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西天取经!真实的“唐僧”玄奘,远比《西游记》写的更传奇!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500

陕西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广场玄奘法师雕像

你是否还记得《西游记》里那个念着紧箍咒、动不动就泪眼婆娑、遇见妖怪却手无缚鸡之力只会喊“悟空”的唐僧?如果告诉你,真正的玄奘不仅不是柔弱圣僧,反而更像那个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你会不会惊掉下巴?

今天,就让我们撕开小说的标签,遇见一个让你热血沸腾的玄奘——他13岁破格出家,27岁"偷渡"出关,孤身穿越茫茫大漠、翻越雪岭绝域,用17年走完5万里征程,没有白龙马,没有悟空八戒护驾。更颠覆的是,取经归来的玄奘并未功成身退,而是用19年时间翻译1335卷经书,每日工作超16小时,堪称"佛学界卷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的真实人生,看一个河南少年如何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思想照亮千年!

500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01

取经前:他不是“唐僧”,

而是“孤勇者”!

身世并非“江流儿”

1

500

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唐僧,还有个小名叫“江流儿”,他的父亲是状元陈光蕊。

唐贞观十三年,陈光蕊中状元,游街时,丞相殷开山女儿温娇抛绣球招婿,砸中光蕊,二人完婚。次日,魏征建议李世民派光蕊赴江州任官。途中,船夫刘洪、李彪见温娇貌美,打死光蕊,掳走温娇。

温娇有孕,为保全孩子,勉强顺从刘洪。刘洪假扮光蕊赴任。温娇生下唐僧后,怕刘洪加害,咬断唐僧左脚小趾,写血书包裹唐僧,放木板上漂流江中,被金山寺长老法明所救,长老给唐僧取个乳名叫作江流儿,等唐僧长到十八岁时,就让其在金山寺出家,取法名玄奘。

500

河南省洛阳市玄奘故里

历史上的玄奘出生于洛阳缑氏县(今河南偃师)一个显赫的陈姓官宦之家,父亲陈惠为这个孩子取名陈祎,这便是玄奘法师出家前的俗名。那时,陈惠绝不可能料到,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下一朝代的佛学巨匠。

由于父亲本身也是一位博学之士,陈祎自幼便沐浴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年仅七八岁便能通览群籍,敬仰圣贤,只读经典之作。难能可贵的是,陈祎极具钻研精神,自律能力超群。他常常将自己紧闭屋中,潜心研学,从不与其他孩童嬉戏玩耍,亦不涉足喧嚣场所。

正因这种高度的自律,陈祎年纪轻轻便积累了深厚的学识,为其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00

10岁那年,小陈祎的父亲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离世。此前,陈惠已经辞官归隐,家境本就不甚宽裕,如今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陈家的生活顿时陷入困顿。

陈祎的二哥早已出家,法号长捷,在洛阳净土寺修行。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加之佛教思想的浸润,陈祎对佛法的兴趣日益浓厚,于是跟随二哥前往净土寺潜心研习佛学。仅仅一年后,玄奘便能熟背《法华经》、《维摩经》等佛教经典。

500

在那个时代,出家为僧并非易事。朝廷每年下拨的出家名额有限,想获得剃度资格极为困难。因为持有度牒的正式僧人可免除赋税和徭役,在民不聊生的隋朝末年,这一待遇极具吸引力,故而竞争异常激烈,且需通过专门的考试。在净土寺学习三年后,13岁的陈祎听闻朝廷将举行剃度考试,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

但他心中所怀的,并非逃避徭役,而是对高深佛法的无限向往。可他并未料到,自己因年龄太小而被拒之门外。陈祎不甘心就此放弃,主考官郑善果很快注意到了这个执着的少年,在郑善果的力荐下,陈祎被破格录取,正式剃度出家,法号玄奘。

主动开启的“取经之路”

2

在后世《西游记》的小说中,唐僧的“西天取经”的开启受到了观世音的点化。唐僧讲经时,观音化作疥癞和尚卖袈裟和锡杖,萧瑀引见给李世民。观音见其诚信礼佛,将袈裟锡杖赠唐僧。七日后,观音在水陆大会上打断唐僧,指出其讲的是“小乘佛法”,需去西天取“大乘佛法”三藏。李世民遂与唐僧结为兄弟,称其为“唐三藏”,派遣他西行取经。

