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人靠碰瓷企业造流量,自己卖货、变现,难道就没法管了吗?
就像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一样,企业也不可能有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政府深知这一点,不会没事天天上门查税。
但是,有些名人,利用这一点,碰瓷企业,但又不直接跟企业要钱,还真拿这种人没办法了?
可能有人要说,你企业一点儿瑕疵都没有,不就不会被碰瓷了吗?
首先,世界上没有完全没问题的企业。其次,就像开车被碰瓷,理论上你只要一直得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就不会被碰瓷,但实际上不可能。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的 “预制菜之争” 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罗永浩一句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这顿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希望国家赶紧立法,让饭馆必须注明用没用预制菜”,瞬间点燃舆论导火索,将西贝推向风口浪尖。随着事件发酵,双方你来我往,罗永浩悬赏 10 万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证据,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击,不仅否认使用预制菜,更放话要起诉罗永浩,双方的激烈交锋让这场争论迅速出圈,成为全民热议话题。
从事件本身来看,罗永浩的言论看似是对预制菜行业的 “正义发声”,为消费者争取知情权,实则疑点重重。西贝迅速回应称自家并无预制菜,所售菜品均为中央厨房预处理后门店现制,符合行业规范。从西贝提供的菜品制作流程来看,其对 “预制菜” 概念的界定与罗永浩所言大相径庭。国家对预制菜有着明确标准,需经工业化预加工、具备预包装且加热后即可食用,西贝的菜品显然不符合这一标准。罗永浩却用 “几乎全是预制菜” 这样模糊且夸张的表述,轻易地煽动起消费者对高价、疑似预制菜餐饮的不满情绪,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其动机不纯。
回顾罗永浩过往经历,不难发现他擅长利用争议话题制造热度,进而实现商业变现。从早期在新东方凭借犀利言辞走红,到锤子科技时期靠话题营销吸引关注,再到直播带货领域多次因言论引发争议却热度飙升,每一次争议背后,都伴随着流量的暴涨以及商业利益的获取。此次对西贝的 “发难”,正值预制菜行业热度攀升、大众对其心存疑虑之时,罗永浩选择此时 “发声”,很难说不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流量炒作。他深知 “预制菜”“价格贵” 这些关键词能迅速触动消费者敏感神经,通过制造话题、挑起争议,成功将自己推向舆论中心,而他旗下的直播带货业务,无疑将成为这场流量盛宴的最大受益者。
这种碰瓷企业的行为,对餐饮行业乃至整个消费市场都产生了恶劣影响。对于西贝这样的民营企业而言,品牌形象遭受重创。尽管西贝迅速采取开放后厨、拆解菜品制作流程等措施自证清白,但在舆论发酵初期,大量消费者受罗永浩言论影响,对西贝产生负面印象,门店客流量下滑明显。贾国龙直言这是西贝成立以来遭遇的 “最大外部危机”,可见此次事件对企业经营的冲击之大。而对于整个预制菜行业,罗永浩的片面言论加深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误解与抵触情绪。预制菜作为餐饮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提高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却因罗永浩的 “抹黑”,面临更多发展阻力,许多合法合规使用预制菜或进行预制菜生产的企业也受到牵连,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此类名人碰瓷企业的现象,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应积极作为。一方面,尽快完善预制菜等新兴行业的标准与规范,明确产品定义、使用范围、标识要求等,从根源上减少因概念模糊引发的争议;另一方面,对于恶意抹黑企业、制造虚假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加强监管与惩处力度,不能让名人凭借流量肆意妄为。企业自身也需强化品牌建设与危机公关能力,在面对类似争议时,能迅速、有效地回应,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罗永浩此次对西贝的碰瓷行为,是一场打着 “消费者权益” 旗号,实则为个人商业利益服务的闹剧。其行为不仅伤害了企业,也误导了消费者,扰乱了市场秩序。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更应保持理性,不被虚假信息与恶意炒作所左右,同时期待相关方采取行动,营造健康、公平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