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电影呢?这是一个典型谬误”

来源:编剧@张小北

关于“年轻人为什么不看电影了”这个问题,这两年电影行业一直在讨论,网络上也有各种说法。其中当下中国电影遇到的市场问题,核心药方就是八个字:“上游放开,下游改革”。但为什么大家都有共识却没法做到呢?反正我猜不着,现在换你猜了……

昨天转了一个微博后,在转发和留言里看到不少代表性言论,所以决定今天还是展开说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电影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典型谬误。任何时代的年轻人,古今中外的年轻人,只要有机会吃饱穿暖,年轻人就会变着花样的给自己找乐子,就是俗称的“娱乐”。电影作为大众娱乐通俗流行文化的排头兵产品,从发明以来就一直引领着娱乐产业,中间起起伏伏,但一百多年了,电影虽然变老了,但一直没有过时。

那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不爱看电影了?各种数据都表明,年轻人正在加速离开电影院,中年人开始成为观众的中坚力量(其实就是中国观众正在快速老化)。

我觉得不是年轻人不爱看电影了,是现在的电影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不再是性价比最高的娱乐形式了。有无数多廉价甚至免费的娱乐形式正在侵占和抢夺年轻人的闲暇时间,电影这种身躯庞大反应迟缓有时候还必须道貌岸然的娱乐产品,在这种越来越白热化的激烈竞争面前,竞争力势必会快速下降。

但这不是年轻观众的问题,这是电影的问题。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电影要解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性价比,重新夺回年轻观众。

提升性价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票价降低下来。把票价降低下来的渠道有很多种,仔细展开就是那八个字里的“下游改革”。但是咱们都知道,改革早就进入深水区了,动谁的蛋糕不动谁的蛋糕,这水就太深了,我不敢胡说八道。

但是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他们根本不在乎那是谁的蛋糕,他们只在乎自己的钱包。对于年轻观众来说,看电影不只是看电影,他们是去“找乐子”的。如果电影本身不能给他们提供乐子,那电影之外的东西也必须能给他们提供乐子。所以,这几年各种电影之外的舆论纷争和粉圈撕打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但是,电影提供的娱乐应该是内容本身,而不是那些花边新闻和粉圈经济……

坦率地说,这十多年来中国电影在类型化和制作完成度上都有显著提升,尤其是今年暑期档电影,无论是内容还是制作,相比十年前的暑期档电影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了。当然内容和制作还有进步空间,我只想表达,为什么年轻观众今年就不爱看这些质量有显著提升的中国电影了?

因为经济下行,大家都在消费降级。对于年轻人来说,娱乐消费是重头支出,所以消费降级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院线电影。因为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现在的院线电影性价比太差了。

电影是先买票再消费的文化产品,除非发生放映事故,否则观众没法因为“我不喜欢”而退票。对于年轻观众来说, 买了
60-80元/张的电影票却还要开盲盒,这事儿的性价比就立刻很可疑了。特别是年轻观众因为强烈的社交需求,看电影往往是集体观影,总价就相当可观了。如果电影不能提供远超年轻观众预期的娱乐效果,那从电影创作者到电影院经理都会经历一次恐怖的血雨腥风。(我在某购票平台上看过很多
1 星观众的留言,很多观众会说电影不错但今天影院没看空调所以果断 1 星什么的……这连喊冤都地方……)

然后我们又回到了那个问题:怎么提升现在电影的消费性价比?

让年轻观众兜里有钱这事儿是国家大事,轮不到电影行业的出来哔哔。过去有一段时间票价便宜是因为有资本下场票补,现在经济不好资本兜里也没余粮了,自然不会出来做善人。那就只剩下降低票价这一条路了,但是降到多少才合适?

降低票价是牵一发动全身,有无数影院挣扎在“降价立刻死,不降慢慢死”的困境里。就算我们从优化整体行业的宏观视角入手,只看行业整体大势不管个体的细微痛苦,那票价降到多少才能让足够多的影院继续活下去?

而且降低票价就意味着要降低制作成本。一部能够吸引足够多观众的中国院线电影应该花多少钱制作?前段时间的海浪电影周里,诸位大佬也都各抒己见,最后差不多大概或许可能的共识,就是一部中国商业类型片的投资上线是 2 亿元人民币,再多就很可能亏本了。一部电影
2 亿元成本,再算上宣发成本,就意味着最后票房要到 8-10 亿人民币才可能盈利。在过去繁花簇锦烈火烹油的年代里,10
亿票房只是大片市场表现及格线,而现在,10 亿票房已经差不多快成天花板了。总有各种大佬们能找到合适的项目投 2
亿下去,但这种项目势必是市场中的少数。所以这些电影往往都占据了春节档和暑期档的优势高地。那其他档期呢?电影院怎么活下去?观众怎么维持观影习惯?

为什么在中国拍电影越来越贵了?这事儿真要展开说了,我能和关雅荻聊俩小时,所以就不展开说了。但实际上,拍电影可以不那么贵。但要想做到这一点,就涉及到那八个字里的另外四个字“上游放开”了。但这事儿我也不知道能聊多深入,而且加上到了饭点儿,所以今天先搁这儿吧。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