相比,在AI ASIC(尤其是异构计算架构)中,CPU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CPU主要作为控制核心,负责系统级的管理、任务调度等任务;而专用的硬件加速器和协处理器则承担了核心的密集型计算任务。此时,整个芯片的计算性能关键取决于CPU、加速器以及内存子系统三者之间能否实现高效协同与低延迟的数据交互。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上在一个AI ASIC定制项目中,客户需要从其他公司获取CPU IP来请芯原帮助完成设计,而据了解,在芯原现有的AI ASIC定制项目中,采用RISC-V核的客户已经广泛覆盖了数据中心视频转码、可穿戴、物联网无线通信、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现在有了自己的RISC-V内核后,芯原股份可以更容易实现整个芯片的系统级优化,为客户打造更具差异化和竞争优势的产品。
还有,随着RISC-V日益被产业所接受,业界也认为RISC-V在AI算力芯片领域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下图所示,2024年4月11日,RISC-V国际基金会理事会就在基金会社区官宣:2024年RISC-V国际基金会顶级关键战略优先级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以及安全和车载。从今年的RISC-V峰会看,很多厂商都在发力RISC-V与AI的结合。
所以,通过此次收购,芯原在AI ASIC赛道尤其是端侧AI芯片领域将如鱼得水,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根据披露,芯原在AI市场已经有很好的客户和市场基础,比如芯原的NPU IP已经被91家客户用于140余款AI芯片中,这些芯片广泛应用于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智慧电视、智慧家居、安防监控、服务器、汽车电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慧医疗等10多个市场领域,相关芯片在全球累计出货量已近2亿颗。
芯原的GPU也有20来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在数据中心、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PC等领域出货已超过20亿颗。通过自有GPU与NPU的有机组合,芯原可以帮助客户设计出涵盖全场景算力需求的芯片。(详见《如何构筑面向未来的算力基石?--芯原AI战略全揭秘)。
通过收购,芯原还可依托RISC-V开放生态,高效利用现有技术成果,为不同AI应用场景构建更灵活的软硬件设计平台。芯原在公告中也称上述成果将为公司的AI ASIC业务带来更高的效益与产业价值,进一步推动AI ASIC和RISC-V技术的协同发展与产业化。
三、卡位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
在汽车电子领域,RISC-V以开放、可定制的特性,完美契合汽车电子向“软件定义汽车”和“域控制器”演进过程中,对算力多样化、功能安全和实时控制等方面的苛刻要求。
根据公司财报,汽车是芯原很重要的赛道,已耕耘多年,从座舱到自动驾驶技术均有布局。比如芯原的VPU IP已被2024年中国造车新势力Top 8榜单中5家所采用;芯原的NPU IP也已经获得了多家客户用于ADAS产品。目前,芯原的多品类IP,包括核心的处理器IP如ISP、显示处理器IP等,以及数模混合和接口类IP,都已经陆续拿到了各类车规认证,并获得众多汽车芯片企业采用。公司的设计流程也已经获得ISO 26262汽车功能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在客户项目上成功实施,该平台可以为自动驾驶和ADAS等高性能计算需求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此外,根据披露,芯原还正在积极推进智慧出行领域Chiplet解决方案平台研发。
资料显示2023年7月,芯来科技成为全球首家通过ISO 26262 ASIL-D级别汽车功能安全认证的RISC-V CPU IP公司。芯来面向汽车电子的NA系列产品可与芯原已获ISO 26262认证的车规级设计流程无缝衔接。
在今年的RISC-V峰会上,英飞凌就宣布其汽车芯片将全面导入RISC-V架构,很多本土厂商也在积极布局和量产RISC-V架构车规芯片。所以,通过收购芯来,芯原可以在汽车领域形成全栈芯片自主开发能力。
四、深化客户协同,创造更大价值
根据公开资料,芯原和芯来的技术应用领域都覆盖了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重要市场领域,两家公司的这类客户群体有很多的协同性和互补性。公告指出,本次交易有利于双方在客户资源及生态方面进行深度整合,并通过全栈式平台化技术服务,以及可定制化的差异设计,进一步挖掘细分场景的客户需求,以及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技术服务,从而扩大客户群体、拓展服务深度、增加用户粘性。
笔者认为,芯原这些年在推动RISC-V生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产业界已经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多方合作基础,而这些活动中,也不乏芯来的身影。比如芯原作为首任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了中国RISC-V产业联盟(CRVIC),芯来是首批加入联盟的企业之一。CRVIC和芯原连续举办了4届滴水湖中国RISC-V产业论坛,每年都在会议上推荐10款国产RISC-V芯片,已经累计推荐了40多款来自不同企业的RISC-V芯片。
2024年,芯原还联合芯来、达摩院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SOPIC),并在今年7月举办了规模空前盛大的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通过1场主论坛、9场垂直领域分论坛、5场研习会、11项同期活动,以及4500平方米未来科技展览区,汇聚了来自17个国家的数百家企业、研究机构及开源技术社区参会。主论坛当日共计3000余人线下参会,12.5万人次线上观看论坛直播;当日媒体原创报道达200余篇,会后媒体原创报道总数达425篇。参会总人数为8188人,总人次超过万人。
除了联手在RISC-V生态中建立了较大的影响力以外,作为芯来的天使轮投资单位,芯原这些年对芯来的运营、战略布局都应该非常了解。据悉双方也有很多技术合作项目。在这种背景下,两家公司的融合发展预期会比较顺畅,客户的接受度也会相应较高,因此在客户协同性方面有很好的基础。
最后,笔者认从资本运营角度看,芯原作为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平台,可以为芯来的研发升级提供支持,加速其技术发展。通过并购,芯原的营收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公司的估值预期。本次交易完成后,芯原股份更将能够利用齐备的自有半导体IP和全球领先的芯片定制平台,通过整合芯来科技的RISC-V IP,加速推进RISC-V的规模化落地,发挥RISC-V IP与其他处理器IP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芯原股份的市场影响力和技术壁垒,为芯原股份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总之,笔者认为这将是一次1+1>2的收购。本次交易将通过构建开放的RISC-V硬件平台、打造开源的RISC-V软件生态,推动RISC-V生态体系在中国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