历史上的玄奘,最初留在净土寺潜心钻研更为高深的佛学经典,聆听本寺高僧的讲学,很快便对《大涅槃经》和《摄大乘论》有了深刻的理解。时间转瞬即逝,到了618年,这一年李渊称帝,建立了大唐王朝,然而天下尚未统一,中原各地仍旧战乱不休。为了躲避战争的纷扰,也为了在佛学上更进一步,玄奘决定云游四海,拜访各地的高僧大德,以提升自己的修为。

500

在随后的近十年间,玄奘走遍了荆州、扬州、成都、相州等地,在游历讲学期间,玄奘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传入中土的佛学已然分化成南北两派,对于同一佛学理论,各家名师众说纷纭,不仅大师之间见解各异,甚至连众多佛学典籍的翻译版本都相互矛盾。这让玄奘深感困惑,不知所从。若要解答心中的诸多疑惑,就必须更上一层楼,从佛法的源头去寻找答案。

恰在此时,他偶然结识了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听他描述了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讲学的盛况。为了突破自身的瓶颈,寻得终极的答案,玄奘萌生了亲赴天竺研习大乘佛法的念头。于是,身在长安的玄奘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僧人,向唐太宗李世民上书,请求允许自己西行天竺,以求取真经,然而李世民不准。

不被支持的西天取经

3

《西游记》的取经是有皇帝李世民支持的,事实上玄奘的取经之路是不被皇帝支持,玄奘自己悄悄出行,一路上也屡屡被李世民拦截阻止,甚至被他用通缉令追捕,而我们都知道,后续到了武则天年代又有一段极其推崇佛教的时期,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比较简单,那就是对人才的极度爱惜。玄奘法师本人在佛门的地位相当崇高,他以其渊博的佛学知识和卓越的悟性,成为了佛教界的一颗璀璨新星。尽管当时玄奘年纪尚轻,还不到而立之年,却已被誉为“佛门千里驹”,意指他在佛法传播上的潜力和才华如同千里马一般非凡。这一称号不仅彰显了他在佛教界的杰出地位,也预示着他未来在弘扬佛法方面的广阔前景。

500

其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由于李世民姓“李”,与道教始祖李耳同姓,道教在唐朝的地位极为尊崇,几乎被尊为国教。这种情况下,佛门的传法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发展的空间相对有限。在这样一个道教势力强大的时期,玄奘法师却能够脱颖而出,赢得如此高的赞誉,足见其才华之出众以及佛门对他寄予的厚望。

其三,也是最实际的原因,在那一年,李世民正计划军事行动。当时,边关实行了严格的封锁,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私自出关,这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方面是防止重要情报外泄,另一方面则是避免战略物资流失。而玄奘的情况则尤为特殊。

500

玄奘雕像

作为一位身份显赫的高僧,他若不幸被敌方俘获,极有可能被当作人质要挟。此外,玄奘学识渊博,为了宣扬佛法和参与辩论,他踏遍了大唐的千山万水,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大唐百科全书。若他被捕,所可能泄露的信息量,将远远超过一个普通人。因此,朝廷甚至将捉拿玄奘的公文发到了边关重地西沙州的敦煌,李世民明确命令敦煌守将务必扣留玄奘法师。

02

取经中:他是“人间悟空”,

咬牙走完八十一难

贞观三年(629年),一场严重的霜冻灾害席卷关东与长安地区,进而引发饥荒。由于朝廷的赈灾之力有限,难以周全,无奈之下只能宣布允许难民离开长安,到外地自谋生路。玄奘抓住这一时机,混杂在逃难的民众之中,悄然离开长安,踏上了西行之旅。

玄奘的取经之路,也并没有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保驾护航。此时的他,仅带着简单的行囊,满怀着追求高深佛法的理想,除此以外,一无所有。前方路途险恶,充满了未知的挑战,生死未卜,他将历经九死一生的磨难,但也注定会成就一番辉煌伟业。

500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佛教石窟造像西天取经

离开长安后,玄奘途经秦州(甘肃天水)、兰州,经历了艰难的跋涉,最终抵达凉州(甘肃武威)。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军事重镇,常年有重兵把守,是西行的第一道关卡。

然而,由于当时局势动荡,凉州城实施了严格的军事戒严,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城。面对这样的困境,玄奘并未轻言放弃,他决定在凉州暂住下来,静待出城的良机。

玄奘在凉州刚住下,当地僧俗便请求他讲经。玄奘讲经通俗易懂,吸引了众多听众,连平民也听得津津有味。人们得知他西行求法计划后,慷慨布施,他只接受一半,另一半捐给佛寺。此举令人敬佩,但也让他名声大噪,引来官府注意。

500

瓜州县玄奘讲经博物馆(牌匾:民族脊梁)

凉州都督李大亮令他回京,玄奘心急如焚。关键时刻,当地佛门领袖慧威法师派弟子道整和慧琳护送他,趁夜色离开凉州,抵达瓜州。瓜州刺史热情接待并赠予物资,但玄奘因前方路途艰险和马匹死亡而愁闷,只好暂住瓜州,再寻办法。

大唐通缉令突至,玄奘住所遭官吏李昌闯入,手持通缉画像。李昌询问玄奘身份,玄奘震惊未答。李昌表明身份,愿为玄奘想办法,玄奘这才吐露实情。李昌撕毁通缉令,提醒玄奘尽快上路。玄奘因前方关卡重重,难以独行,遂前往寺庙祷告。

期间,遇胡人石磐陀,愿为玄奘向导并拜其为师。玄奘收其为弟子。部分观点认为,此人便是孙悟空原型。一路上,玄奘遇到胡人劝阻,说取经之路千难万险,要穿过茫茫大漠,恐怕凶多吉少。然而玄奘丝毫不改其志。

500

吐鲁番高昌故城玄奘雕像

法师报曰:“贫道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涂,非所悔也。”》......行十余里,自念: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而后就凭着这股信念,玄奘愣是咬牙坚持走了数百里路,一路上所幸得到了烽火台校尉王祥的敬重和优待,不顾玄奘被通缉的身份许他出了大唐国境。

玄奘西行诸国普遍尊崇佛教,对高僧格外敬重,使得玄奘接下来的旅途相对顺畅。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伊吾国王给予玄奘高规格的礼遇,而高昌国王更是与他结为兄弟。

在此期间,玄奘还收了四位徒弟,随行人员增至二十余人,马匹和物资也得到了充足的补充。然而,前方的自然环境依然严酷,他们在翻越凌山雪峰时,近半数的人不幸丧命于此。

500

敦煌壁画:玄奘悟空西天取经

在古代装备较为简陋的情况下,玄奘一行人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翻越了危险异常的葱岭,即帕米尔高原,最终成功抵达天竺的北部边境。

而后玄奘分别在迦湿弥罗国、天竺那烂陀寺停留,又花了三年的时间游历了天竺各地,凭着精熟的佛法的本事,名震印度半岛,他也积极宣传大唐盛世文化,受到各位国王的敬重。

贞观十四年(640年),玄奘决定回到大唐,将自己在天竺所学佛法整理出来,再重新整合大唐的佛学理论。

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决定回国,戒日王等国王依依不舍,亲率骑兵送行。至於阗后,玄奘先给李世民写奏疏,赞扬李世民助其在天竺取得成就。李世民收到奏章后,未追究其偷渡之事,反而催促他回国。玄奘一路东归,一路讲经,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欢迎。

500

唐玄奘西天取经东归讲学遗址

(新疆喀什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县石头城遗址)

玄奘抵达长安,李世民派房玄龄迎候。玄奘进宫面圣,李世民对其西行的各地情况颇感兴趣,欲劝其还俗为官,被婉拒。李世民遂以朝廷名义派人协助玄奘在弘福寺翻译经书。

03

取经后:真正的开始!

用19年翻译“终极真理”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玄奘专心从事译经事业,拒绝做官。他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

晚年在玉华宫译经时,玄奘每日凌晨三点便起床,孜孜不倦地翻译,直至圆寂前,仍在翻译《大般若经》。

500

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辩机编撰的地理史籍,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全书共计12卷,字数达十余万。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的所见所闻。

这本书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书中对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当地的风土民俗。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为各国学者所重视,与《马可·波罗行纪》、《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并称东方三大旅行记。

500

《玄奘取经线路图》雕塑

04精神归宿与时代回响:

再读“行者”之心

若说西行取经是玄奘人生的巅峰之作,那么回归中原后的译经弘法,则是他对文明的深情回馈。而这一切的起点,都藏在河南偃师缑氏镇的一方青瓦院落里——那里不仅是玄奘法师的出生地,更是一颗文化种子的萌芽之地。

今天,让我们走进玄奘故里,在千年古槐的荫蔽下,感受一位河南少年如何用一生践行“行者无疆”,又如何用思想跨越时空,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500

河南省洛阳市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陈河村。北依景山,南望嵩岳,东南为轘辕古关,西南临近伊阙龙门,原野平坦,河谷纵横,自古便为洛京畿辅之地。

玄奘故里坐北朝南,占地2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景区共有7个景点,即玄奘故居、皇家寺院佛光寺、陈家花园、凤凰台、马蹄泉、晾经台、西原墓地。是洛阳市第二批客家祖根地人文胜迹。

源起于这一带的玄奘传说自唐代诞生,经宋元形成,至明清丰富,玄奘传说跨越千年,传承至今。其传承主体,乃是以陈氏家族为核心的陈河村村民,陈氏一族为玄奘长兄之后裔。自玄奘祖父陈康迁居洛州缑氏县陈河村以来,1400多年的时光荏苒,玄奘传说的传承已历48代。

500

近现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与各类民俗文艺相互交融,使得玄奘传说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广泛活跃于陈河村陈氏家族、村民、知识分子及艺人等群体之间,更成为了故事、歌谣、戏曲、河洛大鼓、民间歌舞及电影、电视等多种文艺形式的经典素材。

如今,玄奘故里、玄奘寺等文化场所保存着玄奘传说,相关资料多达200余册,整理出的玄奘传说文献亦种类繁多。玄奘传说不仅带有鲜明的古都洛阳色彩,还融合了丝路沿线不同地域、国家、民族和文化的玄奘故事,展现出典型的跨地域文化融合特征,成为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500

唐代丝绸之路地图图片

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玄奘传说不仅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对于“讲好黄河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以及推动旅游事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着积极的深远意义。2021年第五批作为民间文学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当我们从《西游记》的神话舞台回归历史现场,会发现这位河南偃师走出的高僧,早已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文明中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他的故事从未被尘封在古籍中,反而在当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500

无论是1986年六小龄童版本的经典电视剧《西游记》、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幽默演绎,还是电子游戏中以"唐僧"为原型的英雄设计,更是最近西游IP迎来了第201次改编《浪浪山小妖怪》,一次次的《西游记》改编中的玄奘形象都在证明:玄奘的精神内核,始终与每个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为何玄奘能跨越千年依然"顶流"?他代表了人类最珍贵的品质:对真理的赤诚、对理想的坚持、对文明的包容。他不是小说中等待救援的"圣僧",而是用双脚丈量世界的探险家;不是唯唯诺诺的翻译机器,而是融汇中印智慧的思想家。

500

今天的青少年或许不再接触佛经,但会在玄奘的故事里读懂什么是"热血追梦"——当他孤身穿越沙漠时,是与当代年轻人跨越内卷困境的勇气相呼应;当他19年如一日译经时,是用极致专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

所以,当你下次听到"唐僧"二字,不妨笑着纠正:"真正的玄奘啊,可是个敢孤身闯沙漠、异国辩群僧的'孤勇者'!"

他的故事,永远值得被讲述、被改编、被铭记——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等待启程的"西行之路"。

[1] 小说阅读君:李世民为什么阻止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他有这两个真实目的!搜狐网,发布于2020年5月28日

[2] 浪剑:19年偷渡取经,19年疯狂译经!这个徒步5万里穿越110国的狠人,才不是娇滴滴的唐僧,而是硬邦邦的玄奘!公众号:偷心的人,发布于2025年4月21日

[3] 歪猴哥哥:历史上真实的西天取经丨李世民不准取经,玄奘偷渡西行,一路被大唐通缉,九死一生到天竺!烟郭说历史,发布于2025年1月16日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首页-清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序号:1374,项目编号I-157

玄奘故里介绍来源于百度百科

图片均来自于视觉中国

在你的印象里,“唐僧”玄奘是怎样的人?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来源:河南卫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